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 稱帝(中)

這一切當然早就在楚國高層的意料之中,漢朝四百年的統治,儒學大盛,終究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而王家四世三公,世食漢祿,此時之舉確實有太多可以被利用的地方。特別是魏、吳兩國借助天子之力,營造出忠君愛國的氛圍,這種無形的力量本身就是一場戰爭。

正因為有所預料,因而楚王宮才遲遲不肯正麵回應,直到部署完畢這才公開聲明。

當楚國內部的不和聲音開始越演越烈的時候,不可避免的犧牲也隨之開始,任何朝代的變更,總也難以避免,盡管王旭已經在事前再三告知各方,盡可能少殺人,可最終的結果還是難以掌控。

坐鎮各地的楚國重臣施以雷霆手段,軍隊、賊曹、諜影各部通力合作,對楚國內部那些散播和發出反對聲音的人大肆批捕,不論出身,不論職位,不論名望,無論是誰隻要敢公開宣揚反對,那麽一律殺無赦!

魏、吳兩國在楚國境內的細作、探子也遭到慘重損失,此次事件關係楚國根本,楚國這邊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

這樣的行為當然也遭到魏、吳兩國更激烈的聲討,可麵對楚國高度▲凝聚的鐵血手腕,已經難以再在楚國境內大肆散播和影響。隨著兩國損失的加大,更是不得不將打擊麵縮小,讓更多的細作由明轉暗,開始集中策動那些有動搖可能的人。

一些不滿楚國政策的人,一些心懷叵測的人,一些曾心懷仇恨的人。一些曾在楚國崛起過程中觸動利益的家族等等。便逐漸成了魏國和吳國利用的棋子。暗地裏鼓動其作亂!

時至公元二一三年臘月,楚國益州、雍州、涼州、並州都零星出現小規模叛亂,其中尤其以並州和涼州鬧得最為厲害,隻是其所能造成的影響卻被降到了最低。因為早有所準備,國內各重要城市已經提前集中起大量兵力,派駐各方的重臣雷霆出擊,皆以極快的速度將其平定,遏製了發展和擴散的勢頭。

二一四年正月。襄陽的王旭接連得到各方傳報,皆言已經掃清地方的亂局。

可楚國高層的文武和王旭心中都明白,改朝換代的影響不會這麽快就結束,魏、吳聯軍將在三月伐楚,那麽現在的平靜,必將是最後猛烈一擊前的短暫安寧,那些暗中反對的人是在等待時機。

偌大一個楚國的崛起過程中,有太多反對的聲音,有太多累積的矛盾,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在魏、吳兩國借勢挑撥下,終於迎來一次徹底的爆發。它不可能就這麽簡簡單單的結束。

因此,王旭和楚國的高層們都明白,隻有魏、吳聯軍興兵討伐之時,所有的一切才會全麵引爆。

魏、吳兩國所有的造勢,也不過是為這場戰爭增添籌碼,楚國內部越亂,那麽他們打起來才會越容易!這時的局勢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畢竟如今的楚國是最強大的勢力。

二月,魏國集結兵力多達五十萬,一路十五萬人,由大將軍夏侯惇為帥,賈詡為監軍,兵進河西。

一路十五萬人,由左驃騎將軍曹仁為帥,戲誌才為監軍,兵進弘農函穀關。

一路二十萬人由曹操親自統帥,匯集司馬懿、程昱、夏侯淵、滿寵、郝昭、夏侯霸、曹洪、曹休、郭淮、陳泰、曹真等名臣良將無數,殺奔南陽。

吳國大軍三十五萬,一路進軍豫章,一路出汝南,與曹操共擊南陽,直殺楚國核心之地!

此戰可謂是漢末以來,最驚天動地的一場決戰,魏、吳兩國除了留下必要的守備力量,所有可以調動的主力都投入其中,意圖借助楚國如今最不安穩的時候,借助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一舉功成!

即便早有心理準備,可這場戰爭的規模還是讓王旭有些驚心,主力八個軍團、羽林軍、禦林軍、鐵騎軍團中,隻有魏延的白虎軍團仍舊停駐涼州,其它各軍團盡皆分守各方,馬超率領的西方軍團也火速調至南陽。至於沒有承擔穩定內部責任的邊軍更是最先進行集中,早早就陷入戰備狀態。

二月十六,這場規模驚人的戰爭在長江上拉開帷幕。

鎮東將軍陸遜率海雲軍團主動出擊,意欲借助水軍的優勢搶先威脅吳國,遏製其南北聯係,控製其軍事動向。

吳國方麵對此早有準備,雖然其水軍全麵處於劣勢,可為了防備陸遜,卻是由大將軍周瑜親自率領水軍全力周旋。在這兩個絕代英才的交鋒中,陸遜因為楚國水軍的戰力優勢,始終占據著絕對的上風,可卻無法達成戰略目標。

周瑜知道無法與其對抗,將戰場選在了廣闊的彭澤湖中,以精確的指揮和預判,始終避免主力正麵對戰,以小規模的牽製和遊鬥為主,死死牽製住陸遜的海雲軍團,而廣闊的彭澤湖給他提供了充分的發揮空間。

可以說,在水戰上,周瑜選擇了一個字——拖!

早前,陸遜最擔心的就是吳國用這樣的辦法,沒想到還真就撞上。以周瑜的能力,一時半會兒任誰也沒辦法瞬間敗敵,他隻能持續鏖戰,借助不斷的小勝利削弱對方力量,壓製對方的戰略空間和戰術餘地,從而積小成多,而這樣的局麵也意味著他意圖迅速殲滅吳國水軍,從而控製吳國腹地的戰略計劃落空。

陸遜意識到這點後,一麵繼續思考破敵策略,一麵也派人報知襄陽,告知不要在水軍的部署上耗費太多無用心力。

王旭看過其詳細匯報,很快回複了十六個字——循序滅敵、不敗之地!寇掠邊地,釜底抽薪!

此後不到十日,戰爭全麵爆發!

並州、雍州、豫章三處並未交鋒,更多的是牽製和對峙,隻有兵進南陽的魏、吳四十多萬聯軍發動了猛烈進擊。

楚國停駐南陽一帶的主力,包括青龍軍團、羽林軍、鐵騎軍團、西方軍團在內,無不麵臨著極大壓力。

因為當前的形勢特殊,王旭自己必須坐鎮襄陽,掌控朝堂,所以南陽主戰場的指揮權,他便全部交托於諸葛亮,以孔明的穩重和謹慎,主持這種軍事防守再好不過,不易出差錯。

前線戰場打得如火如荼,在極短的時間內持續升溫,魏、吳聯軍中最為突出的司馬懿,因為有曹操、有魏國文武、還有吳國英傑傾力協作而沒有過多顧慮,在曹操首肯下傾力而為,將其詭詐的軍事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隻是,或許真的是命運,諸葛亮似乎天生就克製於他!

在雙方的較量中,特別是諸葛亮處於守勢的時候,司馬懿陷入一種很難受的境地,他無論怎麽做,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被挫敗,自己也進退兩難,不得不重新謀劃。他親自率領的左路軍一直最為活躍,可失敗次數也最多。

不過,他雖然屢遭挫敗,可論起實際的傷亡和損失卻又遠遠小於其它幾路兵馬,不得不說是件怪事。

那種情況很奇特,司馬懿的行動屢屢遭到諸葛亮挫敗,可諸葛亮也無法真正對其痛擊,總之是一敗再敗,可相較於其它戰場,整體損失真就不算大,很多時候幾乎並沒有接戰,兩人的一輪較量就結束了。

王旭在襄陽得到前線戰報的時候,看到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幾次交鋒詳情,麵容很是古怪。

以他的經驗看來,這兩人仿佛就像是天生的對頭,司馬懿屢屢敗於諸葛亮之手,可諸葛亮又對其非常忌憚,或許言語上沒有表現出來,可實際行動中,孔明似乎根本就沒有真正一舉破滅司馬懿的辦法。

南陽戰場就在這樣的焦灼中持續了一個月,雙方傾力而為,勝負難分,損失都很大,其中尤其以一些後起將領表現特別突出,或許是成名的將領間都已經很是了解,所以打得過於沉悶,在戰爭中遠不如夏侯霸、陳泰、郭淮、郝昭、孫權、全琮等人閃耀。

四月底以前的戰鬥中,又尤其以年紀同樣都不到弱冠之年的鄧艾和全琮一戰最為驚人,兩人在東線戰場以同樣的迂回戰術導致狹路相逢,無論是路線的選擇、時機的選擇,亦或是行動方式的選擇都近乎相同。

最終鄧艾在半途險勝半籌,全琮兵敗而退,可鄧艾也同樣付出極大代價,並且戰術也無法再繼續執行,不得不退兵還營。

南陽戰場在一個多月的連番血戰後,時間隨之進入五月,幾乎沒有任何意外,楚國除南中、荊北、荊南和交州這幾個地區外,其它各州相繼爆發更大規模的叛亂,暗中持續醞釀了數月之久的那些人終於浮出水麵,他們集中到一起,發動不少人進行拚死一搏,呼應魏國和吳國的大軍,多的甚至有幾千人。

盡管這種規模從整體來說,對如今的楚國並不算什麽,可現在這種局勢下卻非同一般。這算不上什麽陰謀,最多也就是陽謀,從最早做下決定的那刻起,王旭和楚國高層文武就已經預料到形勢必然會往這個方向發展,重點在於楚國能否成功應對,挺過這關,利益大到無法拒絕。挺不過,楚國必然衰落,迅速在魏、吳兩國強力打擊下讓出最強勢力的位置。

魏吳兩國也知道這點,因此他們捉住一切時機,發動凶猛攻勢,對他們來說,如今這是削弱楚國,讓三國重回同一起跑線的最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