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還沒有過,有消息傳出來,大概今年皇帝要找個台階,把“封建”這事兒給解決掉。於是老張就找到了李恪,說大都督貴為吳王,你得愛民如子。李恪就決定愛民如子,給安陸諸州補了一個榷場專賣的缺額……

大家今年一起種棉花,吼不吼啊。

吼啊!

棉種相當金貴,目前最好的還是滄州棉,賈飛前年選育的良種,去年又增產了兩成,算是成果斐然。隻是去年就發現有了吃棉花的蟲子,可見蟲子也在進步。

好在影響不大,棉麥套種,收益依然是可觀的。

“這些青糠……炒過?”

長孫無忌抓了一把起來,湊在鼻尖嗅了一下,看了看麻袋,上麵印著標號,還有個兩個巨大的字:飼料。

“主要是給奴工吃,混了豆粕、魚糜,還是不錯的。”

這番話說出來麵不改色,渾然不覺有什麽不妥。饒是長孫無忌連吃人都見過,都覺得這眼前的畜生當真是不把人當人。

然而講真的,見的牲口多了,良心自然也為了牲口,麻木才是正常的。時不時地良心發現,那才是不正常,而且是有精神疾病,需要楊教授的嗬護。

老陰貨拿了一塊起來,咬了一口,牙差點蹦了,腮幫子疼。

“這連舊年軍糧都不如。”

隋末大戰時候的軍糧是個什麽鬼?一半糜子一半沙,那是良心。一半糜子一成麥,那是良心中的良心。

“都是混著湯吃,哪能幹吃。喂豬也多是要打些草才行,豬都啃不懂,何況人?”

長孫無忌還是覺得張德是人形畜生,可一想到奴工中多是室韋胡種,也沒什麽太多想法。

說起來,這長孫氏,也是鮮卑姓氏……

當然,老張要是跟老陰貨扯你特麽是鮮卑種,老陰貨能跟他摔跤三百回合。

“若都是這般,怕是要造你的反。”

“無妨,奴工、雇工、普工、三年工、五年工。便如做官一般,各分等級,自然是不一樣的。沔州土著那些個雇工,兩天有一餐肉,奴工哪能比。”

“奴工吃的是飼料,雇工開始吃上人吃的,五年工總不見得山珍海味吧?”

“雖說不是山珍海味,但有專門食堂,煎炸烹煮,想吃什麽吃什麽。”

長孫無忌抄著手,嗯了一聲。

然後,就沒有什麽然後了。老陰貨主要是來看看沔州的物業,中書省又不全是官痞,沔州人口是淨流入,宰相們心裏能沒點逼數?房玄齡瞞著沒和別人說罷了,要不是李恪突然捅出來,怕也沒有長孫無忌南下這一出,雖說長孫氏自己也是一屁股的屎要料理。

沒幾天,荊襄人民群眾都知道了一個大新聞,中央領導長孫無忌同誌視察沔州,並且親自前往生產一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對群眾噓寒問暖,對工人情真意切,沔州各級地方紛紛交口稱讚……

至於沔州長史張德與陪這事兒,當然是不重要了。

宰相跑一個下州視察,這是多大的光榮。

同為荊襄子弟,與有榮焉。

更與有榮焉的是,中央領導同誌高度讚賞了荊襄人民大力種棉的勞動熱情,肯定了安陸諸州的長遠規劃……

當然,人民群眾不知道的是,長孫無忌同誌之所以這麽讚賞,完全是因為梳毛機有了改進,毛線**有希望不那麽刺應人。

給李董的那條毛線**,經過幾年如一日的發展,總算是有了點進步。

毛線**外麵,也終於可以套上一條秋褲。雖然質量還是次了些,比如針腳不是那麽整齊細密,比如棉布料子還不能做到耐洗耐造。不過反正是穿裏麵的,領導同誌都覺得不錯。

棉紡、毛紡、絲紡、麻紡……一次技術升級,姑且稱之為技術升級,在這年頭,不是勞動力的減少,而是勞動力的增加。原材料加工便利之後,紗錠產量增加,二次加工就需要更多的工場,更多的工場,就是更多的工人。

長孫無忌真正關心的,就在這裏。

要想淘到合適的勞力進入紡織業,這不是張德一個人的事情。種棉收棉需要普通勞力,這個問題好解決,但進一步棉加工乃至混棉,培訓一個熟練工,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半。

而哪怕沒有張德的提醒,那些工場主們也發現,女工要比男工強,男工唯有童工才能和女工一樣能在並線、細紗等等機器麵前呆得住。性別差異在利潤麵前,被很快放大。

僅僅靠新羅婢、倭女的輸入,已經遠遠不夠。

張德在沔州圍圩造田、興修水庫、改造梯田等等讓獠人下山的政策,放在以前,絕對是成果斐然,速度極快。可對於人工短缺的工場主來說,遠遠不夠。絲紡還好,原始的織機,對男工女工要求不大,但隻要用上水力機械,效率極大提高,性別差異又再度釋放出來。

眼下的紡織品利潤,使得大開眼界的荊襄土豪,都拿出錢和土地來投資。可合格的工人,大部分都集中在沔州,少部分在鄂州的江夏,這就出現了有錢有土地卻無人可用的尷尬情況。

周圍州縣,大部分勞力,還是被束縛在了土地上。

長孫無忌要做的,就是讓那些土地上的女人,走進工場,六個月後,可以手腳熟練地並線,眼明手快地織布。

“京中對於沔州,還是很看好的。”長孫無忌對張德說罷,又道出了實情,“沔州若是無利可圖,也不便對諸州下手。待老夫回京,便讓人鼓吹沔州新風,外朝自會響應,到時便可以‘效仿沔州,讓利於民’為借口,圈地趕人。”

“還需提防幽州故事。”

“‘羊吃人’何如‘棉吃人’,再者,又不是真要改稻為棉。皇帝要裁撤封建,自要有些讓利,中樞許地方一個包稅包賦。猶如汊川縣衙作保,夏糧秋糧,有大戶承擔便是。”

其中門道太多,長孫無忌也不和張德一一解釋,老張也清楚其中的複雜。隻是倒黴的,大約又是那些農民,搞不好牽扯進來的,不僅僅是安陸諸州,連鄂州等地都要中招。

到時候,朝廷用行政命令,發動民夫去修水庫,去圍圩造田,去修梯田,男人累的半死,一轉眼,女人跑去做工,這才是黴上加黴。

而且長孫無忌考察了荊襄諸地,又和張德討論許久,心中也有計較,這漢水長江交匯之地,便是要“多方匯聚”“多點開花”。

當然,用老張的話來解釋,那就是中央領導經過深入考察,決定在荊襄地區建設以漢陽、江夏為核心的經濟中心,帶動雲夢澤地區全麵發展,跑步進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