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正與眾人商議再次北伐之計時候,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二子入見,拜哭道:“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諸葛亮令二子入成都麵君報喪。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建興七年(229)年趙雲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後主下詔:“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薑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遝中追隨薑維時戰死沙場。

孫權稱帝後,與步皇後長女孫魯班嫁給周瑜長子周循,但早逝,這一年將孫魯班轉嫁給全琮。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親全柔,漢靈帝時舉為孝廉,補任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時,棄官歸鄉,本州辟其為別駕從事,朝廷就詔拜全柔為會稽東部都尉。孫策據江東時候表全柔為丹楊都尉。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孫權用全柔為長史,後出任桂陽太守。全柔曾使全琮運穀米數千斛到吳,有所交易。但全琮到後,散用穀米,救濟貧民,空船而還。全柔聞此大怒,全琮頓首道:“我認為鬻米之事既非緊急,而士大夫正有倒懸危累之難,因此我便以米振贍,而不及先行啟報父親。”全柔亦奇其誌。當時中州士人避亂至南方,依從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輒爾傾家財以給濟,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後孫權以全琮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山越。全琮開募召卒,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不久遷偏將軍。後來討關羽和破曹休立下大功。當時丹楊、吳郡、會稽的山民複為寇賊,攻沒屬縣,全琮時治富春,孫權遂分三郡險地為東安郡,以全琮領太守。全琮至時,明於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共收得萬餘人。孫權於是召全琮回牛渚,罷東安郡。

孫權稱帝,全琮遷升為衛將軍、右護軍、徐州牧,孫權使太子孫登出征,既已出軍,至於安樂,群臣莫敢勸諫。全琮密表道:“自古以來太子未嚐偏征,從隊時稱為撫軍,防守時稱為監國。如今太子東出,已違背古製,臣私下很是憂疑。”孫權聽從他的意見,命孫登回軍,自此人們都稱讚全琮有大臣之節。

孫權另外一個女兒孫魯育,字小虎,嫁給朱據,便稱為朱公主。任命朱據為左將軍,封爵雲陽侯。朱據為人謙虛,多交士人,輕視財貨,樂於施舍,俸祿賞賜雖說豐厚但常不夠用。

孫權稱帝想立步練師為皇後,但朝中群臣都認為應該立太子孫登的養母徐夫人為皇後,但孫權始終不接

納群臣的要求,但也沒有立步練師為皇後。皇後一位雖然沒有給步練師,但宮內人士都稱步練師為皇後,而步練師的親戚上疏時都用中宮一詞稱呼步練師。步練師幼時隨母親準備到廬江,但廬江被孫策攻陷,便東渡長江遇到了孫權,孫權便納為妾,因不妒忌人的性格,對孫權多有推進,故此能長時間地受到孫權的寵愛。並為孫權生下二女孫魯班和孫魯育。

魏太和四年(230)正月,魏築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以備吳。吳黃龍二年(230)春,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台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征求陸遜的意見。陸遜都認為不必,上書說:“臣認為全國尚未平定,正需要集中民力,成就當今大事。現在用兵多年,人口損失減少,陛下憂慮,廢寢忘食,又要遠道謀取夷州,成就大業。我反複考慮,看不出這種舉動的益處。萬裏遠程去謀求疆土,風險難測,兵民不服異地水土,必定導致疾病流行,如今驅使大軍,跋涉荒蕪之地,企圖得益反而損失更大,幻想獲利反而遭受禍患。又珠崖乃絕險之地,那裏未被開化的人猶如野獸,得到這些人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大事,沒有那裏的兵也不使我的軍力減弱。現在江東的人眾,已足夠用來圖謀大事,隻是應先積蓄力量然後再行動而已。過去桓王創立基業,兵員不足五百,就開創了甚大局麵。陛下承受天命,開拓平定江南大地。為臣聽說治亂世討叛逆,必須憑借兵力之威,而農桑衣食,百姓的本業,隻因戰火不熄,百姓就挨饑受寒。為臣認為應該育養兵卒百姓,放寬對征賦的收斂,依靠民力取勝,重在讓他們和睦同心,用道義鼓舞其勇敢獻身,於是則黃河、渭水流域可得平定,九州可以統一。”孫權不聽,依然去征討夷州,孫權仍然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萬人,浮海求夷洲(今台灣)及亶洲。欲俘其民以增加吳國兵力。陸遜、全綜諫之,權不聽。亶洲所在絕遠,不可得至,遂至臨海東二千裏之夷洲。吳黃龍三年(231)二月還吳,得數千人。衛溫等軍行經歲,士卒疫死者十之八九。以違詔無功,下獄誅殺。這是史籍中大陸軍民至台灣的第一次明確記載。孫權為此事後悔。

吳黃龍二年(230)十二月,吳武陵(今湖南西北部)五谿蠻起兵反吳。孫權召交州(今廣西欽州,廣東雷州半島及越南部分地區)刺史呂岱還屯長沙(今屬湖南)。吳黃龍三年二月,孫權假太常潘浚節,使與呂岱督軍五萬人鎮壓五谿蠻。至吳嘉禾三年(234),斬殺數萬,方始平定。

蜀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230),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今不詳)。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今地不詳),魏延大破之。魏太和四年(230)四月,魏太傅鍾繇卒,年八十一歲,整理荀攸的兵法未完便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諡號成。公元243年(正始四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鍾繇好學多才,為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吸取各家之長,如曹喜的篆隸、劉德升的行書,蔡邕的八分書等,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尤精於隸書和真書。鍾繇的書法影響深遠,在後代倍受推崇,在書法史

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真書,古雅有餘,剛柔兼備,備盡法度,幽深無際;史稱其“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為正書之祖”。與晉王羲之等臨本翻刻的《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一說隸書《上尊號碑》為鍾繇所書,是其僅存的傳世作品。曹叡評價說:“太傅功高德茂,位為師保,論行賜諡,常先依此,兼敘廷尉於、張之德耳。”陳壽評價其:“鍾繇開達理幹,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同年魏國吳質、吳國張溫去世,留有至蜀詣闕拜章》、《自理》等。

諸葛亮同族諸葛誕為魏尚書與中書令鄧颺、散騎常侍夏侯玄等相善,結為黨友,互相題表:以玄等四人為四聰,誕等八人為八達,其餘還有三豫等,凡十五人。魏帝曹睿惡之,於魏太和四年(230)二月,以構長浮華,皆免官。

蜀建興九年、魏太和五年(231)二月,諸葛亮率軍攻魏,圍祁山(今甘肅西和北祁山堡)。曹真病重不久去世,諡曰元侯。長子曹爽繼承爵位。魏明帝追思曹真之功,下詔說:“大司馬一生忠孝節義,輔佐二祖,對內,不因自己是皇親而邀寵;對外,也不鄙視貧寒之士,真可謂是守成業、忠職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個兒子羲、訓、則、彥、皚為列侯。”

曹真年輕時與同宗曹遵、同鄉朱讚一同仕於曹操。曹遵、朱讚早亡,曹真同情他們,上表將自己的食邑分封給他們的兒子,得到準許。曹真每次征伐,都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軍費不足,就用自己家的錢財賞賜,所以士兵都願為他效力。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七月,魏帝曹芳下詔在太祖曹操的宗廟祭祀已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群、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征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等二十位對魏朝功勳卓著的大臣。

這次為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重,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行軍得知諸葛亮已經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蜀軍,非常頭疼。張郃說:“將軍勿憂,牽招將軍已經奉命牽製了。”

“是嗎?那形勢看來有好轉。”司馬懿說。牽招以為,諸葛亮數犯中原,而軻比能猾狡,應提防雙方聯合。時眾人以為兩者相距甚遠,不必憂慮。其後,諸葛亮又出祁山,果然與軻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遙相呼應。果然魏帝詔書抵達,立即出擊。

公元230年(蜀後主建興八年),費禕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當時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互相憎惡對方,每次並坐皆爭論,魏延常舉刀刃指向楊儀作威嚇,楊儀則泣涕橫集。費禕常介入二人坐間,為他們諫喻分別,以釋其意,因此諸葛亮在世之時,可以各盡魏延、楊儀之所用者,全賴費禕從中匡救之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