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你發達了

十幾個朝廷重臣濟濟一堂,等著宮裏來的消息。

張進用很是興奮,自以為自己如此安排實在是神來之筆,這些水賊不就是想冒功嗎?那好,那就把火燒旺一些,火上澆油,越是天下人矚目,到時候就越是下不來台。

另一方麵,他還懇請朝廷敕命一個巡按,前往海外,撫慰海路安撫使司的將士,楊廷和自然也都一並答應,這巡按的人選,必定是舊黨之人,到時候正好把這海路安撫使司的牛皮戳破,倒要看看,最後海路安撫使司還有直浙這些人如何收場。

張進用眼角不斷往徐謙麵上去掃,心裏想看他的笑話,偏偏徐謙不動聲色,倒是讓他略略有些失望。

這時候,黃錦來了,許多人打起精神,有人向黃錦問:“奏疏給陛下過目了嗎?”

黃錦道:“陛下已經看過了。”

張進用眼中放光,道:“陛下怎麽說?”

黃錦看了徐謙一眼,徐謙對他微微一笑,他也用微笑還禮,這才道:“陛下說了,這都是將士用命之故,也和直浙的官吏們盡心盡力分不開,陛下要內閣擬旨褒獎,除此之外,一應官員,都要重賞,切莫寒了忠臣良將們的心,章程呢,還得麻煩諸公擬定,諸位理應立即擬定出來,好盡快送陛下過目。

重賞……

這個重賞說的很含糊,不過天子既然強調了這個詞,意思也就很明白了,不能用尋常的賞賜。得表現出宮裏對此次大捷的格外欣賞,一般的小恩小惠。是不成的。

楊廷和略帶幾分猶豫,大規模的重賞。這顯然是有點過頭了,而且這麽做,未免太漲新黨的聲勢。

可是張進用的眼眸更亮,連忙道:“陛下聖明啊,老夫也以為,理應要重賞,不重賞,不足以彰顯其功,不重賞。不足以彰顯國威,好啊,此舉大善。此次征倭,海路安撫安撫使司有功,直浙新軍有功,還有直浙大小官吏,也是有功,大明朝,已經很少能遇到這等大捷了。交戰短短半月,耗時不過小小的兩個半月時間,便立下此等汗馬功勞,若是不賞。不重賞,那朝廷未免就顯得偏頗。”

他頓了一下,道:“老夫呢。就先說一些淺見,既然是重賞。就不能循規蹈矩,從重嘛。這是陛下的意思,新軍這邊,該封爵的要封爵,該升官的要升官,這是兵部的事,老夫自會主持。再有海路安撫使司,這個衙門一直都是五品,說實在的,此次海路安撫使司令人大開眼界,五品顯然是太低了,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好好的升格一下,還有直浙大小的官吏,也都要特旨褒獎,一些官員,也要借此升上來,朝廷現在最缺的,就是踏實苦幹之人。”

他起了頭,狠狠的誇獎一番,先是讓所有人愕然了一下,都在想,這位張大人是不是入戲太深,已經瘋了,你不是和徐謙不對付呢,惹此次征倭,涉及到的幾乎都是新黨之人,這不是嫌徐謙的實力還不夠,非要給他再添一把火嗎?

可是大家一琢磨,立即明白了張進用的居心了。

張進用是兵部尚書,至少在大家眼裏,這位老兄在兵事上,那就是專業中的專業,所謂隔行如隔山,其實多數人對兵事也不是很懂,甚至有人五穀不分,連這行軍打仗到底是什麽樣子都不知道,全憑自己的臆測。

可是張進用不同,在做兵部尚書之前,還曾在宣府做過一任巡撫,也管過馬政,此後升任兵部右侍郎,再之後一躍成為尚書,可以說,這位張大人的履曆裏,來來回回就一個字——兵。

若說朝中有人對行軍打仗的事了若指掌,那麽首推的就是兩個人,一個是徐謙,一個就是張進用。徐謙不必說,人家就是靠打出來的,好歹也主持過平倭,練過皇家學堂和新軍,雖然資曆不夠,可卻是苦幹出來的,大家無話可說,而張進用呢,張進用則是熬資曆熬出來的,人家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管的兵比你見的人多,可算是朝中一等一的專業人士,但凡是兵事,他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而現在,海路安撫使司上來了奏疏,張進用一開始就懷疑這是冒功,說是冒功,可不是隨意瞎扯的,人家是專業人士,自然會根據經驗進行判斷。既然懷疑是冒功,張進用的居心就很險惡了,他慫恿把這捷報弄得天下皆知,還要呈報天子,而現在,天子要重賞,他又跳出來,大談重賞的必要性,就仿佛他張進用立下了赫赫功勞,朝廷不重賞,對不起自己似得。

其實大家都明白,張進用這是故意把新政的這些人,把征倭的這場大捷推到風口浪尖上,天下知道的人越多,將來一旦這冒功的事揭露出來,反彈就越大,現在受賞的人員越多,賞格越重,將來清算的範圍就更廣,死的也就更快。

張進用的居心,可謂險惡,可謂險惡到了極點。

朝廷上,像這種表麵上捧你,實地裏卻早已挖好了坑,不把你弄死不罷休的事實在太多,大家見得多了,也不以為意。

可是一些人明白之後,也立即開始裝起糊塗,笑嗬嗬的道:“不錯,此役大大的耀吾國威,朝廷不賞,豈不是教將士們寒心,不重賞,不足以顯示朝廷的誠意,陛下既然都已經開了金口,又讓吾等議出一個章程出來,咱們自然也不能敷衍了事,老夫的意思是,所有相關人員,都要升賞,至今新軍的升賞,那是兵部的事,兵部自己拿主意,還有海路安撫使司,說實在的,平日裏呢,也多有功勞,這一次又立了大功,如此重要的衙門,卻是區區五品,實在說不過去,理應升為四品才是。”

“四品都輕了,海路安撫使司署理各藩安撫招討事宜,拿一個四品的衙門,去麵對諸多藩國,老夫說句摸著良心的話,就算海路安撫使司沒有異議,藩國那邊,心裏會怎麽想?咱們朝廷,對藩國一向看重,用一個四品衙門去和他們交涉,咱們說得過去嗎?三品,至少要三品,安撫使應當形同巡撫例,在禮部,掛一個侍郎銜才好。”

眾人拾柴火焰高,看熱鬧的不怕事大,巴不得這把火燒的越旺越好,三品……還掛禮部侍郎銜,姓鄧的吃得起嗎?吃了也要吐出來,現在重賞,現在給讓他風光體麵,為的是什麽?為的就是將來他重重的傷害了大家的感情之後,再將他一把捏死。

也有人提出異議:“安撫使乃是武職,掛侍郎銜,隻怕不妥,還是封爵為好。”

“招討使可以是武職,安撫使豈是武職,封爵不妥。”

大家打了雞血似得熱烈討論。

唯有楊廷和和徐謙沒有湊熱鬧。

徐謙隻是看著這些人上躥下跳的表演,當然知道他們不懷好意,不過他並不阻止,索性當做什麽都沒有看到。

至於楊廷和,其實一直都在觀察徐謙的臉色,不過這種觀察,於事無補,因為徐謙這個時候跳出來認慫,他會懷疑徐謙故意示弱。徐謙這個時候跳出來表示應當重賞,或許是因為徐謙明知此次大捷有問題,所以故意給自己壯膽。

老狐狸對上小狐狸,念頭太複雜,無論對方如何表演,都很難從徐謙的臉上,或者是舉止上得出對方的看法。

熱烈討論之後,一個章程總算是擬定了出來。

大家顯然對此次大捷很是‘看好。’

浙江巡撫趙明,升任直浙總督,因為總督一職,一直都有空缺,此前,朝廷曾有廢除的意思,不過一直懸而未決,索性這一次,讓趙明升任。再有布政使升任巡撫,還有不少直浙的官員,直接調入京師,在京師中委以重任。

海路安撫使司這一次受益最大,鄧建直接掛了一個侍郎銜,一躍從一個雖然權柄不小,卻是不起眼的小官兒,成為了封疆大吏之一。至於安撫使司其他官員,也俱都有升賞。

新軍的武官,有的封爵,有的則是升官,還有的,調往他處編練新軍,畢竟新軍其實已經成了潮流,天子對新軍也多有看法,幾次下旨裁撤了不少衛所,衛所裁撤了,隻是其實許多新軍都是換湯不換藥,而直浙那兒的新軍編練的最好,這些人,當然要調任各處,介紹‘先進經驗’。

這一次升賞的問題,可以說是得到了出奇一致的同意,幾乎沒有人提出任何質疑。

楊廷和似乎覺得有一絲的不妥,不過現在大家既然都在慫恿,尤其是張進用身為兵部尚書慫恿的最凶,因此也就無話可說,叫了翰林來立即草擬了一份奏疏,命人報入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