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這個詞國人第一次聽到,應該就是國內那位房地產大亨在京城開發的建外soho,而這個詞最早的起源,就在洛杉磯布倫特伍德。

布倫特伍德縣曾經是美國豪客比奇飛機公司的技術試驗中心,二戰後,國際航空業重新洗牌,以近岸搜救飛機和支線飛機為主要產品的豪客比奇日漸衰落,不得不放棄西海岸生產基地和試驗中心。這些空出來的工廠,便被日漸增多的藝術“家”們,用來“soho”——藝術家嘛,總要有著別具一格的時尚、輕鬆、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吧。

為了生活,洛漂們把這些建築的一層臨街的房間改造成商店,出售千奇百怪的藝術品。

這裏的店鋪基本都是租賃來的,所以那些店主,並不願意花錢去裝修如此巨大的店鋪,於是,這種工業建築本身的特征被充分的展示在外麵——大方塊狀的幾何體、紅磚外牆、老式防火梯、又黑又舊的水塔、狹窄的街道、牆上到處可見塗鴉與海報。

繞過世界最早的soho區,車子停在盧卡斯畫廊前麵。

盧卡斯畫廊也是soho建築,高挑的屋頂,縱橫的鋼管架梁,不規則的空間結構中,或懸掛或支撐著大大小小近百幅畫作,還有幾尊聳立在大理石台上的雕塑作品。靠內間,還有一架鐵質扶梯,盤旋著連接上懸空的二樓辦公室。

見盧燦進門,立即有一位年輕的侍者上前兩步,微微著說道,“請問,有什麽可以幫你?”

“聽說你們新進了一幅德拉佛斯的《維納斯》,帶我去看看。”

聽盧燦這麽說,那位侍者表情有些詫異,重新看看這位東方年輕人,對方的衣著透著一股子上位者的風儀,於是態度更恭謹的回複道,“這……不在我的權限內,請問……您預約了哪位AE或者AB?”

AE就是客戶經理,專門負責大客戶服務,屬於盧卡斯畫廊員工,隻有他們才能帶領客戶去觀摩那些貴重商品。

AB(Artbroker)則是指藝術品經紀人。

美國藝術品交易與香江有很大差異,在高端藝術品交易時,經常會有藝術品經紀人參與,他們既幫助畫廊牽線客戶,同時也幫助客戶處理購買合同以及提供藝術品投資建議,本人並不屬於畫廊而是屬於第三方經紀公司。

盧燦遂即報出傑爾斯的姓名。

今天來此,其一是想看看德拉佛斯的畫作,另一原因就是看看能不能從傑爾斯這裏探探底,他從何處得到那幅勒南兄弟的油畫?

“您稍候!”侍者變得越發恭謹,這讓盧燦意識到,傑爾斯隻怕還真是這家畫廊的頂梁柱級別鑒定師。

侍者去聯係,盧燦在一樓畫廊中閑逛起來。

美國無曆史,這是全球公認的,可是,近現代美國美術,卻在全球藝術領域,尤其是西方藝術領域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

盧卡斯畫廊展出了近四百幅各式畫作,就可以略窺美國美術一斑。

盧燦的腳步,在一幅灰藍色的表現冬日城市的油畫麵前停下來。

這幅畫,值得出手!

在二十世紀之前,美國藝術一直依附於歐洲藝術,即便是有著眾多傑出畫家湧現的“美國藝術黃金時期”——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湧現出風景畫家FE丘奇、G英尼斯靜物畫家WM哈尼特風俗畫家WM亨特等人,也未能改變美國藝術是歐洲藝術流派分支的現象。

直到美國誕生第一支本土畫派——“垃圾箱畫派”,才真正實現藝術上的“獨立”。

垃圾箱畫派,又稱為八人派,包括R亨利、GB盧克斯、W格拉肯斯、JF斯隆、E希恩、AB戴維斯、MB普倫德加斯特、E勞森。

八人以羅伯特·亨利為核心,把視角投向社會底層,描繪底層小人物為了生計如何奮鬥,描繪各地移民的艱苦生活,描繪雜亂瑣碎的生活場景,描繪肮髒的城市角落,因此他們的寫實主義被稱為城市寫實主義,當時的歐洲評論家們卻稱其為“傳播醜陋的人”,又將他們的畫派,嘲笑為“垃圾箱畫派”。

垃圾箱畫派對於美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它的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畫作的藝術價值,而在於突破,敢於突破歐洲藝術對美國藝術的桎梏與藩籬。當時的美國藝術水平總體上落後於歐洲,垃圾箱畫派無疑為美國的繪畫界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這一場革命並不是在藝術形式上有所突破,而是以傳統寫實主義在繪畫主題上進行了一場革新,它體現了美國藝術的獨/立性與創新性。

眼前這幅阿爾伯特勃朗特戴維斯的《冬日城市戀歌》,就是垃圾箱畫派作品之一,標價十一萬美元,與現在的市價相比,略有超出,可盧燦很清楚,這種美國本土畫家的代表作品,世麵上會越來越少,這種情況到二十年後更嚴重。那時,紐約各大拍賣會上,一旦出現一幅美國十九世紀或者二十世紀哪位著名畫家作品,都會引發“瘋搶”!

都去哪兒了?自然是美國各大藝術博物館!

美國“本地戶口”的繪畫大師作品,向來受追捧,像眼前這幅八人派的代表作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現於畫廊中。

盧燦拿起油畫框旁邊的小粘板,上麵寫著“售出”,貼在畫框一角。代表這幅油畫,已經被人選定,後來者隻可參觀。

又一位侍者,主動走過來,伶俐的把這幅油畫從牆上摘下來,反扣著放在一邊,等候盧燦稍後去付款。

巨大的驚喜接踵而來!

轉過一個牆麵後,呈現在他眼前的是“畫作專區”——專門為一位畫家所設置的獨立展售區域。

這裏一共有九幅畫作,其中八幅是各種花卉,不管是曼陀羅、康乃馨,還是玫瑰、蜀葵、牽牛花,這些花朵,是被放大了的。有些作品,甚至隻是一朵花的局部,用微妙的曲線和和漸層色,組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構圖。

至於唯獨一幅不是花卉的作品,呈現的是紅色山崗與藍天白雲。

這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女畫家,喬治婭•歐姬芙(GeorgiaO’keeffe,內陸翻譯為奧基芙)的花卉係列,還有她的《紅色山崗與白雲》。

如果說美國現當代畫家中宗師排位的話,喬治婭•歐姬芙絕對能排進前五,最為關鍵的是,這位女宗師,至今還活著!

算算年紀,她今年差不多九十五高齡了。

《歐洲藝術史》1975年第九版,大約有八頁文字與圖片,專門介紹這位北美宗師級繪畫大家。這對於一位尚在人士的畫家而言,可謂殊榮無倆。

1887年11月15日,喬治婭•歐姬芙出生在美國康斯威星州的一個小鎮,這個天性倔強獨立的天蠍座女孩,從小對學校裏所有的課程都十分反感,隻有藝術課除外。

當時學校裏的美術老師非常欣賞她,隻是對她總有一種把物體畫得比它實際尺寸還大的傾向感到有點無可奈何——這種天性,真實的反應到她的作品中。

1924年,37歲的她,與60歲的攝影家史泰格列滋結婚,正式定居於紐約,並找到了新的藝術題材,也是讓她揚名世界的題材——花卉。

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歐姬芙的描繪並不算精確,這些花卉作品造成的感染力基本上是情感上的。她把這些花朵的尺寸放大到觀者無法忽視的程度,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它們存在的意義。

1933年,她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1936年丈夫去世,這兩大打擊,讓她開始選擇一種旅行和隱居的孤獨生活方式。

似乎是涅槃,又或者是度厄。度過這一難熬的階段後,她的畫作中,開始呈現出一種謎式的平靜和幽思傾向,抽象的語言表達孤獨意識和壓抑感,充滿神秘主義色彩。

自帶光環,讓人情不自禁的沉迷進去——這就是宗師畫作的魅力。

今天竟然在盧卡斯畫廊,遇到她的畫作展售,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這些畫作……出售?”盧燦愣了片刻之後,指指這些畫作,問剛才那位侍者。

也難怪他有這種疑問,歐姬芙的作品,一直是各大博物館追捧的對象,怎麽可能放到畫廊中銷售?

可那位侍者卻笑著點點頭,“是的,出售!”

似乎為了印證自己的話,他向旁邊的資料架示意,“我們有歐姬芙先生的助手,胡安•漢密爾頓先生的獨家授權!”

盧燦拿起那份塑封的授權書,仔細看過一遍。

1971年起,年老的歐姬芙視力減退,並患有“中樞性視覺障礙”,終至失明。失明後,她愛上陶藝,並邀請陶藝家胡安·漢密爾頓擔任生活助理。

授權書沒問題,可盧燦卻隱隱感覺有些不妥。

漢密爾頓作為她的助理,確實有權處理幫她處理這些畫作,可是……為什麽不去各大博物館?而且,這些畫作展售肯定有些時間,北美的買家,眼瞎沒發現?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盧燦豁然驚醒!

隻有一個解釋——這些畫作的歸屬,存在爭議!

歐姬芙先生並沒有血脈繼承人,她的作品,如果沒有特別遺囑,就應該歸屬於她的臨終關懷人,這人可能是助理,也有可能是醫護人員。

自己手中這份授權書,看似寫得清楚,其實在法理上已經不具備法律效率——歐姬芙先生年事已高,神智不怎麽清醒,其他人完全可以申請法律廢止這種授權——歐姬芙先生身邊的助理和醫療人員,應該不止漢密爾頓一個人。

盧燦很快明白過來,如果現在買下這九幅畫作,那麽極有可能卷入老先生的遺產糾紛中!這也是美國各大藏主,一直沒敢下手的主要原因!

買下?還是放棄?真讓人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