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族裏有個老人家沒了。作為族人,我們一家都參加了葬禮。

其實我是不喜歡參加這種場景的,我看不得別人的眼淚,哪怕素不相識的人,我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跟著人一起傷心起來。

不過我聽說這個老人家是自己跳河而死的,因為她前幾年就中風了,現在身上又到處是病,加上自己脾氣又非常不好,和晚輩的關係搞得非常不好。

喪事倒是辦得熱熱鬧鬧的。且不去評價人家一家子誰是誰非,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對對錯錯不是我們用眼睛一眼能看出來。隻是我看到人家抹眼淚的人很多,我還是忍不住酸楚起來。

我覺得人在35歲前是相對來說比較幸福的。這個年齡階段,曆經至親至愛之人生離死別的情景比較少。35歲一過,父母就真的老起來了。

也許我算是一個比較冷血的人,在我的親人詞典裏,父母,兄弟姐妹,下一輩的至親孩子,老公,這才是我最親近的人。多的人我顧不上那麽多牽掛。

記得在剛剛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規定要住校,一個星期隻能回家兩次。那時我隻有11歲,第一次獨自離開家。

有一天晚上胡思亂想,想到自己讀書要讀到二十多歲,然後要參加工作,都要離開父母,心裏就突然傷悲起來。我想著,以後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就越來越少,盡孝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很快父母就會老去,最後死去,想著想著我就哭了起來,足足哭了兩個小時。

以後再一想到自己可能和父母相處的時候會很少很少,我就會哭,害怕父母會變老,會死。

等再大一些想起來,又覺得自己那個時候很幼稚。

後來有個親戚對我媽媽說他的孩子在外上學,晚上老是會哭,會想家。我媽媽就問我晚上有沒有哭過,我說哭過,我也想家。我媽媽就笑我。她們都不知道我心裏是怎麽想的,當然我也沒告訴過他們。

幾年以後,我學到了這樣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才知道,很小的時候,我晚上哭,擔心的就是這個。然而越大,對父母的關心和依戀卻是越來越少。

掐著手指算算,我也好久沒有回家了,一天到晚忙著打麻將,逛街,上網……

在鄉下有一種不良風氣,就是很多人在父母在世時,都不聞不問,等父母離開人世了,卻喜歡把喪事辦得熱熱鬧鬧,絕不亞於婚嫁。

我同事說過一句我認為很經典的話:“有些人是從懂事時就開始孝順父母,有些人則是從父母死後才開始孝順。”

其實父母所需要我們的,並不完全是物質上的享受,他們有時隻要看到我們,就會覺得很開心,陪陪他們也是一種孝順。

現在的我還算是年輕,父母也不老,於是我依然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他們用他們自己的能力帶給我的溫情。

也許這是自私的,可我想不管是誰帶給誰快樂,都是一種幸福,重要的是我們心裏能一直惦記著父母的健康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