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成功攻下魏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後主複拜諸葛亮為丞相。吳黃武八年、黃龍元年(229)四月十三日(丙申),孫權於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因夏口(今湖北武漢)、武昌(今湖北鄂城)並言黃龍、鳳凰見,遂改元黃龍,大赦。追尊孫堅為武烈皇帝,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子孫登為皇太子。以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休為右弼,顧譚為輔正,陳表為翼正都尉。孫權稱帝歸功於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讚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當初赤壁之戰時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張昭非常慚愧,伏在地上流汗。

吳黃龍元年、蜀建興七年(229)四月,孫權遣使至蜀、告以並尊二帝之議。六月,蜀遣衛尉陳震使吳,賀權稱帝,陳震在出使的文書中寫道:“吳、蜀兩國,驛使往來,冠蓋相望,結盟續好,友誼日深。尊敬的吳國皇帝應保持皇統,焚祭上天接受符命,開疆辟土,使天下響應,各有所歸。在今日天下形勢下,大家共心協力討伐國賊,如此,什麽樣的敵人不可以消滅呢?我國君臣,伸首瞻望,欣慰有所依賴。陳震以無才之人,得以充當使節,奉命重敘友好,踏上貴國邊界就十分歡欣,到這裏如同到家。獻子前往魯國,觸犯人家忌諱,受到《春秋》的譏諷。如果我有不到之處,希望諸位務必提醒,使我能適應貴國風情。今天我就要張開使臣的旌節昭告於眾,各自遵守盟言誓辭。順水而下船行疾快,各國典章製度又各有不同,害怕有所違犯貴國尊製,希望一定適當提醒,指示我該如何行動。”吳與蜀盟,約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司州以函穀關(今河南陝縣至靈寶間崤山山區)為界。陳震到達後,與孫權在武昌升壇歃盟,宣誓與蜀漢二分天下。回蜀後封爵城陽亭侯。公元235年(建興十三年),陳震逝世。其子陳濟世襲爵位。

吳黃龍元年(229),孫權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留太子孫登及尚書九官於武昌(今湖北鄂城)使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不久,張昭稱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統領的部屬,被改拜為輔吳將軍,地位僅次於三公(丞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他退居無事後為《左傳》和《論語》寫注解。孫權曾經問衛尉嚴畯:“你還記得小時候熟讀的書嗎?”嚴畯就背誦了《孝經》的“仲尼居”一節。張昭說:“嚴畯是個書呆子(鄙生),老臣請求為陛下背誦。”於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一章,眾人因此都認為,張昭知道要在君主麵前背誦什麽。張昭每次朝見,都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經因為直言逆旨,而不進見。後來蜀漢的使者抵達,稱讚本國的德業,群臣中竟沒有一人能讓他屈服,孫權歎息道:“如果張公在坐的話,他不屈服也會意撓,怎麽還能自誇呢!”隔日,遣使勞問,想要請見張昭。張昭到達後,避席道歉,孫權跪著阻止。張昭坐定後,仰頭說道:“當初太後(指孫堅吳夫人)、桓王(指孫策)不把老臣交給陛下,而把陛下交給老臣,所以臣思盡臣節想要報答厚恩,但臣見識思慮淺短,違逆陛下聖明的意旨,自己認為死後必將屍骸永遠丟棄在溝壑中,不料又蒙召見,得以報效陛下於朝廷。然而臣這顆愚暗的心用來服事國家,誌在忠貞不移,死而後已。假如說要臣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陛下的歡心,這一點為臣是絕對做不到的!”孫權為此向他道歉。

陸遜為人正直。當時建昌侯孫慮不務正業。陸遜正色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麽用?”孫慮當即就拆毀了鬥鴨欄。射聲校尉孫鬆在公子中最親近孫權,他不整軍紀,放縱士兵,陸遜當著他的麵將他的手下罰以剃光頭發。南陽人謝景稱讚劉廙先刑後禮的理論,陸遜嗬斥謝景說:“禮治優於刑治,久為曆史所證明,劉訥以瑣屑的狡辯來歪曲先聖的教誨,完全是錯誤的。您如今在東宮侍奉,應當遵奉仁義以顯揚善言,像劉廙之談不必講了。”

陸遜雖任職在外,但心中卻牽掛著朝廷大事,他上疏陳述時事說:“為臣認為法令條例過於嚴厲,下邊觸犯的人太多。近幾年來,將領官吏犯罪,雖然由於自身不謹慎應受到譴責,然而天下

尚未統一,理當謀求進取,小錯應受到寬待,以安定下麵的情緒。而且當前要辦的事一天比一天多,應首先考慮人的優良才能,隻要不是邪惡之人,沒有犯過無可容忍的罪過,請求還是提拔重用他們,施展他們為國效力的才幹。這是聖明君主忘人之過記人之功,完成帝王大業的原因。過去漢高祖不計較陳平的過失,采用他的奇計妙略,最終建成大漢,功垂千載。嚴刑峻法,不是帝王建立大業的做法,隻有懲罰而無寬恕,非是撫招遠方人才歸附的大計。”公元229年(太和三年),四月,元城王曹禮病死。六月二十一日,繁陽王曹穆死。二十六日,曹叡追尊在東漢桓帝時當過大長秋的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夫人吳氏為高皇後。十月,把平望觀改名為聽訟觀。十一月間洛陽宗廟建成,特派朝廷禮官太常韓暨持節到鄴城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的神位。

魏太和三年(229)十二月,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向魏奉獻,魏帝曹睿封波調為親魏大月氏王。

魏太和四年(230)正月,魏築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以備吳。吳黃龍二年(230)春,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萬人,浮海求夷洲(今台灣)及亶洲。欲俘其民以增加吳國兵力。陸遜、全綜諫之,權不聽。亶洲所在絕遠,不可得至,遂至臨海東二千裏之夷洲。吳黃龍三年(231)二月還吳,得數千人。衛溫等軍行經歲,士卒疫死者十之八九。以違詔無功,下獄誅殺。這是史籍中大陸軍民至台灣的第一次明確記載。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二月四日,曹叡詔令說:“世上樸實有用的文章,都是深受王教的影響。自漢末戰亂以來,儒家經典衰微,年輕人的興趣和追求,也不放在經典的學習和研究上,這豈不是官府訓導不力,在官員的選拔任用上不重德行造成的嚴重後果嗎?官吏們隻有真正學通一部經典,其才識方可勝任管理百姓的能力。對博學高才者要嚴格考核,從中選拔真正的優秀者立即予以重用,而對那些華而不實的無能之輩,則一律予以罷退。”十日,曹叡又傳令太傅三公,將文帝所著《典論》一書刻在石碑上,立於宗廟門外。十五日,任命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司馬懿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四月,太傅鍾繇病死。六月十一日,太皇太後卞氏去世。十九日,曹叡到上庸郡巡視。七月,將武宣卞後葬於武帝的高陵。接著,傳詔命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率魏軍伐蜀。八月五日,明帝東巡,遣使者以一頭公牛的特禮祭祀中嶽山神。十九日到達許昌宮。九月,連降大雨,伊水、洛水、黃河、漢水等洪水泛濫,乃詔令曹真、司馬懿等人回師。十月十一日,曹叡一行返回洛陽宮。十六日,明帝傳令各地:獄中所押囚犯除殊死刑的死囚外,一律按罪過大小由家人贖回。十一月,太白犯歲星。十二月,改葬文昭甄皇後於朝陽陵。二十三日,詔令公卿們為朝廷舉薦賢良之人。

太和四年,這一年一些剛剛步入仕途的貴族子弟雲集於京師洛陽,聚眾交遊、品評人物、清談名理,風靡於上流社會的青年知識群體中。這在朝中當權的建安老臣眼裏,無疑屬於危害社會穩定而應當取締的非法結社活動,按當時的罪名叫作“浮華交會”或“浮華朋黨”

其中,諸葛家族諸葛玄之子諸葛誕,夏侯淵之侄,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司馬懿之子司馬師,曾任太子時曹睿的文學顧問的畢軌,曹操同鄉丁斐之子丁謐,東漢王朝的首席開國功臣鄧禹之後的鄧颺,曹操的養子何晏,其母尹夫人早年嫁給曹操,何晏又與曹丕稱兄道弟,議郎李休之子李勝,李豐。這些人最為出名。

何晏,駙馬騎都尉祖父大將軍何進養父曹操

夏侯玄,羽林監,父夏侯尚、征南將軍

諸葛誕為尚書,諸葛豐之子

鄧颺為中書郎

丁謐為度支郎,父丁斐、典軍校尉

畢軌任命為黃門郎

李勝,父畢子禮、典農校尉

李勝,父李休、太守

劉熙,父劉放、中書監

孫密,父孫資、中書令

衛烈,祖父衛茲,漢末名士,幫過曹操在陳留起兵

裴徽,世為著姓父裴茂、封列侯

,兄裴潛、尚書令

荀粲,曾祖父荀淑,父荀彧,尚書令

李豐,給事中,父李義、衛尉

劉陶,父劉曄、大鴻臚

傅嘏,司空掾,祖父傅睿,父傅充、黃門侍,東漢太守

司馬師,世為二千石,父為司馬懿、大將軍

諸葛誕、鄧揚等結為黨友,諸葛誕等八人號為八達,夏侯玄等四人號為四聰,劉熙等三人號為三豫。

浮誇虛化之士,而且當時都處於曹魏權力中心的尚書台和中書的位置。可以說他們對後來的玄學的的誕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董昭上書給曹睿反對這個虛化的集團:“凡有天下者,莫不貴尚敦樸忠信之士,深疾虛偽不真之人者,以其毀教亂治,敗俗傷化也。近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伏惟前後聖詔,深疾浮偽,欲以破散邪黨,常用切齒;而執法之吏皆畏其權勢,莫能糾擿,毀壞風俗,侵欲滋甚。竊見當今年少,不複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台黨連群,互相褒歎,以毀訾為罰戮,用黨譽為爵賞,附己者則歎之盈言,不附者則為作瑕釁。至乃相謂:‘今世何憂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羅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當吞之以藥而柔調耳。’又聞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職家人,冒之出入,往來禁奧,交通書疏,有所探問。凡此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雖諷、偉之罪,無以加也。””

曹睿還是聽從了董昭的建議,把這個集團定為“浮華案”,把夏侯玄、諸葛誕、鄧颺、何晏、李勝、丁謐、畢軌、劉熙、孫密、衛烈等15人撤職下獄。司馬師等人因在圈子外活動,牽扯不多,便被魏帝放過,更有父親司馬懿的求情,這件事對司馬師以後的性格和為人處事產生了嚴重影響,也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屠殺名單有影響。

曹魏政治中的“浮華”問題正是漢末以來為求虛譽的繼續,其目的在於影響甚至操控選舉,“太和浮華案”正是魏明帝對此種勢力打擊的結果.“浮華”的表現形式為“清談”,齊王芳時期.曹爽集團起用“太和浮華案”中受到打擊的名士為其變革力量。但最終觸動了代表舊勢力的司馬懿集團.從而釀成“高平陵政變”,當然那是後話了。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七月,曹真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於七月上表伐蜀議案,認為可以反擊。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魏明帝采納,陳群認為當年曹操到陽平攻張魯,已經多收豆麥以增添軍糧,然而張魯未下而軍糧猶乏。如今既無別因,而且斜穀阻險,難以進退,轉運糧草必會受到鈔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則勞損戰士,這些都是不可不熟慮的事。曹叡便依從陳群所議。不久,曹真複上表要從子午道出軍。陳群又述說其中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於是曹叡以陳群之議下詔曹真。其時正霖雨積日,陳群又以為應宜詔曹真還師,曹叡從之。

曹真率主力軍改為由子午道進發;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從漢水而上,欲與曹真軍會師漢中;郭淮、費曜等從褒斜道、隴右武威進兵,直指漢中。諸葛亮知道魏軍來攻後,立即加強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人,表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防衛後方。曹軍的前鋒夏侯霸先大軍一步,進至興勢,在曲折的穀中下營。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蜀軍攻擊,夏侯霸在鹿角間戰鬥,最後援軍到達,夏侯霸才得以解圍。因蜀地艱險,期間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在朝中,華歆、楊阜、王肅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受詔撤退。與此同時,為加強漢中防務,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其意,於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諸葛亮派魏延、吳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吳壹攻破費瑤(通假字,同費曜),最終取得了防守反擊的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