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孫策逝世,孫權即位。就在孫氏政權中樞交替的時候,山越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自立冶縣之地域的建安等縣的當地山越人又進行了要求自立自治的反抗鬥爭;接掌權力的孫權,不得不又派出猛將賀齊,對建安等地第二次用兵。孫權第一次征討黃祖的時候,也正是山越在後方作亂,嚴重影響了後方安穩,大將淩操戰死,孫權隻好退兵。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會稽郡南部建安、漢興、南平等地的強族首領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等起兵反對孫權,此五將領各率萬餘人在漢興一帶形成多梯隊、多層次的縱深布防,又派出吳五率本部六千人屯大潭防守,又派鄒臨也率本部六千人屯駐大潭南麵的蓋竹,以保東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這時,山越兵先發製人。屯駐蓋竹、大潭的一路人馬,越過武夷山,殺向餘汗,洪明、洪進一路則攻打漢興,來勢洶洶。

孫權命南部都尉賀齊往討,傳命各縣出兵五千兵卒,由縣令、縣長率領,統歸賀齊指揮。賀齊認為,山越人兵多,自己兵少,在部隊到達餘汗與山越軍對峙之時,便不再前進,怕深入進軍後被山越人斷了退路。於是命令鬆楊縣長丁蕃率所部留置餘汗。丁蕃認為,自己原是與賀齊平起平坐的將領,如今成為他的部屬,受其指揮,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賀齊堅決執行軍法,斬首丁蕃,於是全軍上下,無不震驚,沒有不服從命令的,都同心協力,拚死力戰。

賀齊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後方,然後親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連連大敗洪明等將,並臨陣斬殺洪明,迫使洪進、吳免、苑禦、華當四將全部投降。賀齊又乘勝率軍打敗駐紮在蓋竹的吳五,然後,軍鋒又轉向大潭打敗山越軍,迫吳五、鄒臨也投降。

這一仗討平東冶地,共斬殺山越軍六千人,並且俘獲了山越全部名將,收編精兵萬餘,恢複了原設縣邑,穩定了統治秩序。孫權拜賀齊為平東校尉。重新恢複了名為漢廷、實為孫吳在東冶地所立的各個縣。

賀齊最後進軍東冶地政治中心建安,在旗山設立了會稽郡南部都尉府,並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屬建安、漢興、南平三縣各編配士兵五千,統歸他本人指揮。

公元200年,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不聽從孫權政令。李術早年接收孫策指令,截殺了曹操任命的豫州刺史嚴象李術招納叛逃者,與孫權對抗。為了摸清楚李術的意圖,孫權首先並沒有采取強硬的行動,而是致信李術,要求他扣留“亡叛”者。這一招非常沉著鎮定。結果李術果然沉不住氣,公開表示“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複還(同上)。”這樣一

來,李術的真麵目暴露無疑。因此,孫權決定首先拿李術開刀立威。一種可能的推測是李術的叛亂是得到江東大族的背後支持的,孫策的強勢使得他們不得不服於強權,然而孫權威勢不足,他們便唆使李術當出頭鳥,以觀孫權的態度和能力。孫權,一則致信曹操,將嚴象之死推罪於李;二則軍隊以宗室親兵為主。孫權給曹操的信中說:嚴刺史昔為公所用,又是州舉將,而李術凶惡,輕犯漢製,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術必懼誅,複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原敕執事,勿複聽受。”曹操看了書信後,對荀彧說:“這個孫仲謀不簡單啊,年僅十八歲。”荀彧說:“看來孫策讓他做繼任者是有眼光的。”

孫權派徐琨督軍中郎將領兵,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遷平虜將軍,孫河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年僅十八歲的孫權在江東地區讓江東大族震驚。

別部司馬呂蒙與黃蓋、韓當、周泰等率兵鎮守險要,擔任山越最為活躍地區的縣令或縣長。呂蒙,子子明,汝南富陂人少時,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時鄧當為孫策的部將,數次征伐山越。呂蒙年僅十六歲,也私自隨鄧當作戰。後為鄧當發現,大驚,厲聲喝叱也無法阻止。作戰歸來,鄧當將此事告呂母。呂母很生氣並要處罰他,呂蒙說:“這貧賤的日子難生活下去,說不定獲得功勞,就能取得富貴。再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親憐惜而饒恕了他。當時鄧當手下有一個官員,見呂蒙年幼,很輕視他,說:“那小子能幹什麽事,不過是送肉去喂虎而已。”後來,又當麵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舉刀而殺之,逃到同鄉鄭長家中。後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呂蒙從中說情,並將他推薦給孫策。孫策見呂蒙確有過人之處,便把他安排在身邊作事。幾年後,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掌了大權,想把那些統兵較少又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輕將領檢選出來,把他們的部下加以調整合並。呂蒙聽說後,知道部隊合並後,自己想有所作為,就更困難了。於是,他想辦法賒來物品,為部下趕製了絳色的服裝和綁腿,並加緊操練。孫權檢閱時,呂蒙兵馬“陳列赫然,兵人練習”,孫權見後大悅,認為他治軍有方。不但沒有削減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員。可見呂蒙的才華。

呂蒙擔任山越最為活躍地區的縣令或縣長,呂蒙與諸將遵照孫權的部署,各自以武力平

定了本地區起事的山越族人。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平北都尉,兼任廣德長。在孫權大展宏圖時候,年僅二十一歲的陸遜也入了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曆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十歲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後因袁術與陸康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後,陸康病死。在此之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陸康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

就在孫權準備二討黃祖的時候,孫權之母吳太夫人(武烈皇後)病重,請董襲、張昭料理後事。孫權無奈撤兵,吳太夫人臨死前囑咐孫權:“策兒就是殺人過多,傳教行醫的道士於吉,很多人同情於吉,就有很多人拜見我,請求我救於吉,我對策兒說於吉為將士們治病療傷也是為了幫助孫策的軍隊,不可以殺。但終於將於吉殺害,後來遭到報應,遇刺身亡,所以權兒引以為戒。”孫權說:“我會銘記於心的。”吳太夫人便於公元202年去世,與夫君孫堅合葬,兩人的合葬墓位於今蘇州盤門外青暘地,俗稱“孫王墳”,孫權稱帝後改“墓”為“陵”,號“高陵”。而吳太夫人的長子孫策的墓也在附近,俗稱“孫將軍墳”。吳太夫人生前弟弟吳景遷居錢唐後來,孫堅聽說了吳夫人才貌雙全,想要娶她。吳夫人的親戚們嫌棄孫堅,認為孫堅為人輕浮、狡詐,將要拒絕孫堅的要求,孫堅感到非常羞愧和遺憾。吳夫人知道孫堅不好惹,就對親戚們說:“為什麽要為了愛惜我這個小女子而招惹禍事呢?如果他(指孫堅)待我不好,也是我命該如此。”於是這樣,吳夫人便嫁給了孫堅。吳夫人共為孫堅生下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生長子孫策;光和五年(182年)生次子孫權;光和七年或中平元年(184年)生三子孫翊;之後又生幼子孫匡(生年不詳)。縱觀吳夫人的一生算傳奇的女子了,對孫策和孫權兩任基業者盡心輔佐發揮積極作用,對鞏固孫氏父子在江東的統治幫助很大。

(資治通鑒記載的是吳太夫人是於病逝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但江表傳記載是死於公元202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