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到了酒樓,郭嘉與典韋喝得那個歡實,還不準劉琦喝,還美其名曰“你還小,還是別知這愁滋味兒的好!”

那是愁嗎?看你倆歡實的你一杯我一杯的。最後劉琦還是淺淺地嚐了一口,與什麽人打交道就要學會什麽愛好不是。這時候的酒吧,跟後世的米酒差不太多,度數也不高,就是沒後世的米酒甜甜的好喝。所以那時候的人能喝啊,動不動的五斤十斤的。按劉琦前世楊凡羽的酒量,這酒喝個五斤十斤的也沒問題嘛!

看來平日郭嘉手頭應該是比較結據,加上有荀彧管著,應該隻是偷偷出來過過癮。這回有人請放開了喝,直到喝趴在桌上才由典韋扛著回了別院。

其實中間荀彧來過了,見二人不在家,知道被郭嘉帶出去了,也就沒等,回家讀書去了。

劉琦順利地安頓下來,專心在荀家書院求學,並且將更多精力花費在《春秋》、《論語》、《爾雅》、《孝經》之上,因為漢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體現在《春秋》之中的。當然這個劉琦是不知道的,他是知道三國的諸多名將都熟讀《春秋》,最著名的當然要數關羽關二爺了,還有魏國名將李典等人。劉琦當然是為了“武聖”關二爺!都搶了曹操的惡來了,不想劉備的關二爺?怎麽可能?

閑暇時,常與荀彧、戲誌才、郭嘉暢談,從儒學經典到兵書戰役……無話不聊。有時也會拉來陳群、杜襲等人。經過一段時日的了解,發現荀彧確有大才,博學多才,大局觀、統籌能力極強;戲誌才在兵書軍事上的見解也是相當的不凡;郭嘉生性灑脫,有急智,有奇謀,對人對事見解獨到;陳群重法典;杜襲沒特長,卻也全麵。

當然少不了被那二貨郭嘉鼓搗出去廝混,搞得劉琦都跟他學會了喝酒。完全毒害祖國的花朵!二人的關係也隨之升溫,平日裏形影不離。

第10章 是時候離開了,還有猛將在等我呢

不過,劉琦也沒放過郭嘉。郭嘉體質差,又好酒,對以後的長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劉琦逼迫郭嘉每晨起來與自己一同習武!郭嘉肯定是不幹的,有那工夫還不如多睡一會兒呢。再說咱一文人士子,學那粗人打打殺殺幹嘛?

劉琦可不管他,不起床?叫典韋把他從**拎出來!接連拎了三天,後麵實在拗不過,拗得過也擰不過那粗魯的典韋的大魔瓜。最後也隻得跟劉琦一起隨典韋學了一些拳腳工夫。不過實在沒什麽天份,隻學得一些皮毛!

就算是這樣,幾個月堅持下來身體也強壯不少。後麵郭嘉也就發現了習武的好處,也就慢慢明白了劉琦對自己的良苦用心。

當然,平時的花銷用度基本上由劉琦開銷,來時家中帶的,後來鍾繇贈予的,再後來劉德返回山陽後又被劉表遣來送了一些。所以劉琦負擔著典韋郭嘉二人的開銷還是沒什麽壓力的。

轉眼半年過去,時間逼近年關,春節將至,學子們也都打點好行禮準備回家過年。

劉琦也準備離開了,可不是準備回家,而是準備繼續遊學,其實主要還是想誆騙些能臣武將為將來作打算。過了年就183年了,離黃巾之亂就剩下一年多時間了,劉琦心裏還惦記著“武聖”關二爺呢!關二爺是黃巾之亂時,朝庭號召各地征召鄉勇抗擊黃巾時出現在涿郡的。從解良到涿郡千餘裏路程,關羽挑著棗沿途叫賣,又逃避官府追捕,怎麽也得走個四五個月吧。而大棗成熟的時間是夏末初秋,也就是農曆七月左右。也就是說關羽應該是七到八月犯事離鄉的!那也就是說把握好時機,還是很有可能挖到劉備的牆腳的嘛!如此大忠大義之人,有我大劉琦的出現,應該不會悲劇收場了吧?

(有說關羽殺人後逃亡了五六年,賣棗賣了五六年。我覺得不太合理,按照桃園結義時劉備24歲來算,史書沒有記載,按劉備大關羽一歲,184年關羽23歲比較合理。那關羽17歲開始逃亡,沒有進貨渠道,不可能真在外麵偷棗賣吧?又說人關公熟讀春秋,深明大義,我也覺得他幹不出偷棗這事。再說後麵張飛說在緝拿官文上見過關羽,我覺得那官文也不會一貼五六年。咱不是寫史書,人羅大大寫《三國演義》都有許多故事設定,那這故事背景隻好自己設定了。看著合理就行!)

這些文人名士隻可結交,天下未亂勢力未成千萬不可招納,不然會被視為謀反。再說就算天下亂了,這些個名士也不會跟一個九歲的孩子吧?收幾個武人倒是不怕,士族是允許有私兵家將的。

大家相互道別,各自返鄉。

郭嘉劉琦二人卻是相互不舍,漢時重孝,遊子年關時大多返鄉陪伴雙親。再不舍也得分離!

郭劉二人在依依不舍中分別,劉琦取出部分財物贈予郭嘉,怕郭嘉不受,隻說是孝敬雙親。郭嘉再三推辭不掉,最後隻得收下。隻道是借下,日後一定相還!卻不知這一別竟是多年。

送走郭嘉,劉琦回到別院收拾行裝。他要最後離開就是為了避免大家的挽留,這諸多好友挽留,還真不好說一去不返。君子重諾,這也不能騙人說明年再來。

“公子,咱們這是準備去哪兒呀?回你老家山陽嗎?”典韋在劉琦身旁問道。

“嗬嗬,典大哥是怕回到陳留吧?”劉琦打趣道。

“哼!那有什麽好怕的?”表情出賣了典韋,明顯的口是心非。

“典大哥,咱們去並州吧?”劉琦認真地說。

“啊?去那麽遠的地方幹嘛?”典書不解。

“並州地處邊關,與胡人毗鄰,說不定有仗可打哦!”劉琦笑笑。

“真的?那我能去打仗嗎?”典韋一聽,頓時來了精神。

“那可說不好,不過至少能遇到些高手與你切磋!”劉琦算道。

“那敢情好,那公子我們上路吧!”典韋不管是對打仗也好切磋也罷,總歸比天天陪著一群文人來得痛快,巴不得明天就能到達並州。

最後,劉琦還是去學院向老師荀爽再次辭行,並說明要繼續遊學,年後可能不回學院了。

荀老夫子眼光毒辣,早看出劉琦誌向高遠,也未加勸阻,隻是告誡一番便由得劉琦去了。

(注:春節,起源於虞舜時期,演變到漢武帝時期基本成形,與後世時間也基本吻合。不過這時候不叫“春節”,而叫“三朝”、“歲旦”、“正旦”、“正日”。漢朝時期春節的主要活動是祭祖,而不象後世那麽豐富。)

從豫州到並州,必須穿過司隸地區,劉琦與典韋二人涉汜水、進虎牢,又經河南,出箕關,到達河東安邑時已是來年二月初了。

由於冬末初春的北方還是很冷的,所以這一路二人走的比較辛苦。

不過這一路走來,在典韋的指導下,劉琦的武藝倒是長進了不少。典韋教授的近戰拳腳,已有所成,隻是年紀小,力量稍顯不足。劉表所傳的劍法倒是舞得象模象樣的!因為鍛煉的原故,個頭也長了不少,看上去已經像個十一二歲的少年了。

一路上,劉琦還教典韋讀書寫字。典韋一開始是不情願的,不過劉琦一番話讓他乖乖順從。

劉琦說:“你隻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武藝而想去打仗嗎?你不想當將軍?你要想當將軍,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怎麽行?再說了你不研習兵書,怎麽帶兵打仗?不會帶兵你怎麽當將軍?”

一席話讓典韋心服口服。典韋心思單純,認準了讀書習字可以當將軍,那還是蠻用功的。雖然讀書實在沒什麽天賦,但一路下來還是習得不少字,基本脫離文盲範籌。

一路下來,雖然劉琦一口一個典大哥地叫著,但典韋是越發敬佩這位小公子了。吃人家的用人家的,基本也就把自己定位成劉琦的隨從了。

第11章 河東有衛家,衛家有情敵

劉琦一路走來,路過的士族望門都會一一拜訪,頂著老爹劉表的名號,各大家族之人對他也是禮遇有佳。漢時非常注重士族相交,這劉表天下名士,願意結交的士族自然不在少數。

到了安邑,自然是要拜訪河東望族衛家的。這衛家是名門望族,至於是不是大將軍衛青後人就無從考究了。這時候衛家也有名人啊,衛凱衛伯儒,年少有才名,後來在曹魏混的風聲水起。當然還有因為大才女蔡琰蔡文姬而出名的短命鬼衛仲道,應該是衛凱的弟弟,沒有記錄叫什麽名字,咱們就叫他衛寧吧!有人用過這名字了,咱也不用再去想些亂七八糟的名字了,太混亂!

想到這衛家,劉琦自然就想到大才女蔡文姬,其實蔡文姬本名蔡琰,字昭姬,改為文姬是後來為了避諱晉文帝司馬昭的事。大才女耶!嫁夫衛仲道,夫亡無子,後回母家。匈奴南侵時被擄,嫁於左賢王……想想就淒慘!蔡琰妹妹,哥來拯救你啦!

說到蔡琰,當然先從衛仲道開始!蔡文姬208年被曹操迎回時三十一歲,也就是說她應該生於177年一178年,比劉琦小三到四歲。這時候還是五六歲的小蘿莉呢!此時應該跟著蔡邕流落江南吧?(蔡邕才華橫溢但不善交際,在朝為官時遭小人迫害,被罷官流放江南十餘年,直到董卓進京強征天下名士入朝為官時,才得以返京。所以有後來拜董卓而被王允所殺之事。)算算時間,蔡琰應該是蔡邕在流放江南的時候所生。漢朝女子15歲及笄,才能嫁人,也就是說蔡文姬嫁給衛仲道應該是192一193年,也就是蔡邕身亡前後。大才女哥預定了,仲道老兄別跟哥搶了,反正你也無福消受,你拿什麽給人幸福?嘿嘿!

休息一日後,劉琦帶著典韋拜訪了衛家。結交了衛凱衛伯儒,也認識了衛寧衛仲道。這時侯衛凱已經二十有八,在當地以才學著稱,被安邑縣令看中,在縣府為吏。而其幼弟衛寧年方十二,比劉琦大了三歲,也是才思敏捷之人,小小年紀才學不凡。隻可惜從小體弱多病,麵色蒼白。

這衛寧雖從小體弱,可誌向不小,不僅儒學學得好,而且經常研習兵書,常幻想自己身強體壯,能象衛姓先祖大將軍衛青一樣馳騁沙場、保家衛國。這一點倒讓劉琦不再小看衛寧,還與他誠心相交。兩個有誌向的少年自然有許多共同話題,兩人常常來往。衛寧更是從家中藏書中帶出兩部兵書《孫子兵法》、《太公兵法》供兩人共同參詳,最後還借予劉琦抄錄一份。

劉琦感激衛寧,可也就隻能心裏感激一下,衛寧這小身板完全不能習武,劉琦又不會醫術,也不知他日後是得了什麽疾病還是從小就有什麽慢性病,完全救不了。隻能心裏感慨:這本是一大才呀!可惜早早地沉淪於曆史的滾滾洪流中了,不然三國的曆史中應該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好兄弟,放心吧,你的妻子我來照顧!啊呸!什麽他的妻子,明明還不是,而且有自己刻意為之,那也肯定是不了!還是說“好兄弟放心去吧,別留下惦記我媳婦兒了!”比較合適,嘿嘿!

就這樣,劉琦與心中的假想情敵成了好朋友!因為衛家家族史悠長,所以家中藏書頗豐,各行各學多有涉獵,這讓劉琦在安邑一呆就是兩個多月,恨不得將這些書都搬走。竹簡實在麻煩,又占地方又不便攜帶,一部《春秋》就得用車來裝,隨身攜帶你能帶幾部書?沒辦法,想方便就得造紙。這時候蔡倫已經改進了造紙術,紙已經有了,可造價太高,還沒有推廣,別說用來抄書,由於稀少,連寫字都是舍不得的,因為實在太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