生活雜談— 再憶阿童

夢到阿童了,依舊是帶著燦爛的笑。

阿童總是這樣,時不時的闖進我的夢中,見見我,說幾句話,當我以為這是現實的時候,醒來卻見不到他一丁點的影子,有些人,永遠的走了,但卻永遠的留在我們的心中。

阿童就是這樣的。

關於阿童的英年早逝,雖然我知道,阿童的父母是何等的悲痛,但我始終認為,他們是有責任的,阿童的性格養成,與他這個不和諧的家庭脫不了幹係。當別的家庭和和睦睦,其樂融融的時候,阿童卻要忍受著父母天天爭吵的痛苦,這是阿童自卑的最初根源。我們的黨中央領導也意識到了創造和諧家庭才能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而我可憐的兄弟,是何其不幸,在和諧社會還沒到來之前就被“和諧”掉了。

我始終認為,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物質條件,那你必須在精神上滿足他,補償他,物質條件雖差,在精神上你必須讓他生來便是個富者。如果做不到這些,便是很失敗的父母。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父母在物質上無法給與幫助,就應該在精神上多支持,多信任,有時精神上的作用,遠比物質要強大的多。

阿童的內心之中是潛藏著很多陰影的,這些東西深深影響了他的性格,以至於影響到他的生活。一個無知的少年,從小接觸社會,便生活在恐懼自卑之中,稍大一些,自閉的性格造就了一個怪怪的青年,他想要放開自己去接觸這個社會,試著去愛別人,受到的不是欺騙就是傷害,他開始偽裝他自己,他是善良的,他隻是不想再讓自己受到任何傷害,他是個缺少愛的人,他之所以無法改變,也許他還沒遇到能改變他的另一半。他是一個不知道怎樣表達愛的人,如何去去表達,他做的很笨拙,所以有時候他刻意的去掩飾,逃避。這些,不免產生別人更多對他的誤解。他是孤獨的,但同時他又是很自傲的,他從不認為自己各方麵比別人差。所以他始終是矛盾著的。

我無法去感受當時阿童的心境,也許對他,離開是種解脫,也許,在另一個世界,他過得很快樂。

我想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