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行,你說多種就多種吧,這東西最賤,隻要是沾著土,向陽一點栽下去就能活。”譚氏道:“不過南瓜結不結還要看人來說,有些人手出,有些人不出南瓜。”

什麽意思?

隻知道和土壤天氣水份肥料有關,怎麽著和人也有關係了,這也太唯心了些吧。

“你還不信。”譚氏抿嘴道:“隔壁馮嬸子的手就怎麽都不出南瓜。”

原來馮嬸子嫁到馬家村來二十多年,栽南瓜有好些年頭了,運氣好就結幾個秋南瓜吃,運氣不好一個都沒有,看著結小果了,花謝了不久,小果子也黃了凋零了。

“那肯定是因為種子不同罷。”據馬如月了解植株都是有雌雄的,八成是種著雄珠了。

“不是,她栽的南瓜藤蔓倒是很茂盛,可是就是不結瓜。”譚氏道:“她自己栽了幾年後就知道手不出南瓜了,從那以後就總是讓你馮叔栽了,若不然就沒有南瓜吃。”

有那麽奇怪的事。

“真的,同樣的種子,他們分開栽結果都是兩樣的。”譚氏道:“這事兒經過了驗證,咱們村誰不知道這事呢,要是遇上了不種的都會自嘲的說這棵南瓜是馮嬸子種的。”

看來馮嬸子背的鍋還挺大的。

馬如月縱然是現代人,也沒法用科學的頭腦去解釋,這事兒暫且提開不提。

在馬家住了十天左右,房子要上梁了。

“上梁講究的是喜慶,圖個熱鬧,你看你們要不要興一興?”馬文鬆問馬如海馬如月。

所謂的興就是擺酒席請客請匠人吃一頓,這事兒需要花錢的。

馬如月覺得是鋪張浪費。

有錢誰不愛麵子,到這節骨眼上了,能省就省吧。

“不興也行,但是火炮是要爆的。”馬文鬆道:“修房子破土動工,上梁都是大事。”

這一點馬如月不懂,馬文鬆就耐心的向這姐弟二人說起了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上梁的時候越熱鬧越喜慶預示著這家人在新宅子的生活越火紅。

沒有一點好處,誰會來看熱鬧。

“可以做一些米糕。”馬文鬆道:“糕即是高,自己做就是需要一些米,也不費錢,等上梁的人站在梁上朝人群撒下去引起大家哄搶也有就是喜慶了。你們要是覺得行的話,我可以讓你幺奶奶幫你們做一些。”

這當然好,就是不知道要做多少米糕了。

“做得多當然更好,因為你家的條件,那就做四斤米吧,四季發財的意思。”馬文鬆道:“回頭讓你娘去打一個下手,要早一點做,等上梁吉時到了才拿得出來。”

“好的,多謝幺爺爺,全靠幺爺爺了,我和如海什麽都不懂。”馬如月想這大約就是風俗了吧。

“你們都還小呢,這些事經曆過就懂了。”馬文鬆笑道:“修房子是大事,我第一次經曆修房子都是四十歲了,你們比我能幹些。”

“當不起幺爺爺的誇獎。”形勢所逼,不修不行啊。

修房子與買房子相比,馬如月還是覺得後者輕鬆一些,一手交錢一手交房,哪來這麽多事。

不得不說,馬如月的性子簡直不適合做這些婆婆媽媽的問題,她喜歡的是幹淨利落不拖泥帶水。

上輩子的毛病,這輩子沒有半分的偏移。

第六十四章 熱鬧上梁

譚氏沒有經曆過,但是看過。

“你幺奶奶有一手做糕點的好本事。”譚氏對幺房的那個嬸子很有好感:“她自己還會做豆腐、涼糕之類的,全馬家村的婦人就數她最厲害。”

譚氏心裏想說的是那一位嘴厲害,卻沒有半點拿得出手的本事來。

煮飯炒菜都不做出味道;女紅針線也隻是湊合;像做這些糕點零食什麽的那就差遠了。

“娘,您也學學吧。”馬如月想的是很多穿越女不是靠著做這些的手工發家嗎,等譚氏學了,說不定也可以試試這一招。

“好,你想吃,我就去找你幺奶奶學學。”譚氏一向心疼馬如月。

從小到大,馬家的姑娘都沒受多少重視,馬如月也懂事,活兒總是能理著做,吃東西就要靠邊了。

想想都挺可憐的。

現在好了,分家了,自己也能做主了。

譚氏想到這兒就真將這事記在了心裏。

馬家的米麵早就吃完了,現在的米都是馬如海去買了穀子回來自己舂的。

為了省著糧食吃,譚氏也去挖了野菜煮粥。

因為白天要幹活,早飯午飯兩頓就煮得稠一些。

晚上就清一些再加點野菜,這樣算下來四斤米也能吃兩天。

不過,為了上梁的熱鬧,譚氏自然是樂意找幺房的人幫忙做米糕的。

馬如海花了二十文錢買了鞭炮。

“幺爺爺說上梁火炮爆得越多越喜慶,我就買了二十文的。”火炮有大有小,最小的隻需要十文錢,還有十二文的,最好的是四十文,馬如海想的是不高不低,中等就行:“香燭紙錢花了十文錢,幺爺爺說敬菩薩的時候還要一個全豬,咱家沒有,幺爺爺說就買豬頭一隻,豬尾一根,花了十二文。”

等等,什麽豬頭這麽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