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吳兩國對江淮地區進行激烈的爭奪,都伺機尋殲對方主力。公元228年,吳國鄱陽(今江西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中計,率軍10萬向皖(故治今安徽潛山),與另外兩路魏軍同時深入吳地。孫權率軍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派陸遜、朱桓、全琮各率兵3萬,迎擊曹休於石亭(今安徽舒城境)。陸遜等三路吳軍同時向曹休的軍隊衝殺、追擊,斬俘魏軍1萬餘人。

戰爭可能很短,戰前準備卻需要很長時間。細看此戰,不難發現吳軍的有利條件實在不少。

(1)作戰人數。魏方曹休率領步騎十萬而來,【自恃兵馬精多】,然而恐怕他情報工作做的太不到位。吳方並沒有總體的參戰人數,然而卻能從諸傳紀中略見端倪。左右翼的全琮和朱桓各有三萬人,陸遜的中軍絕不會低於此數。再加上周舫能夠討平數萬賊寇的鄱陽郡兵,吳軍參戰人數當不在十萬之下。然而,吳軍還有充足的預備隊。孫權本人來到了主戰場皖縣,不知道他那經常帶出來的十萬人出來了沒有?當然這個隻是猜測,但護衛孫權的軍隊起碼不下萬人。由上可知,在石亭之戰中,孫吳是占據兵力優勢的。

(2)作戰態度

在石亭之戰中,朱桓曾經向孫權獻策,認為曹休如果撤軍,必然會走掛車、夾石,請求帶領萬人在那裏布伏兵,截斷曹休歸路。然而這條策略卻被陸遜否決了。

我對軍事不在行,並不知道這樣是對是錯。但起碼可以看出,吳軍在這場戰爭中,態度是十分謹慎的,即使他們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

反觀曹休,在明知道中計的情況下,仍然自恃兵馬精多,妄圖一戰而勝,豈是一句準備不足所能概括的。

詳細的準備加上謹慎的態度、優秀的將領以及優勢的兵力,吳軍焉有不勝之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