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後記

後記青年時期的作者(1964)

自1840**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了列強的欺淩、壓榨、掠奪、踐踏和**。我剛剛記事兒時,每次聽母親講述鬼子野蠻殺害我同胞的慘狀,都嚇的褪到被窩兒裏,一直到半夜還蒙著頭,睡不著覺,也不敢爬出來,生怕被鬼子看見用刺刀殺掉腦袋。那時候,為防止敵特傷害,母親帶我兄弟三人,經常住在設有地道秘密進出口的李瑞改家裏。

根據小時候的記憶,以故鄉抗戰時期的史實為基本素材,愚撰寫了這篇小說。借以緬懷英烈,以史為鑒,激眾憤,圖國強,做貢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讓我中華民族早日高高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永不遭受外敵之淩辱。

小說初稿曾用名《國仇家恨》並在個人**發表。後改為現名《楊各莊抗戰英烈傳》。

書中的人物,大多沿用了真實姓名。對當年真實的事件作了藝術的演繹、拓展和插圖,力求再現那個難忘的歲月。但小說畢竟不是當年事件的全部視頻和翻版,自然會出現一些缺失,這並不影響我們對英烈們的緬懷以及對那段血淚史的回顧、借讀和思考。

由於年久不便調查等原因,小說創作中運用化名手法,塑造了“三國”、張德強、張彩晟等主要和重要人物。

其中張德強勇奪鬼子的槍支慘遭鬼子殺害後,家裏留下妻子和一兒一女。兒子張大民解放後到沈陽黎明(中航.軍企)某廠參加工作。妻子和女兒張大琴一直在家務農。

書中“女中三傑”之一張彩晟係化名,被鬼子殘害後留下一女叫張貴如,解放後進京隨父親張恩綬生活。張恩綬建國後一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工作。離休前任財政部農業稅司司長。

“女傑”中的張勝彩與丈夫張樹起均係真實姓名。張樹起同誌在攻打晉縣鬼子崗樓“壯烈”後,張勝彩一人將兒子張鐵軍拉扯大,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民政廳工作。

張勝彩在村一直擔任村婦救會(婦聯)主任工作,成績卓著顯。直到解放後,連年榮獲“省勞模”等光榮稱號。五十年代初,河北省軍區司令員於權伸的愛人張子輝同誌在報紙上見到張勝彩參加省勞模大會的消息後,曾將她母子接到自己家裏做客。省府從天津市遷到保定市後,張夫人又次將張勝彩母子接到家裏住了許久,久敘戰爭年代那種血肉真情。

另一“女傑”——小台,是楊各莊婦救會首任主任。丈夫陳慶和“壯烈”後回自己家鄉滿子村,依舊做婦女工作,直至抗戰勝利。

小說裏“三國”中的化名馬愛國,創作原型是村西頭的馬義堂同誌。抗戰中為除奸反特做出了突出貢獻。解放後在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務農。

張瑞國即村南頭張良瑞的化名,綽號“張棒槌兒”。論鄉親輩,我叫他“張叔”。

李中國即村北頭李中正的化名,乳名“李小偏兒”。與張良瑞兩人從1938年抗戰時期到1960年前後,一直擔任村(大隊)黨支部和村政府(大隊)主要領導。

張良瑞一度曾任安平縣第四區區長工作,後回村任村黨支部書記。該同誌對黨忠心耿耿,工作幹練,敢作敢為,公而忘私,不計名利。在村裏奉獻出了自己全部力量。

李中國同誌是我親生父親,於1982年病世。他生前很少對我講述他們抗戰時期的故事。唯一講的一次就是他跟馬義堂等人,除掉書中那個漢奸“禮帽”。當年就是他們“村委會”幾人確認其漢奸身份後,半夜裏就從被窩兒裏將其揪了出來。他赤著身子就被扔進冰窟窿裏去了。書中“請其吃飯喝酒之說”全是藝術之虛構。還有,當年八路軍鋤奸股的兩個同誌,也是在半夜裏將那個給鬼子帶路,殘害張恩妙嫂嫂張彩晟的漢奸“二蛋子”(化名),在村外一槍處決了。

我剛剛考上初級中學時,父親激勵我“要好好學習,多學文化!”。那時候,家裏比較困難,我說“我以後要是考上大學能供得起我嗎?”,他說:“老子砸鍋賣鐵也供你!就怕你沒那個本事!”,並說他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己沒文化——“沒長眼——不識字!”。說他,如果要是有文化,自己就能為黨幹更多的工作。

當年曾為他當“秘書”的賀庭玉先生,按鄉親輩我叫他爺爺。解放後一直務農兼做獸醫,遠近小有名氣,老人身後無子女。

我參加工作後曾特地探望過老人一次。在談到解放前村裏的一些事兒時,他深情地說:“在日本鬼子‘五一大掃**’的那些年,咱村要是沒你爹他們幾個人鎮護著,說不定有多少人會跑出去給鬼子當漢奸幹壞事兒!咱村說不定會死多少人哩。......”

李中正同誌去世時,村裏特例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年近八十高齡的張良瑞同誌親自在大會致悼詞,高度評價了李中國同誌的一生。

張良瑞同誌含淚在悼詞中說:“李中正同誌是“七.七事變”後,楊各莊村第一批、第一個加入中共的農民黨員,在抗戰時期是村裏對敵鬥爭的主要帶頭人。

在極為殘酷艱難的八年抗戰中,他機智勇敢,嫉惡如仇,舍家撇口,一直站在抗日鬥爭第一線。為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鋤奸、反特、擴軍、擁軍和支前等敵後工作,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卓有貢獻。”

悼詞說,“在三年解放戰爭中,他曾送子參軍。(注:1948年5月,送剛滿18歲的長子李壽山參加了八路軍。在安平程油子村短期受訓後準備開赴解放保定的前線時,經體檢不合格被轉業回家。原因是1946年玩耍廢舊炮彈**,不慎炸傷,右眼近乎失明。“轉業”時領了一張蓋有公章的轉業證明信。1951年,經張恩綬推薦介紹到財政部工作。後因病於1956年辭職回村務農。——作者)

在“抗美援朝”中,為防止和戰勝美帝“細菌戰”,他帶領村民廣泛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受到縣裏和省裏的好評與表獎。”

悼詞中還說,“在合作化運動中,他和村黨支部領導一道,積極學習全國先進典型——饒陽五公鄉耿長鎖的辦社經驗,堅定不移地走“共同致富”的集體化道路,為我村改變貧困落後麵貌,樹立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風尚,做出了很大貢獻。

到六零年前後,我村各生產隊實現了機井灌溉土地,也是當時全縣最早使用電燈照明的村子。......

近幾十年來,他愛國如家,勤儉廉明,公私分明,一心為集體,一心跟黨走。實踐了自己的入黨誓言!......”

這是楊各莊村多年來第一次集體為個人舉行追悼大會的殯葬儀式。

抗戰時期村裏先後參軍的王長海、陳國興、陳發生、李振波、張奔、李瑞玲、李小醜等青年男女,經過殘酷戰爭歲月的磨練和考驗,迅速成長,建國後都走上了領導崗位。

當年由村委推薦的地方幹部於振榜同誌曾多年在馬店任公社黨委書記,離休後回村養老。

進入新世紀以來,勤勞、質樸的村民,不忘過去,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活。本著“便於耕種”、“共同致富”的精神,全村土地,統一規劃,實現了園田化、水利化、機械化和電氣化。

土地承包後,廣大村民,因地製宜,多種種植。還有些村民亦農亦工,亦農亦商,各展才藝,多種經營。村裏發生了覆地翻天的變化,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

由於這裏土質好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村裏生產的葡萄、蘋果、蜜桃等多種瓜果,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很快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不僅暢銷京津和石家莊、保定等省內市縣,還遠銷東北、山東、安徽等地。

2007年,“海外成才不忘家鄉”的學子——村西頭靳狗鎖的兒子靳愛友主動捐資,將村裏四條主要街道鋪設了水泥馬路,和河堤公路幹線及在村北的子弟小學連接起來。為促進村子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靳愛友還為他安平城裏的中學母校捐資籌建一圖書館;給縣公安局捐獻一套享有個人專利的“刑偵用電子指紋識別係統”。

西頭老靳家這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受到全體村民和當地老百姓廣泛的敬重、愛慕和稱讚。

2012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7周年、7月7日中華民族抗戰全麵爆發紀念日來臨之際,楊各莊烈士陵園重修正式竣工,各界人士500餘人在這裏舉行隆重的紀念大會,深切追思在1944年楊各莊戰役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

重修後的楊各莊烈士陵園,成了對青少年一代進行革命優良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也成了外地遊客到“中國絲網之鄉”——安平遊玩觀光的一個著名景點。

小說寫作過程中,吉林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黨委常委、高級經濟師陳傑先生,中國殯葬協會常委、河北省殯葬協會副會長、河北省民政廳原社會事務處處長張鐵軍先生,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史料。

高級機械工程師、氣動技術專家、原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劉賀軍,著名書畫家、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創作研究員、航天部某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張同茂,河北省鑄造學會會員、環保設備專家、機械工程師宋紅斌三位老同學提出了寶貴意見與封麵設計方案等建議。

著名書畫家張同茂先生還特地撰句並揮毫題詞,為拙作增輝添色、提綱挈領。

河北省安平縣楊各莊宏偉金屬絲網廠廠長、攝影愛好者於宏偉先生還提供了寶貴的實地照片和封麵設計圖案。

最後,對諸君之幫助與辛勞,一並深表謝意。

——作者2014年10月於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