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189年-247年),河內平皋(今河南溫縣)人,曹魏粟邑令張汪之女,晉宣帝司馬懿之妻,晉景帝司馬師和晉文帝司馬昭的母親。張春華少有德行,智慧見識過人。成年後嫁司馬懿,生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平原王司馬幹和南陽公主。

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借口有病拒絕曹操征召。有一次曬書忽遇暴雨,司馬懿不由自主地去收書,家中一婢女看到此事,張春華擔心此事泄露招致災禍,便親手殺婢女滅口,由此得到司馬懿的看重。

後司馬懿寵幸柏夫人,張春華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臥病時,她前去探望,司馬懿辱罵張春華,張春華羞慚怨恨,絕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不吃飯。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對別人說張春華不值得憐惜,隻是憂慮苦了他的好兒子們。正始八年(247年),張春華去世,時年五十九歲,葬於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鹹熙元年(264年),追諡為宣穆妃。泰始元年(265年),張春華之孫晉武帝司馬炎登基,追諡她為宣穆皇後。

司馬師(208-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1]。與其父司馬懿謀劃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掌權後,製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師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用計擊滅吳國諸葛恪的大軍。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泄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迫郭太後廢掉魏帝曹芳,從太後命以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晉朝建立後,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晉景帝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早年隨父抗蜀,多有戰功。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封晉公。鹹熙元年三月丁醜加為晉王。鹹熙二年,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孚(180年—272年),字叔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司馬懿之弟,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曆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司馬孚在“高平陵事變”之際,協助司馬懿控製京師,誅殺曹爽一黨,後又督軍成功防禦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但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引退,未參與司馬氏幾次廢立魏帝之事。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為太宰,封安平王。晉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司馬望(205年-271年6月17日),字子初。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安平獻王司馬孚次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堂叔。三國曹魏時將領,西晉宗室重臣。在曹魏曆任平陽太守、洛陽典農中郎將、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為魏帝曹髦所親待。當時司馬師、司馬昭相繼輔政,掌握大權,政事都由他們決斷。司馬望因為被曹髦寵待,所以感到不安,於是請求外

出任職,擔任征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在任八年,威化明肅,多次抵禦薑維的進攻,保衛曹魏西陲。

後來被征入朝為衛將軍、中領軍,掌禁軍,累遷至司徒。西晉建立後,司馬望受封義陽王,多次統率中軍抵禦吳國的進攻,官至大司馬。271年(泰始七年),司馬望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諡號成。他性格吝嗇喜歡斂財,死後家裏金帛堆積如山,因此被世人譏諷。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薑維。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蔑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鍾會(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書法家。太傅鍾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征討毌丘儉、諸葛誕期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名士嵇康被殺,便是他的主意。

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發動伐蜀之戰。

公元263年,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鍾會欲據蜀自立,與蜀漢降將薑維共謀其事,卻因部下的反叛而失敗,自己也死於部將兵變。

胡烈(220年―270年),字玄武,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曹魏車騎將軍胡遵之子,鎮軍大將軍胡奮之弟,三國曹魏至西晉時期將領。曹魏時為衛將軍。為將伐蜀。鍾會之反也,烈與諸將皆被閉。烈子淵,時年十八,為士卒先,攻殺會,名馳遠近。烈為秦州刺史,及涼州叛,烈屯於萬斛堆,為虜所圍,無援,遇害。

胡奮(?―288年),字玄威,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人,曹魏車騎將軍、陰密侯胡遵之子,西晉將領、外戚。胡奮性開朗,有謀略,少好武事。早年效力軍中,司馬懿率軍征討公孫淵時,胡奮以平民身份隨軍出征,深受司馬懿喜愛。後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與路蕃聯合,平定匈奴劉猛叛亂,建立赫赫軍功,升任征南將軍、散騎常侍。胡奮晚年好讀書學習,文章寫得很好,名聲大,而為官所到之處,口碑頗佳。泰始末年,其女兒胡芳入選後宮,被晉武帝封為貴人。因此,晉武帝對胡奮十分信任,先後官拜左仆射、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康九年(288年),胡奮去世,追贈車騎將軍,諡號壯。

諸葛誕(?-258年),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後期曹魏的重要將領,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並得到東吳的支援,但於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文俶(wénchù),字次騫(ciqian)(238?-291年),小名阿鴦,世稱文鴦,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之子,魏晉時期譙郡人,漢族。文鴦早年於曹魏為官。正元二年(256)隨父文欽與毌丘儉在淮南起兵討伐執政司馬師,文欽兵敗,隨父南奔孫吳。後諸葛誕也在淮南叛魏,東吳遣文欽父子馳援諸葛誕,因內訌,諸葛誕手刃其父,乃出城歸降司馬昭。265年十二月晉代魏仕晉,後官至東夷

校尉,封關內侯。八王之亂中被諸葛誕的外孫東安王司馬繇所殺,且慘遭滅族。

文欽(?-257年),字仲若,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將文稷之子,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揚州刺史。正元二年(255年),文欽與毌丘儉等起兵勤王,討伐專權的司馬師,兵敗後投奔吳國,吳國授任他為鎮北大將軍、幽州牧等,封譙侯。甘露二年(257年),魏將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氏,文欽隨從吳軍前往支援。甘露三年(258年),軍情告急時文欽與諸葛誕意見不同,而且兩人之間原本就有矛盾,於是諸葛誕將文欽殺死。文欽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又投奔回魏國。

王淩(172年—251年),三國時魏將領、大臣。字彥雲,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漢司徒王允之侄。

李傕、郭汜殺害王允後,他逃歸鄉裏。後來舉孝廉,為發幹長,遷中山太守。後被曹操辟為丞相掾屬。曹丕即位,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將軍。

正始初年,為征東將軍,正始二年(241年)與孫禮於芍破力戰,敗吳將全琮,以功進封南鄉侯。後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又代高柔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蔣濟為太尉。後與其甥令孤愚謀廢曹芳,事泄,服毒自盡。

賈逵(174年-228年),字梁道,本名衢[1],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東南)。他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物,終其一生為曹魏的統一事業作出貢獻。擔任豫州刺史期間,曾建起了一條二百餘裏的運河,稱為“賈侯渠”,便利民生。石亭之戰中,率軍救出曹休。去世後諡曰肅侯。

賈充(217年-282年),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曹魏至西晉時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勳。曾參與鎮壓淮南二叛和弑殺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馬氏信任,其女兒賈褒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兒子司馬衷,與司馬氏結為姻親,地位顯赫。晉朝建立後,轉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仆射,更封魯郡公。鹹寧末,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征討吳國。吳國平定後,增邑八千戶。死於太康三年,追贈太宰,禮官議諡曰荒,司馬炎不采納,改諡為武。

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輿,東萊曲城人。王基文武兼備,才高於世,德溥於時,深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毋丘儉,文欽之亂,東征諸葛誕之叛大規模軍事活動中,王基與司馬師、司馬昭結下了深厚的軍友情誼。魏景元二年王基去世,追贈司空,諡號為景侯。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大臣、將領。少時知名,初為曹丕的文學侍從,曹丕繼位之後,王昶由散騎侍郎轉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魏明帝繼位,出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封關內侯、武觀亭侯。伐吳之後升任征南大將軍,晉封京陵侯。討伐毌丘儉之亂之後升任驃騎將軍,又因平定諸葛誕有功而升任司空。

毌丘儉(GuànqiūJiǎn,?-255年),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繼承父毌丘興爵位高陽鄉侯,任平原侯文學。魏明帝即位後,上疏勸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宮的工程,升為荊州刺史。238年從司馬懿攻滅公孫淵;244年至245年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53年擊退吳國諸葛恪的大舉進犯,戰功累累。司馬師廢帝,毌丘儉感昔日魏明帝之恩,為曹魏政權做拚死一搏,於公元255年發動兵變,即後人所謂“淮南三叛”(王淩、毌丘儉、諸葛誕)之一,惜準備不足,兵敗身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