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龍三年(235)八月二十四日(庚午),立皇子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魏帝曹睿無子,收養芳、詢。宮闈事秘,無人知二子來曆,或說曹芳為任城五曹楷之子。魏青龍三年、吳嘉禾四年(235),明帝曹睿遣使至吳,以馬換珠璣、翡翠、玳瑁。此皆吳帝孫權所不用,而可以得馬。於是盡以與之。

魏青龍三年(235)八月,給事中馬鈞與高堂隆、驍騎將軍秦郎當朝爭論,後二人認為古無指南車。馬鈞以為虛言空爭,不如試之,乃受魏明帝曹睿詔作指南車。不久成,於是天下服其巧,時有人上木偶百戲而不能動,魏明帝詔馬鈞改製。鈞乃以大木雕構為輪,置於平地,下以水驅輪旋轉,上設女樂、雜技、百官行署等,輪轉則木偶活動自如,擊鼓吹簫、跳丸擲劍、鬥雞舂磨、爬繩倒立,機巧百端,即水轉百戲。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我國在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幼家貧,口吃,不善言談而巧思絕世。當時織綾機為五十綜五十躡或六十綜六十躡,鈞以為喪功費日,皆改製為十二綜十二躡,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見諸葛亮所製連駑,認為巧是巧矣,但未盡善,言改製可加五倍效力。又研製出輪轉式連續拋石機以代替發石車,但未能推廣。馬鈞還研製、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輕便靈巧,兒童亦可操作,連續提水,其功百倍於常,在我國沿用了一千餘年,是水泵發明之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機械。時人稱馬鈞為“天下之名巧”。

魏青龍三年(235)中,鮮卑族首領軻比能應響應諸葛亮的北伐而被魏國關注,魏帝認為這是威脅的一股勢力,於是指使幽州刺史王雄派韓龍刺殺鮮卑大人軻比能,更立其弟。這一做法讓鮮卑族大亂,勢力大減。

公元235年(嘉禾四年),廬陵賊寇李桓、路合,會稽東冶賊寇隨春,南海賊寇羅厲等人同時發亂,孫權又詔令呂岱督率劉纂、唐谘等人分兵討伐,隨春當即率先投降,呂岱任命隨春為偏將軍,讓他繼續率隨舊部,於是隨春成為將領行列的一員,李桓、羅厲等都被擒獲斬首,首級傳送到京都,孫權詔令呂岱說:“羅厲憑借險地犯上作亂,自己招致殺頭之禍,李桓凶狠狡詐反複無常,投降後又再叛亂。前後討伐多次,曆年來未能擒獲,如果不是您的規劃策略,誰能將他斬首?您忠武的節操,在此事上更為顯著。元凶已除,大小賊寇被震懾,其餘小股匪寇,掃地以盡。從今以後,國家

永無南顧之憂,三郡安定,無惴惴不安的驚恐,又獲得刁惡之民供給賦稅徭役,值得深深讚歎。獎賞不超過一月,這是國家的常規,製度所允許的,請您考慮定奪。”

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5年,劉禪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此段存疑,有說諸葛亮死後29年,即263年劉禪才下詔給諸葛亮立祠的)。這是中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三國屬吳。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於雩都,析雩都縣東北陂陽鄉白鹿營(今黃石鎮營底村)置陽都縣。此為寧都建縣之始。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餘、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

吳嘉禾五年(236)三月,吳輔吳將將軍張昭卒,年八十一歲。

公元236(建興十四年)四月,劉禪前往湔縣登臨觀阪,觀看汶水水流,看著這川流不息的水流,劉禪感歎道:“好久沒有看到這美麗的景象了。”(可見諸葛亮對其的嚴格管製)隨後又去查看都江堰,這個秦朝李冰的名垂千古的水利工程,劉禪想到自諸葛亮親政以來,自己便沒有自由,想到更多的是先帝,自己的父親的功績,還有先父一輩的恢複漢室,歌進長安的夢想,一直想給世人的仁義之世,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麽?劉禪自己都不迷茫。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癸巳,陳群逝世,諡曰靖侯。其子陳泰嗣任。曹叡追思陳群之功德,於是分給陳群戶邑,並封一子列侯。陳群前後數次,密陳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隱其事,輒毀草擬文件,時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有人譏議陳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詔撰群臣上書,以為名臣奏議,朝士乃見陳群諫事,皆甚歎息。正始四年(公元243年),陳群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陳壽:“陳群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泰弘濟簡至,允克堂構矣。魏世事統台閣,重內輕外,故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陳、徐、衛、盧,久居斯位,矯、宣剛斷骨鯁,臻、毓規鑒清理,鹹不忝厥職雲。”“追觀陳

群之議,棧潛之論,適足以為百王之規典,垂憲範乎後葉矣。”

魏青龍四年、吳嘉公元236年(嘉禾五年)三月(《建康實錄》作七月),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遺令喪事從簡,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孫權身著素服前往吊唁,諡號文侯,以太牢禮儀祭祀(《建康實錄》作文成侯)。張昭長子張承已因功封都鄉侯,由次子張休世襲婁侯爵位禾五年(236)七月,高句麗位宮斬吳使胡衛,將首及送至魏幽州。

對於張昭的感情,孫權自己的內心也是很矛盾的,作為父兄那輩的老臣,兄長孫策托孤的顧命大臣,為江東基業奮鬥了大半輩子,江東內政的穩定張昭這位老臣功不可沒,赤壁之戰帶頭投降的是他,擁護孫權稱帝的也是他,張昭作為自己的父輩的身份一直來勸導自己,來告誡自己,自己也是一直與老臣鬧矛盾,老臣死了,再也沒有能訓斥自己了。自己難免有些失落。

張昭的一生外表持重,有使人震驚的氣勢。孫權常常說:“我和張公談話,不敢隨便亂說。”舉國都很敬畏他。他作為輔佐孫策、孫權兩代的重臣,對於江東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著“穩定豪強”政策。在孫權初即位、四方叛亂迭起之時,張昭與江東諸將盡力輔佐孫權,使得局勢趨於安定。在吳夫人擔憂孫權年幼,江東不穩時,董襲就說過:“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張紘為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張昭在政治、禮節上墨守成規,戰略眼光相對也比較短淺;但他的人格高尚,多次直言以諫、堅持真理,在勸諫孫權向公孫淵派使者時,便與其反複爭辯。

張昭精通儒學,晚年在家無事即為《左傳》及《論語》做注。孫權希望太子孫登熟讀《漢書》,也命其子張休先向張昭學習,再回宮轉授孫登。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紘讀後寫信稱讚陳琳的文才。陳琳卻說與張紘及張昭兩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張昭長子張承,字仲嗣。官至濡須都督、奮威將軍,封都鄉侯。死後諡定侯。次子張休,字叔嗣。官至揚武將軍,襲父張昭爵婁侯。侄子張奮,官至半州都督,封樂鄉亭侯。孫子張震,諸葛恪外甥。襲父張承爵都鄉侯。後與諸葛恪一同被誅,夷滅三族。孫女一個嫁給孫權之子孫和,另外一個嫁給陸遜次子陸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