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走向統一 第八十一節(上)

“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為單人旁)、汜繼虐;袁術於壽春,劉表占據荊州,韓遂馬騰虎吞雍涼: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中涓弄權,宦官當道,官匪勾結,百姓怨聲連天,生活苦不堪言。世人皆說:大漢氣數已盡,又要改朝換代了。”廣饒城內,劉備麵對曹操孫權,侃侃而談。

劉備的直言不諱讓在一旁的天子畏縮地縮了縮身子。而孫權微露喜色,曹操不動神色。

“為何天下政局稍一敗壞,人們不想著怎樣革除弊端,勵精圖治,卻先就想到改朝換代?”劉備掃視著諸人,眾人目光躲閃,無人回答。

“因為改朝換代後,自己可以當皇帝?”劉備隻好自問自答。

“為何眾人皆想當皇帝?――因為帝權威嚴無上,天下產業全是皇家私物,皇帝具備無上的權利,卻不需要對天下百姓承擔一湯勺責任。”――還是無人回答劉備的話,劉備隻好繼續說下去。

“政權一崩壞就想到改朝換代,其理論依據就是《五德始終說》,此書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火、土構成的,事物的展變化是通過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來實現的。人類曆史的朝代更替與變遷同自然界一樣,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順序進行的,是一種客觀必然。此所庫存: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曰:久亂必治,久治必亂。”

看到自己空費口舌,兩旁人懶洋洋地根本不在意,劉備目視曹操真如此嗎?”

曹操不語,皇帝惶恐不安。孫權搶先答:“古之聖賢所言,必有其因。五德始終說,吾未聞其有謬也。”

劉備輕輕一笑德始終說――不求甚解,荒誕離奇;推卸責任,逃避困難。”

曹操動容:“公所言,底毀聖賢。何也?”

劉備豪氣衝天,吼一聲:“好吧,讓我們來看看《五德始終說》如何不求甚解,荒誕離奇。”

“所謂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謂五行相克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此循環不斷,生生不息。”劉備一臉地輕蔑,繼續說:“木生火。木何以生火?鑽木取火也。然而,能生火的,都是木嗎木可以生火嗎?非也……

鑽木取火時代,確實,唯木可以生火。來人,給幾位諸侯表演鑽木取火。“劉備隨後惡意的叮囑表演,那些人都是青州高等學堂的士子:”孩子們,表演要敬業點,鑽木取木時代,青銅器還沒有普及,衣服不加縫紉,演員披塊獸皮,簡單地紮一下就行。表演要專業,服裝一定要符合當時地時代。不許見到半片鐵器、青銅器。“

劉備的嘻譏令孫權氣急敗壞,他壓低噪門,忍住怒氣說:“玄德公,我們來這兒,不是看你鑽木頭的。”

劉備收起了笑容,盯著孫權,一字一頓地說:“我馬上就讓你看到土也可以生火!金也可以生火,甚至水也可以生火――誰說水克火,我今日讓水生火!”

“什麽?”,劉備此話一出,眾人皆驚,曹操也變了臉色。

“來人,從土裏給我刨塊燧石出來,給各位諸侯表演燧石取火。”

燧石取火,眾人隱約知道,可沒想到劉備卻拿它來,當作土也可以生火的例證。轉念一想,燧石出於土,五行中它肯定不算是金、不算是水、不算是木,更不能算是火,隻能是土,以燧石取火,這不正好是“土生火”嘛。

“金生火,如何說?”曹操不信。

“兩刀相擊,必有火星。可惜這火星點燃不了木柴。但我青州書院經過研究,終於研製出火刀、火鐮,以火刀火鐮取火,倍於鑽木取火。”劉備順手取過學子遞了的兩把銅刀,雙刀相擊,一團火苗自刀柄向上燃燒。

火刀火鐮的製作其實很簡單。中國具備豐富的“獨居石”礦藏,而這“獨居石”就是一種稀土元素。將之碾碎,用酸浸再用堿浸,最後剩下的不溶於酸與不溶於堿的金屬泥,就是富含稀土元素的礦泥。這些礦泥混入鋅中,就能製成現代地“打火石”。劉備這兩把刀就是如此製作,不過,為了加強燃燒效果,劉備讓人預先在刀上撒了硫磺粉與木炭粉。

“金生火”,劉備把刀伸到眾人麵前,一一展示。心中還暗想:“如果科技技術許可,我製作一塊金屬鈉,讓你們看看金屬自燃,讓你們更說不出話來。”

“下麵讓你們看看水生火”,劉備乘勝追擊:於水而寒於水。水生火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把冰製作成凸透鏡,用其點燃柴火;另一種則完全利用一種水――一種特殊的油水(凝析油,類似於汽油)。它清澈透明,流動不停,這是我們青州油泉(勝利油田所在地)出產的,我們就加快它的流動速度,讓它自燃(磨擦燃燒)。”

先前鑽木取火的學子披著獸皮來報告:“使君大人,鑽木取火已經完成。”

劉備大手一揮:“擺上來。”

四個火盆依次擺在眾人麵前:木生火,土生火,金生火,水生火。讓眾人看得目瞪口呆。

“五行相生嘛”,劉備一直看著眼前四隻火盆,微笑地問:“唯木可以生火嗎?這怎麽解釋?”

在眾人呆愣當中,劉備再拋出重磅炸彈。他拿著一個空無一物的大燒瓶,打開瓶塞,做勢將瓶中的物體倒入鑽木取火的火盆。“木何以生火?木真地能夠生火嗎?”

令人驚訝――那火竟漸漸熄滅了。眾人恐懼莫名,曹操強自鎮定,孫權喃喃自語:“有鬼,有鬼”。天子微露喜色。

“不是鬼,是**技巧。”劉備解釋說,“這個瓶子裏裝的是‘死氣’,學生們將木炭燃燒後排出的氣體(二氧化碳)收集起來,裝入這瓶中氣’無色無味,卻能使火不再燃燒。經過學生們研究現,我們呼吸的氣體中,含有‘生氣’(氧氣氣’,‘生氣’使人生,‘死氣’使人死。萬物燃燒,也需要‘生氣’,有了‘生氣’存在,金木水土皆能生火,沒有‘生氣’,木頭也不能生火。所以,能否生火,與這物體是金木水土無關,隻於生火時,是否存在‘生氣’密切相關。”

劉備說到這,揚一揚空瓶:“各位想知道‘生氣氣’的詳情,可在其後與學子們詳談,他們會作一係列的試驗,證明給你們看。現在,我們重讀一下‘五行相生說’――何其荒誕。鑽木取火時代,人們披著獸皮產生的對世界的認知,我們現在竟然還奉之若瑰寶,豈不荒謬?尚古非今,社會豈能進步?!”

“這世界上沒有五行相生,也沒有五行相克”,劉備斬釘截鐵地下結論:“關於五行相克的討論沒時間和諸位詳談,不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是相互依存的,相生即不存在,談什麽相克?至於說五行相生蒙昧的其他證據嘛,它的謬誤不僅僅是木生火,是全體謬誤。比如:水生木的解釋是說:水澆到土上,草木自然生。我們已經證明過了,如果土裏沒有種子――蒸熟的泥土,澆多少水也生不了草木。

所以,《五德始終說》純粹騙術,是秦贏政為了奪天下而選擇的一種愚民之術。今人以為博大精深,我看是博大精深的荒繆。今人以為其成理論成係統,我看是成理論成係統的胡說八說。

為什麽人們在朝政敗壞時,就想著換一個皇帝,由自己坐莊,不想變革朝政,使黎民受惠?如此推禦責任,逃避困難,我看隻是要爭權奪利。眾人都看中了那皇位,隻想自己享受,哪管天下黎民?今日我召眾人來此,是想與諸位探討一條新路:我們為何不試著先共擁吾皇為天下共主,以期減少殺伐,穩定百姓,再嚐試變革朝政,革除弊端,為天下百姓謀福?“

孫權忍不住嘟囔:“漢室頹廢,天下誌士共謀取而代之,清退乃漢室宗親,自然想維護漢室。這麽說,豈不寒了天下忠士之心。”

劉備直接無視,繼續說:“在下人皆爭皇位,不過是想坐於其上奴役天下。若這皇位不釵象征無上的權力,還代表對天下黎民地義務,我料天下必還有伯夷、叔齊在。故此,改革朝政,自吾皇改起。我希望諸位能與我一起,協商製定一個章程,讓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讓一己之私不能再危害百姓。如此,中涓也罷、權臣也罷、貪官也罷,與社稷無害――我們有製衡之道。”

曹操開口了:“皇帝權力如何約束,便是你所說的大丞相製嗎?”

曹操最關心這點,他與劉備商定推行的大丞相製,在與內曹受巨大的壓力,皇帝甚至因為失去權力,動政變。因此曹操想讓劉備表明態度,對衣帶詔做出正式否決。

劉備不理急色的皇帝,明確的表態:“不錯,大丞相製出於你們兩人的給定,連帶九品中正製、三宮六卿製、三權分立製,這是我們對漢政官僚體係的一種變革,這還須加上科舉選拔製、官員任職期限製。有了這種體製變革,我們可以確定官員們地責對官員的政績進行量化考核。

說到這裏,就必須說衣帶詔的問題,依據新的官僚體係,詔書核必須通過丞相府核準,再有司討論。有司許可,詔書下達,有司不許,三封詔書而還。聖上必須做出選擇,或撤銷詔書,或退位,或解散丞相府,重新由百官推舉大丞相。聖上不經相關部門下達衣帶詔,此謂偽詔。丞相府可明令申斥,聖上必須公開致歉。“

劉備此言一出,即使一心想獲得劉備支持地曹操也深感震驚,這對於君權是肆無忌憚的侮辱。曹操不敢答應。

“立憲吧”,劉備看著周圍人地表情,輕聲說:“過去的事,我們不再追究。叫諸位來,我們確立一個國家,我稱之為‘憲法’。我們在這部國家中,確立政府運行地架構、確立君權、確立臣權、確立民權,以此約束眾人按規矩行事。此憲法一立,我們為後世創立一個千秋萬代的長治久安。我等三人之名,萬載得以永傳。”

轉過頭去,劉備目視孫權,不屑的笑了:“孫兄,若不是我了神之誓,不危害赴會地安全,你這樣處處撩撥我,我一定不會讓你再回吳地。不過,請你記住,令弟孫翊與我關係甚密,我不是隻有你一個選擇。”

劉備說話時,孫權正想冷言冷語幾句,被劉備這樣裸的一威脅,立刻啞口無言。

曹操不願意了,孫權與他共同赴會,劉備威脅孫權,就是在隔山震虎,曹操的性格遠較孫權剛強,立刻長身而起:“玄德公何出此言,你邀我們來赴會,我們來此可是受你氣的?”

劉備連忙道歉,曹操餘怒未息,憤憤坐下。劉備拉著曹操地衣襟,迫問:“今上為天下共主,曹公可肯?”

“吾祖為漢臣,吾父為漢臣,吾亦漢臣也”,既然劉備已否定了衣帶詔,曹操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當然不願意在細節上與劉備再爭執,便假意怒火未息的回答。

“孫權的意思呢?”劉備偏頭問。

孫權唯唯諾諾。

備拍手稱快:“既然大方向有了,讓我們確定大憲吧。吾皇可先言希望皇權有哪些。曹公、孫權試言希望為皇權加哪些限製。”

在劉備的壓迫下,對於國家大憲的討論開始了。

青州邸報上連篇累牘地報道了討論內容,並強調了製定大憲地意義:從此之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吾等黎民百姓值此大憲確立之際,不可鉗口不言,也當伸張自己的主張。

邸報的說法引起了各方麵的共鳴,全國各路諸侯紛紛派遣代表,全國各個階層推舉舌辯之士,趕赴青州。均希望從各個方麵影響參加討論的三雄,為自己的地方、階層爭取最大的利益。

一時間,全國內戰頓息,青州的辯論吸引了各方地目光。當數種觀點相持不下的時候,曹操先察覺到弊端,劉備身邊謀士如雲,總能找見出謀劃策之人。為了跟劉備相抗衡,曹操取消了顧忌,從自己的領地內召集眾謀士前來參加辯論。孫權如法炮製,廣饒城立刻冠蓋雲算,吵鬧聲、辯論聲日夜不休。

這場辯論持續了三年,當年秋末,確定了大漢的官僚體製架構後,曹操再也支持不住,攜帶皇帝返回洛陽,留下眾謀士繼續辯論。等到眾謀士支持不住時,各地推舉地舌辯之士輪番上陣,接過了辯論的話題。

曹操走後,孫權也急慌慌地躲回了吳地。本來不打算再與劉備繼續討論大憲的孫權,見到他走後兩家仍在認真討論著大憲地其餘內容,唯恐以後失去言權,急忙再選人手,進入廣饒。

借著這場辯論,元老院的表決製也深入人心。當人們觀點激烈交鋒,相持不下時,眾人也就默認了通過表決的方式,尊重大多數人地意願,以此達成政治上的妥協。

在現在皇帝的大旗下,國家終於貌合神離的統一起來,隨著大憲逐漸製定完善,並頒布實施。

孫常借違反大憲地名義對周圍弱小的諸侯實施吞並,大憲逐漸演變成了大義。違背大憲就是違背大義,人人得而誅之。而遵守大憲,在大憲的名義下,諸侯可以實施自己的法律、政策,治理自己的領地,至此,這種割據下的統一局麵形成。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不被他人吞並,諸侯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中,先後采取了重商策略,降低農稅,吸引農民參與到他們的征伐中。整個大漢變成為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對外顯露出咄咄逼人的擴張姿態。因此,徐庶的征西行動獲得了各方源源不斷的支持,誰都想在這場掠奪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