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實現路徑:“五大建設”推動“全麵小康”

我們要建成的全麵小康,是“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麵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麵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麵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麵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麵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麵”“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麵小康……方方麵麵,著眼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擴展到“五位一體”,正是適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戰略部署。統籌推進“五大建設”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

一、加快經濟建設,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確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標。在經濟建設領域提出了“兩個加快”發展戰略,並明確指出,“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麵”,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我們要抓住時機,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加強科技創新、推進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全方位進行動員,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報告還全麵闡述了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抓手”,即: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核心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解決需求、產業、區域、城鄉結構問題為重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全麵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完善開放型經濟體係。

(一)全麵深化經濟體製改革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曆史時期,全麵深化經濟體製改革是解決發展過程中問題和挑戰的鑰匙,是推動國家繼續發展進步的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係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宏觀調控體係、開放型經濟體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創造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點,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大幅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實現科學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益高、創新環境好、創新創業人才輩出的國家。

創新能力強,就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學充分發揮源頭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具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和新軍事變革中逐步占據主動地位;具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能夠在新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具有強大的係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效益高,就是要具有高效通暢的技術轉移機製、高效普惠的科學知識傳播機製,能夠使科技創新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我國先進文化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創新環境好,就是創新要素更加開放、有效流動聚集,激勵創新的法律、政策和製度更加完善;國家科技宏觀決策和統籌協調的體製機製更加健全,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更加合理、共享程度大幅提升;具有先進創新文化、良好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擁有一流創新平台、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生態係統。

創新創業人才輩出,就是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流動、管理的體製機製與製度更加完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宏大的創新創業隊伍,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和持續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不斷湧現,不斷開辟新領域,創造新產業,支撐引領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製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提出“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並全麵闡述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即“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五個更多依靠”。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係,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協調互動。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麵量的指標,更包括產業、城鄉、區域結構改善等方麵質的指標,沒有結構改善就不可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牢牢抓住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未來綜合國力競爭的實質,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從機遇來看,我國可以直接承接國外產業結構的升級浪潮,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從挑戰來看,一方麵,發達國家不可能把關鍵技術轉移到中國,如果不加快結構調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麵,由於我國生產要素價格提高,現有一些產業會流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出現產業空心化傾向。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樣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初印發的《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幹意見》分析了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形勢,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麵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汙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係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麵推進一體化,形成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機製安排。要加快財政等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夯實“三農”發展基礎。切實解決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實行城鄉一體的戶籍製度。通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的集約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的發展。用科學製度完善體製機製,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的同時,要積極探索適應時代新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體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走集約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組織化發展、社會化大生產之路。

(五)全麵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圍繞製度、規則、市場、技術、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發展麵臨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複雜變化,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性、緊迫性日益突出。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製機製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 優勢。

要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我國很多領域開放水平依然較低,很多關鍵領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過開放獲得外部動力;要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通過對內對外開放的互動,形成多種所有製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實現擴大國內市場準入與開拓國際市場良性互動。在繼續主動開放國內市場、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同時,要秉承利益互換、對等開放的原則,消除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堅持擴大外需和提振內需並重,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不斷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要實現深度參與全球化與防範經濟風險良性互動。堅持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深化對外開放,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增強風險防範能力;要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這是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保持開放型經濟發展不竭動力的堅實基礎,是促進由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二、加強政治建設,確保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明確闡述了政治體製改革的基本內涵和導向。報告明確指出,政治體製改革是我國全麵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

義政治文明。政治體製改革的基本導向是“三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係群眾製度。健全國家權力機關組織製度,優化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提高專職委員比例,增強依法履職能力。

(二)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製度

完善協商民主製度和工作機製,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製度建設,更好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加強同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政協協商的內容、形式、程序和製度建設,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必須貫徹落實好文件精神,不斷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製度。

(三)完善基層民主製度

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製,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範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 階級,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製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

(四)全麵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基本原則、重大任務,是我們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推進依法行政,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深化司法體製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入開展法製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領導人民製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行政體製改革

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製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係。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嚴格控製機構編製,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體製改革協調機製,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

(六)健全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體係

堅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製和程序,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製度。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範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 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製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製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七)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鞏固統一戰線的思想政治基礎。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人士擔任各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全麵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全麵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落實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三、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麵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麵。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作為首要任務,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麵。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根本要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更加具象化、大眾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社會理想和公民行為準則,體現了對國家、社會、個人不同層麵的價值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標尺,整合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更好地走進群眾、引領群眾。

(二)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人民群眾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誌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要針對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強化道德修養,強化職業操守,力爭使社會道德狀況明顯好轉。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關心人民命運,體察人民願望,反映人民心聲,在人民偉大創造中汲取營養,著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要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努力做到廣覆蓋、高水平、重實效,讓人民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建設,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激昂奮進的革命文化、爭奇鬥豔的民族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範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曆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麵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優先安排關係人民群眾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礎性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要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文化發展路子,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打造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構建和發展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係,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把改革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要不斷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要積極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湧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四、加強社會建設,全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

我們的奮鬥目標。”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麵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狀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人為本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些充滿溫度的語言,凸顯出在推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中,必須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需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完善終身教育體係,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 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係。健全勞動標準體係和勞動關係協調機製,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三)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四)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建設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製度,關係人民幸福安康和社會公平和諧。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係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這是基於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國情和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科學判斷,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製度改革。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麵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製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要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製。進一步理順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體製,著力整合管理資源,加強基層社會保障服務平台建設,切實提高管理服務效率。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2015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意見》,就做好新形勢下的愛國衛生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意見》明確了愛國衛生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提出了四個領域的重點工作任務。一是努力創造促進健康的良好環境。二是全麵提高群眾文明衛生素質。三是積極推進社會衛生綜合治理。四是提高愛國衛生工作水平。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製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健全全民醫保體係,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製,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製。鞏固基本藥物製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係,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提高醫療衛生隊伍服務能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革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製機製。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人民身心健康。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係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麵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麵各層次利益 訴求。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製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複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根據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係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二)全麵促進資源節約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麵促進資源節約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了全麵促進資源節約的主要方向,確定了全麵促進資源節約的基本領域,提出了全麵促進資源節約的重點工作。一是必須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要在全社會廣泛培育節約資源意識,明確確立和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形成節約資源的社會共識和共同行動,全社會齊心合力共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要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深入挖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二是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支撐。要把節約能源放在全麵促進資源節約工作的突出位置,控製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 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三是必須加強耕地、水、礦產等資源保護。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製,從嚴控製建設用地總規模,從嚴控製各類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先補後占,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四是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注重從源頭上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係。

(三)加大自然生態係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由於一段時間裏,部分地區對國土資源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無序開發,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幹涸、水土流失、地麵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係統嚴重受損的問題。亟待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要有針對性的推進綜合治理。當前重點要整治的是汙染物排放。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汙染物排放超過環境承載能力,致使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汙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汙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汙染和土壤汙染綜合治理。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其次要加強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同時,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要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麵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防災減災體係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

加強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製度建設和製度安排,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麵。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製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係、考核辦法、獎懲機製。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製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製度缺失的問題,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包括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建立限製開發的製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建立禁止開發的製度。在完善中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製度的基礎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水資源管理製度、環境保護製度。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到位。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四要建立市場化機製。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依靠市場機製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製度。資源環境既然是重要的公共產品,任何對其的破壞和損害的行為都應受到追究,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製度和環境損害賠償製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