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劉備在壽春呆的並不安穩,手中可用之兵已不足二十萬。

徐州已無可調之兵。

劉備稱王後所任命的徐州刺史陳珪已擋不住從青州南下的徐晃、法正軍團,退至廣陵,等候劉備的援軍。

若不是泰山猛將昌豨在東海奮力抵抗,恐怕陳珪都沒命返回廣陵了。

謀臣陳登建議劉備前往許都,請旨會盟,共拒劉琦。

請旨就是個過場,皇帝是不是真的都不一定。

但會盟是有必要的!

現在他與曹操,任何一方都無力獨抗劉琦,就算是分開來各自抵擋都難以建功。是時候商議一下合兵一處,以劉協之名與之對抗。看看能不能喚起一些忠漢之士共同抵之,以扭轉現在被動的局麵。

雖然劉備的地盤被急巨壓縮,但相對曹操正麵與劉琦的主力部隊抗衡來說,他要輕鬆不少。

郭嘉、周瑜、諸葛亮、太史慈個頂個的強人猛將又如何?終歸隔著江水天險。

江水是公平的,他能給江東提供天然的屏障,就同樣能為江北提供保護。

一幫水上牛人,在強大的騎兵麵前,似乎並沒有那麽可怕。

劉備能夠在群雄紛爭的漢末亂世中立足,抗袁紹、追袁術、滅孫權,主要依仗的還是手中有戰馬與騎兵。

雖然他在江東稱王,但他的主要依仗卻依然保留在江北。

劉琦在江東投入兵力達三十萬,而在穎川戰場的直接兵力就已達三十萬,兗州以北及東邊有二十萬。總兵力達八十萬之眾。

估計也是傾巢而出了吧?

劉備留在九江前線的依然有二十萬兵力,加上徐州及其他零散兵力,估計也能湊出個三十來萬。

曹操的主力幾乎都還算保存完整。

兩軍相加,弄個百萬大軍還是可以的。

隻要運籌得當,以點擊麵破了劉琦的攻勢,說不真的可以來個大反轉。

前提是,曹操劉備必須不計得失、齊心協力才行。

這一次結盟,關乎生死存亡,兩方首腦有必要碰麵。

開元二年{204年}九月,劉備備禮親往許都, bài“天子”劉協。

“天子劉協”在皇宮群臣麵前盡表曹操、劉備二王之功。魏王曹操官拜丞相,吳王劉備官拜大將軍,位於三公之上。“天子”下旨二王合兵,共伐“叛賊劉琦”。號令天下有誌之士加入“討叛聯盟”,聽從二王調遣,共誅劉琦,複漢室榮光。

當然,這個“天子”是肯定不存在的,這不過是曹操、劉備商議出來的對策罷了。

隻是,這時候劉備的全力挺曹卻來得晚了一些。

如果一開始劉琦指責曹操謀害天子他就就站出來堅定地站在曹操一邊,以此為由申請封王,估計曹操也不會拒絕。

那時候,天下輿論僅曹操、劉琦針鋒相對,百姓士族都搖擺不定,拿不定主意。如果加上劉備的聲望,曹操還真有可能混淆黑白,占據主動。

可惜,劉備為求把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既不幫劉琦也不幫曹操,而是選擇了自立為王。錯失了拉攏民心的大好時機。

以致於對劉協之死,劉琦稱帝之事一直心存疑惑,意誌不堅之士比比皆是,如士燮、孔融之流。

最關鍵劉協之死其實信與不信都不是很緊要,緊要的是更多人認同劉琦繼承帝位的正統性。

讀聖賢書者,固然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的特權,但他們也不願看見一個肢離破粹的大漢河山。

權力與財富,總是在穩定的社會背景下更具價值。

天天生活在戰火銷煙中心驚膽顫地苟延殘喘,哪有在穩定太平的環境中奮發更有前景?政策再變,總有適應的方法。家毀人亡,可就什麽都沒了。

就象隨劉備北遷的江東士族們,究竟有幾人是真心實意願意放棄偌大的家業,跟著劉備北上中原,從新開始的呢?誰又承受得住戰敗後劉琦的怒火呢?

天下大勢,已趨明朗。長期相抗,曹操劉備這麽點地盤,真的可以支撐到劉琦勢弱的那天嗎?

現在的局勢非常微妙。

三方勢力犬牙交錯,誰都不敢有絲毫放鬆。

哪怕強如劉琦,也無法一舉打破眼前的平衡。

高順大軍抵達陽關時,劉琦手中大軍達十五萬餘人。

劉琦揮師十五萬進逼穎陰,而杜襲卻在陽翟東岸設防,與陽翟城中夏侯惇互為犄角。

曹操與劉備會晤完成後,親率大軍十五萬出穎陰,增援陽翟戰場。

雖然劉琦的部隊占有兵甲、馬匹等優勢,但仗打到這份兒上也就不那麽明顯了。

除了五千陷陣營扔進戰場會顯得鶴立雞群,高人一籌外,其他不論是騎兵、步兵、弓兵,還是戰車、強弩等器械的比拚也不覺得有多大的差距了。

劉漢大軍士氣如虹。

曹魏將士卻有哀兵之勢。

哀兵必勝?

劉琦當然不會給曹操這個反敗為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