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司徒功靜將自己的功夫的危險之處告訴了李建,但是同時也告訴李建現在他的情況雖然不適合修習自己的功夫,但是如果從現在開始的修習基礎的話,那麽她的起點將會比所有人都高,到最後的成就自然也回事最高的。

郭振林並沒有來教授李建武功,昆侖的功夫本來就是一套獨立的體係,要是李建修習了郭振林的功夫,那麽他就得放棄自己之前學習的所有的功夫,全心全意的去重新修習昆侖的武功,這樣不止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而周同本身修習的就是一門需要去不斷參悟的佛門功夫,沒有常年的佛法修習,沒有對佛家觀念的深層次見解也是根本就沒有辦法去修習的是,所以現在為止,除了周同和郭振林之外,所有人都是給予了李建在武功上的指導,但是一切都隻是一個開始,李建要將這所有的高深武功都融會貫通,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周同還是給李建提出的建議,先去看看那本筆記上麵的武功,也許李建能夠理解到上麵的武功,那麽加上他本來就深厚的內功,那麽他學會所有人的武功也將會變得非常的迅速。

在接受了周同的建議之後,李建就開始了對於那本書的研究,然而在講整本書看完之後,李建隻覺得一頭霧水,上麵所記載的內容就像是一個道家的道士對於這個世界的簡介一樣,完全沒有關於武功修習的法門,但是理解愛你也同樣相信周同是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拿出這麽個東西來騙他,既然他沒有看出來這裏賣弄的奧秘,就說明他並沒有看懂。

既然是自己沒有看懂,李建就覺得自己有必要更加潛心的修習,他記得當初東方雲梅交給他一心二用的功夫的時候,一開始他也是完全沒有辦法,但是後來還不是讓他最終學會了這門功夫,既然一心二用能夠學會,那麽李建相信這個功夫也能夠被他所掌握。

想通了這一節,李建又將那本書打開來,再一次的認真的看了起來,很快,李建就發現,這本手機說是一本武功的書籍更不如說是一本加上了自己感悟的旅行的遊記,也是因為這本手記是一個道家的道士所寫,所以手記中的感悟也大多與道家的一些思想有關。

關於道家的思想,李建也有過一些接觸,但是還是停留在大眾對於道家的清心寡欲,無欲無求,道法自然的了解上麵,關於更深層次的道家的思想,李建就望塵莫及了,更別說和一個資深的道士來相比,所以現在李建也是沒有辦法從道家的角度去解讀這本手記。

不過呢既然沒有辦法從道家的角度去解讀,李建就又想到了從旅遊,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這一個手記,他幻想自己就是那一個道士,自己經曆了道士所經曆過的一切,他到達了道士所到達過的所有的地方。

他的靈魂到了那些地方,通過道士的文字,他開始感悟自己在這些地方看到那樣的風景,心中會想些什麽,如果他是在些地方修習武功,他會怎麽去修習,漸漸的,李建就感覺他似乎就真的成了那個道士,但是眼前沒有道士所遇見的那些景致,他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融入到道士的思想裏麵去,現在他必須找一個地方,能夠將自己融入到道士的思想中間。

好在他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乃是昆侖山的某個地方,昆侖山最為天下龍祖,其風景之秀麗,其世界之奇妙自然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

想通了這一節,李建便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周同,周同也是覺得李建的想法是非常可行的,當初他也曾經這麽想過,不過他研究佛門的思想年久Day深,

對於道家的思想有一種天然的抵製,所以對於道士的當時的心境也是完全沒有辦法去理解。

而李建在這之前卻是沒有接觸過任何的宗教,他成功的幾率就將變得非常的大,隻要李建能夠成功的融入到道士的思想境界當中去,就能夠反本回源,將道士記錄在手記裏麵的武功挖掘出來,到那個時候,李建就能夠將這功夫修習成功。

而周同他們在昆侖山住了這麽久,對於這周圍的環境也是熟悉無比,在李建提出來想法之後,周同就帶著李建來到了他們所居住的石屋的懸崖的後麵。

在那裏,可以上到一座非常高的高山,站在山頂,幾乎可以看見整個昆侖山,而且在那裏,從山頂山看下去,可以看見山下麵的那座山的頂部有一麵如碧綠翡翠一般的湖泊,現在這個時節,湖泊已經結冰,看起來更如仙境一般。

在得知了有這個地方之後,李建便希望能夠立即動身前往那裏,隻要到了那裏,李建相信他就能夠有機會融入到道士的思想境界當中去。

在翻過了一道並不算是太過危險得懸崖之後,李建就來到了周同所說的那一座山的下麵,而上山則變成了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

周同走在李建的前麵,速度非常的快,而且由於有了周同在前麵,也算是有人在前麵給他擋住了劇烈的風雪,他的前進也就少了最為強大的阻礙,所以他也能夠勉強的跟在周同的身後。

而在到了山頂之後,周同就給他指了指那麵湖泊所在的地方,李建遠遠地望去,就看見在群山之中,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但是在一處非常高的地放,卻突然鑲嵌出了一顆碧綠的翡翠。

那麵湖泊就是這天地間的唯一的明珠,忽然之間,李建似乎想到了什麽,李建再一次的打開了那個手記隻見那個道士在手記中曾經這樣寫道:這個世界上,最為偉大的東西,都是來自於我們不願意承認的自然。

而在後麵他還補充道:即使是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世界上唯一偉大的東西卻是不是我們,而是這個世界本身。

看到這裏,李建再來看這一片空曠的世界,忽然,李建覺得自己在這一片世界是多麽的渺小,渺小到猶如一粒微塵,或者,他連一粒微塵都不如。

李建再將手記往後麵翻,隻見上麵寫道:道源於自然,我們也是源於自然,在自然當中,我們是一份子,我來自於自然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本身要高於自然的絕大部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高於自然。

在這一段話之後,筆記的內容就又回到了對於自然奇景的記敘當中,李建跳過了這些情節,再往後麵看,他在心裏想著,如果那個道士也到過這裏,到了這裏之後,看到這樣的世界,他到底會生出什麽新的想法。

是如平常人一樣感歎這裏的神奇,還是像一個偉人一樣感受到一覽眾山小的氣度,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李建想到這些的一瞬間就將這些都排除了,他感覺如果道士在這裏,他會認為自己就是這些的一部分,他就是這些山,他就是這些雲,他也是這一麵湖泊。

他隻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同時,他也是被高於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他能夠超越這個世界,他也能夠融入這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一切他都可以隨意的變化,因為他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切可能的存在。

想到這裏,李建的心裏不由一動,李建似乎在這個時候明白了一些什麽,他一直認為他在武術上麵有極高的天賦,對於所學的功夫也能夠融匯貫通。

雖然陸炳坤說他是貪雜不精,

什麽功夫都是半吊子的水平,但是這還是不妨礙李建對自己極高武術天賦的認定,並且這一點也是陸炳坤不得不承認的。

但是他一直忽略或者說刻意的回避了一個問題,武術力量的根源到底在哪裏?到底是人力的無限放大,還是潛力的不斷挖掘,或者說,來自於自然的饋贈。

而李建一直刻意回避的問題就在這裏,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刻苦修習得來的功夫與力量是自然的饋贈,他寧願相信這是自己的天賦,這是自己苦練的結果。

在明白這個道理的那一刹那,李建卻忽然想到了蕭春秋,雖然蕭春秋在全軍比武大賽之中輸給了他,但是李建這個時候卻是忽然想到了他。

李建似乎明白了蕭春秋與他的不同,蕭春秋不是在武功上輸給了他,而是在技術上輸給了他,是在智謀上輸給了他,但是在對於武術的認識,對於武術的見解上麵,蕭春秋早一超越了他。

甚至是諸葛春陽,那個小和尚,他一直說自己是出世修行,不斷的強調自己修習武功不是為了武術所帶來的力量,他在戰鬥中擊殺敵人,也是'金剛降魔乃是超度眾生,使深陷苦海的人得大極樂!'

他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都知道武術的力量的根源在哪裏,他們雖然承認輸給了李建,但是實際上他們超越了李建。

在這個時候,李建的心裏忽然明白了,他知道為什麽他的內功與陸炳坤不相上下,他的武術也與陸炳坤不相上下,但是他卻打不過陸炳坤,甚至他沒有辦法與陸炳坤交手。

這是境界上麵的差距,這是對於武術的最高認識上麵的差距,不知自然而使自然之力,等於是一個小偷,雖然偷得來財富,但是終究不如辛苦賺來的歡樂,也不如賺來的豐富。

雖然他算的上是武術上麵的大盜,但是麵對陸炳坤這種本來的富翁,他就顯得相形見絀了,明白了這一點,李建甚至覺得自己之前對與武術的理解都是有問題的。

道士的記載卻是不是武功,但是卻是對於這個世界最為本源的認識,他清楚明白的解釋了這個世界的根本是什麽,他們到底應該從哪裏入手。

而作為一個修習古武功夫的人,李建並沒有像一個孩子一樣,去正視和畏懼他的母親,所有的修習武功的人都像是叛逆期的孩子一樣,他們反對一切,他們對抗一切,他們自認為能夠戰勝一切,他們認為自己通過自己的修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戰勝這個世界,但是他們錯了,他們的力量來自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也許可以在一時之間對這個世界產生傷害,但是在最後,這個世界還是遠遠的超越著所有的人,所以,能達到最高境界的人不是能夠反對這個世界,有勇氣反對這個世界,而是能夠承認這個世界,在畏懼這個世界,尊敬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麵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完美的完成自己的責任的人。

隻有這樣的人,在最後才會成為這個世界的贏家,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這個世界的最高的饋贈,這個世界沒有什麽東西是屬於某一個人的。

但是任何一個人都是屬於這個世界的,如果你認識到你是屬於這個世界,那麽你就這個世界裏麵的一切,既然你是這個世界裏麵的一切,你當然就可以使用這個世界裏麵的一切。

沒有一種功夫不是來源於這個世界,沒有一種功夫不是以這個世界作為根本的,所以,最本源的東西,能夠做到道法自然的東西,就是去尋找到這個世界最為本源的東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