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威璜,東漢末年人物揚州淮南成德(今安徽肥東)人,袁紹麾下的武將。任淳於瓊的副將之一守衛烏巢的糧倉。《三國演義》中淳於瓊,督領部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守衛糧倉。然而淳於瓊酒醉之時遭到聽從許攸獻計的曹操軍的襲擊,導致糧草被焚燒殆盡,從而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袁氏的失敗。

蔣義渠,東漢末年袁紹軍將軍,其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後司馬光引入《資治通鑒》,或與蔣奇為一人。

東漢末年袁紹麾下之武將,當袁紹在官渡之戰敗給曹操後,將敗逃的袁紹接到了黎陽。從袁紹口中聽到官渡之戰的戰況後,找回四散各處的殘兵敗將,使袁紹的軍隊恢複到官渡之戰以前的氣勢。

韓莒子(?-200),淳於瓊部下的督將,協助淳於瓊守備烏巢,終日與淳於瓊等人聚飲,終招致烏巢之敗。

韓猛,河北驍將,官渡之戰時擔任押糧官。但由於前哨被曹軍擒獲。糧草被徐晃所劫。韓猛抵擋不住徐晃,所有糧草被曹軍燒盡。袁紹大怒之下要將他斬首,多虧眾人求情才得以逃脫。與張郃、顏良、文醜、高覽為“河北四庭柱一正梁”

麴義(又作曲義、鞠義),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早年在涼州,精通羌人戰法,率領著袁紹的精銳部隊。後來由於自恃功高而驕縱不軌,被袁紹所殺。

高覽,字元伯,一名高奐(《檄吳將校部曲文》)。本為袁紹部將,後在官渡之戰因遭郭圖讒言,與張郃一同投降曹操,官至偏將軍、東萊侯。在一些民間藝術中,高覽被譽為“河北四庭柱”(顏良、文醜、張郃、高覽)之一,與張飛、趙雲交過手,不分上下。

淳於瓊(?-200年),字仲簡,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時期官吏,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為袁紹大將,與張郃、高覽等人齊名。在官渡之戰時鎮守烏巢,遭到曹操的偷襲而慘敗,自己也被曹操處斬。

顏良(?-200年),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醜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

文醜(?-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公元200年,袁紹命文醜率軍於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醜一軍,文醜於此戰中喪生。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曆史描寫關羽斬文醜的故事,並廣泛流傳於後世。

張郃,原為袁紹部將,後來投靠曹操,是四庭柱之一。

高幹(?-206年),字元才。高躬之子,袁紹之甥,高柔從兄(出身陳留高氏,祖父高賜,曾任司隸校尉、父高躬,曾任蜀郡太守)。

曾與荀諶遊說韓馥,使袁紹領冀州牧。河北平定,袁紹以高幹為並州牧,並其三子各領一州。官渡之戰,高幹在西線配合,因曹軍早有準備而無進展。袁紹病死,袁譚、袁尚與曹操大戰黎陽,遣高幹、郭援略取平陽,被鍾繇率關中諸將所敗,郭援被斬。袁尚敗走中山,高幹不能迎袁尚並力觀變,而降於曹操,被命為並州刺史。後複反叛,固守壺關,曹操親征,高幹留別將守城,自詣匈奴求救,不得而亡奔荊州,途經上洛被捕殺。

眭元進,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中出現,是袁紹的部將,協助淳於瓊守備烏巢,在曹操率軍燒糧時和同僚趙睿死於亂軍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