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底線思維,多念“緊箍咒”

底線思維是包括辯證法、實踐論在內的係統、科學的思維。善用底線思維,以積極的態度前瞻風險、守住底線、防患未然,才能掌握改革實踐的主動權。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猶如一場艱巨的馬拉鬆,唯有堅持底線思維,凡事未雨綢繆,才能少走彎路、少跌跤,最終跑出好成績。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諸多民生難題牽一發而動全身,資源、環境、生態壓力迫在眉睫。直麵挑戰,需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勇氣,也需要管控風險、防守底線。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從製定宏觀政策、措施到出台解決具體問題的工作方案,都需要準確地找出短板,據此劃定底線。比如,上項目搞開發,就必須考慮環境生態容量,考慮土地、拆遷等涉及民眾現實利益的合理安排。底線思維是安全閥,是穩壓器,也是保險杠。全麵深化改革,推動科學發展,離不開底線思維的重要作用。

第一,築牢底線思維才能防患於未然。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改革向縱深層次邁進,難度會越來越大。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與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相伴而行,經濟轉型的倒逼壓力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越來越高。對於這些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和曲折性,我們應有準確的把握與充分的估計,並為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這樣的準備越充分,越有可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李克強總理曾說,改革中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要難。這就更需要每一位領導幹部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做最全麵的準備。在這一方麵,中央領導同誌已經為我們作了表率。從習

近平總書記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亡黨亡國”來警示腐敗問題的巨大危險,到提出“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要求領導幹部“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麽是高壓線”,再到李克強總理闡述經濟改革“合理區間論”“上下限論”……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底線思維”日趨清晰,而這也是求解中國未來政策取向和改革邏輯的關鍵。

第二,築牢底線思維才能從容應對複雜局麵。底線思維能令人勇於麵對事實並接受出現的最差情況,這無疑會給人帶來巨大的信心,有助於克服種種恐懼心理,擺脫內心的焦慮而得以安心定神,看到遠景目標,實實在在地考慮在某種環境下可能產生的最差後果,從而作出科學的決策。當今時代,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時期,處在一個矛盾多樣、衝突多發、薄弱環節較多的發展階段,一些陳舊的思想觀念、體製機製性障礙仍然是我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瓶頸,個別領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將客觀存在,諸多民生難題牽一發而動全身,資源、環境、生態壓力迫在眉睫,各種難以預料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越發地增多起來,如果缺乏足夠的戰略定力、缺少堅強的應對信心,就很有可能被這些不確定因素所迷惑、所嚇倒。隻有常懷底線思維,才能理性、冷靜、從容地麵對前進路上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比如,在改革攻堅不順利時,與其總擔心出問題,而不敢付諸實踐,一味束手束腳地工作,倒不如在落實基本製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設定一個最低的奮鬥目標,然後放手大膽地工作,每取得一點超出我們預定目標的成績,都是對我們的巨大激勵。對於個人來說,當工作遇到困難時,與其整天鬱鬱寡歡,倒不如靜下心來調整一下思維,根據實際情況把自己的處境設定在一個最低點上,本著“沒有更糟,隻有

更好”的心態,鼓足勇氣、堅定信心,微笑地去麵對挫折,從容地去克服困難。

第三,築牢底線思維才能守住為政清廉。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建設。黨的十八大更是站在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著重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從提出“老虎”“蒼蠅”一起打,到誓言“把權力關進籠子裏”;從出台八項規定整頓領導幹部作風,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狠刹領導幹部“四風”;從中央特派反腐巡視組,到開展會員卡清退活動;從省部級官員紛紛落網,到網絡反腐蔚然成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緊盯和瞄準反腐倡廉目標,以更大決心、更足氣力,在查辦案件、思想教育、權力監控和源頭治理等方麵取得一係列重要進展。然而,反腐倡廉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係統工程。單單依靠外部的製度約束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要靠領導幹部自身築牢底線思維,恪守清廉底線。隻有築牢底線思維,才能使領導幹部常懷律己之心,用底線時刻提醒自己,注重防微杜漸,做到慎獨慎微。清廉底線好比一座防洪堤壩,一旦刮開一個小口子,就可能引發整個大堤崩塌。隻有築牢底線思維,才能使領導幹部常思貪欲之害,用各種底線時刻告誡自己,遠離逐名逐利,做到淡泊名利。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廉者常樂於無求,貪者常憂於不足。”一旦陷入“憂不足”的思維怪圈,官欲一天一天膨脹,難免會以公謀私、以權牟利,為黨紀國法所不容。隻有築牢底線思維,每天念念“緊箍咒”,多想想貪欲的危害,多看看人民的期待,才能始終做到遠離名利場、唱響清廉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