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求勝心切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裏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得知此消息的魏文帝曹丕就對群臣說:“劉備不曉得兵法,豈有七百裏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做為孫權侄子,吳將紛紛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圍困,怎能不去救援?””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製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說:“孫安東得到官兵擁戴,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沒有什麽令人擔憂的。待我的計謀全麵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圍也自然被解。”後孫桓見到孫權,談及此事時說:“開始我確實怨您不來相救,如今勝局已定,才知道您的調度自有良方。”當蜀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軍師老疲憊。陸遜說:“劉備率軍沿長江東下,銳氣正盛,而且憑據高山,堅守險要,很難向他們發起迅猛的進攻。即使攻擊成功,也不能守全將他們擊敗攻,如果攻擊不利,將損傷我們的主力,絕不是小小的失誤。目前,我們隻有褒獎和激勵將士,多方采納和實施破敵的策略,觀察形勢變化。如果這一帶為平原曠野,我們還要擔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擾;如今他們沿著山嶺布署軍隊,不但兵力無法展開,反而因困在樹木亂石之中,自己的漸漸精疲力竭,我們要有耐心,等待他們自己敗壞而加以攻擊。”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製止。並說:“劉備天下聞名,連曹操都對他有所忌憚,如今他進軍我國境界,這是非同一般的敵人。各位都深受國家恩澤,應當相互和睦,共同殲滅這個強敵,上報所受的主恩,而現在互不和順,這並非我們應做的事。我雖是一介書生,但接受主上的委命。國家之所以委屈各位來聽從我的指揮,是認為我還有一些長處可用,能忍辱負重的原因。各自承受自己的責任,豈能再互相推諉?軍令有常,切不可犯!”

劉備讓吳班平地紮營,企圖誘吳軍出戰。耀武揚威,辱罵不絕;多有解衣卸甲,赤身**,或睡或坐。但是陸遜仍不決定出戰,他就識破了劉備計謀。但諸將卻都要出擊,陸遜說:“此舉必定有詐,暫且觀察一下。”劉備見此計不成,便率八千伏兵從穀中撤出,陸遜說:“我之所以不聽從各位進擊吳班的原因,是揣測到蜀軍必有詐偽的緣故。”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誌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隻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裏,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裏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裏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六月,陸遜決定適時轉入反攻,上書孫權說:“夷陵是軍事要害之地,我國重要的關隘,雖說容易奪取,但也容易丟失。失去夷陵並非隻是損失一郡的土地,主要是荊州由此令人擔憂。現在爭奪此地,務必取得成功。劉備違背常理,不守著自己的老巢,而竟敢自來送死。為臣雖說不才,但憑借至尊的聲威,以有道伐無道,擊破殲滅蜀軍即在眼前。檢討劉備前後帶兵作戰,總是勝少敗多,推而論之,此人沒有什麽令人擔憂的!為臣起初擔心他水陸並進,如今他反而舍棄舟船專以步兵作戰,處處紮營相連,觀察他的軍事部署,肯定沒有什麽大的變化。希望陛下高枕無憂,不必掛念。”諸將都說:“進擊劉備應當在他剛進軍的時候,如今讓他深入境內五、六百裏,相互對峙

七、八個月,很多要害關隘都被他們控製堅守,現在出擊必然對我們不利。”陸遜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經曆的事很多,他的軍隊剛剛集結時,考慮精密用心專一,不可輕易攻打他。如今他駐紮時間很長了,沒有占到我們的便宜,軍隊疲憊情緒沮喪,再也想不出新的計策,抵觸這種敵人,現在正是時候。”

魏文帝曹丕深知六月將是決出勝負的時候了,他下令:“曹仁督一軍出濡須,曹休督一軍出洞口,曹真督一軍出南郡:“三路軍馬會合日期,暗襲東吳。朕隨後自來接應。”調遣已定。孫權批準了陸遜的戰術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諸將皆埋怨道:“這是白白讓兵卒去送死。”陸遜則說:“我已掌握到打敗劉備的辦法了。”命令將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營,遂令諸軍趁勢發起進攻。陸遜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禦營軍自相踐踏,死者不知其數。後麵吳兵殺到,又不知多少軍馬。劉備不得已上馬逃走。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係。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即集中兵力,四麵圍攻,蜀軍土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後衛將軍傅彤戰死。劉備逃奔秭歸,令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塞吳追兵道路。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見蜀軍損失之大,失敗之慘。劉備在敗逃在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的時候遇到了吳將孫桓的追擊,差點就擒住劉備,劉備更忿恨地感歎:“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兒,而今迫孤至此也!”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吳軍獲勝後,諸將這才對陸遜大為佩服。孫權聞後,說:“你當時怎麽不上告諸將不服從指揮約束呢?”陸遜則說:“我深受國恩,所負重任超越自己的實際能力。況且這些將領或是陛下親信,或是我軍勇將,或是國家功臣,都是國家理當依靠來共同建立大業的人。為臣雖說笨魯懦弱,心中暗慕藺相如、寇恂謙虛居下的道義,以成就國家大事。”孫權聽後,對陸遜的博大胸襟更讚不絕口,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即改封為江陵候。當劉備逃往白帝城時,部將徐盛、潘璋、宋謙等各自上書,要乘機進攻蜀國。孫權征詢陸遜的看法。陸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陸遜為防曹魏乘機襲吳,僅派李異、劉珂部追蹤劉備至南山(秭歸南岸山),而未行大舉追擊。黃權部被吳軍截斷歸路,被迫降魏。不久,魏軍果然發兵攻吳,但已無機可乘。此時趙雲大軍進駐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忌諱趙雲,不得已撤軍。劉備收集敗將殘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後,大為慚恚,說:“我竟受到陸遜的挫折侮辱,豈非天意啊!”諸葛亮知道劉備大敗後大歎:“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夷陵之戰敗後,蜀漢盡

失荊州,未保一郡。而魏國占有:南陽郡、江夏郡、南鄉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陽郡共計六郡。吳國占有: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江夏郡、衡陽郡、湘東郡、建平郡、宜都郡、臨賀郡共計十一郡(魏吳兩國均設江夏郡)。黃權降魏,眾人要求劉備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的家人。魏文帝曹丕問黃權:“你放棄叛逆前來歸順,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過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無法歸還蜀漢,於是前來投降。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裏還能效仿古人呢?”曹丕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從蜀國投降的人中有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黃權的家人。黃權知道其言不真實,於是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誌。疑惑還未解,請等待之後的答案。”沒有立即發喪,後來得到確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斷的一樣。這一戰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麵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托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複同盟,共同對抗曹魏。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麽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製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裏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麵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采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而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誌·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誌。予既奇遜之謀略,又歎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稱讚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裏,誌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魏黃初三年(222)九月初三,魏詔: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裂土之封,詔傳後世,違者天下共誅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