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農民抗爭

馬丁·路德以“因信稱義”為核心,掀起了一場席卷整個德意誌王國的宗教改革運動。隨著運動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階層加入到運動的行列,提出屬於各自的或宗教或政治的要求。其中人數眾多且要求最為強烈的,當數德意誌的農民。他們長期忍受著來自於教廷和封建領主的雙重剝削,仇恨在日益艱難的生活中不斷加深,最終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一)民不聊生的社會圖景與參加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的市民相比,德意誌農民的生存環境更為惡劣。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誌的工商業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因素逐漸成長,但政治上卻處於嚴重的分裂割據狀態,皇帝、諸侯、騎士和城市之間經常的衝突和戰爭,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也給下層的農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對於擁有權勢的封建領主而言,農民就是手中的棋子,是玩樂和消遣的工具。他們生活奢侈,入不敷出,於是巧立名目榨幹農民的血汗。他們不顧人口大幅度增長與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憑借其政治特權肆意侵占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財產,隨意增加地租和賦稅,並將領地附近諸如沼澤、森林等據為己有。而此時的教會,除了像貴族和諸侯一樣用政治經濟手段壓迫和剝削農民外,還利用宗教迷信壓榨農民;除剝削一般的地租貢賦外,還抽取什一稅。他們奢侈腐朽的生活和滿口的仁義道德形成鮮明的對照,因而成為農民強烈痛恨的對象。若非地主剝淨皮,苦幹許能混人間。耕田、播種、收割忙,驚看來了地方官。宣布老爺一道令:一切工作扔一邊。立即套馬上堡寨,那裏有活要你幹,運柴運草運糞便,一車接著一車裝。農活未停犁在田,這和老爺何相幹?農民如果有怨言,皮鞭猛抽脊骨斷。——15世紀德國流行的民歌《魔網》以描寫農民的慘狀·帶鐵錘的閔采爾閔采爾在一部著作中說:整個”世界必須經受一次大震**;這是關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賤的人翻身的一場戲。封麵上署名“帶著鐵”錘的托馬斯·閔采爾”還有一段警句:上帝說,難道我的話不是像一團火,不是像打碎盤石的鐵錘嗎?在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雙重壓迫下,農民的生存空間急劇縮小,加在他們身上的什一稅、地租、人頭稅、戰爭稅、死亡費、結婚費、財產轉移費和繁重的勞役越來越重,將他們推向絕境。於是飽受剝削與奴役的德意誌農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抗。

(二)閔采爾

初時,為表達自己的不滿,農民向領主提交了各式各樣的抗議書和請願書,但封建領主們始終置若罔聞。走投無路的農民最後被迫鋌而走險,建立秘密組織,發動反抗鬥爭。15世紀末,阿爾薩斯的農民組成了“鞋會”鞋會”的旗幟上畫有一隻草鞋,表示和穿長靴的貴族對抗。此後,鞋會”又發展出一個名叫“窮康拉德”康拉德是農民常用的名字)的秘密組織。他們不斷策劃起義,尤其是在1517~1523年馬丁·路德領導宗教改革期間,德意誌幾乎每年都有農民起義爆發。這些原本分散的農民起義,到1524年匯聚到一起,最終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農民參加了這場大起義,他們組成一支支聲勢浩大的隊伍,搗毀城堡,殺死惡霸領主,占領了許多中小城鎮。在這場被恩格斯稱為“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第一次大決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學者出身的托馬斯·閔采爾(ThomasMünzer)出身於工人家族、受過良好教育、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的閔采爾,因父親被伯爵處死而對封建領主懷有極大的仇恨。他15歲時就組織過反對天主教會的秘密團體,後來在萊比錫大學攻讀神學,並獲得博士學位。1517年,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後,閔采爾開始跟隨路德進行宗教改革運動,成為路德的一名得力助手。

與路德相比,閔采爾的主張更為激進,他認為天堂不在來世而在今生,而且“信仰的言辭必須成為實際行動和事跡”他主張用暴力消滅一切諸侯和貴族,建立一個博愛、平等、自由、純潔的“千年天國”讓人類都成為兄弟,實現人人自由,財產公有。閔采爾的主張得到了更多下層民眾的擁戴與支持,所以當路德中途退縮時,閔采爾與他分道揚鑣,並於1521年11月發表了著名的《布拉格宣言》表明自己與教會以及封建領主勢不兩立,主張用暴力革命實現社會變革。眼見自己的忠實信徒“變節”路德在1524年專門寫了《為反對叛逆的妖精致薩克森諸侯書》來批判閔采爾,指責閔采爾是“撒旦的工具”並且要求封建主們對他采取“堅決的行動”理念堅定的閔采爾以路德是“維登堡的行屍走肉”作為回敬,且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成為了農民戰爭的領袖。

之後,閔采爾奔走於圖林根、薩克森等地區,從事革命宣傳活動。每到一地,閔采爾總是高聲對人們說:諸侯貴族是重利盤剝、偷盜搶劫的禍首。他們把水中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植物,統統占有己有,……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我們不能再等了,必須來一次大震**,把本來屬於我們的權利奪回來!在他的宣傳與影響下,德意誌南部地區成了農民戰爭的策源地,起義一觸即發。

(三)戰鬥中的康拉德

從1521年起,士瓦本的農民便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鼠疫猖獗,許多人染病死去。氣候反常,暴風雨成災,地震時有發生,糧價飛漲,人民群眾陷入困境。1524年夏,士瓦本南方阿爾佩郜施蒂林根伯爵領地上的農民,因為不滿伯爵夫人強迫他們在節假日去采草莓、野莓、櫻桃和蝸牛殼(繞線用)首先揭竿而起。附近的幾百農民群起響應,推舉機敏而富有軍事經驗的漢斯·米勒為首領。8月24日,米勒率領1000多農民開往瓦爾茨胡特,並與當地市民聯合成立“新教兄弟會”主張除皇帝一人外不承認任何其他君主。他們按帝國國旗的顏色做成黑、紅、黃三色旗為盟旗,象征德國統一。

10月,起義軍發展到近5000人。

隨著嘹亮的農民戰歌,起義迅速擴展到德意誌的大部分地區,參加戰爭的農民達10萬以上,並形成了士瓦本、弗蘭肯和圖林根三個農民運動的中心。1525年3月,閔采爾在圖林根繆爾豪森城(Muhlhausen)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城市貴族的統治,建立起由閔采爾任主席的“永久議會”從此繆爾豪森成為德意誌中部的起義中心,在它周圍,起義的烽火到處在燃燒。如火如荼的戰鬥進入了,此時德意誌的封建領主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軍隊還在意大利和法軍交戰,遠水解不了近渴。

於是,他們采用假談判、真武裝襲擊的手法對付農民。結果,有些起義軍中了領主們的詭計,同意休戰。不久,班師的德意誌軍隊和高價雇來的雇傭兵團組成了一支隊伍,開始對起義進行***。

雖然從人數上看,農民軍占有顯著的優勢,但由於他們駐地分散,缺乏聯係且裝備落後,在僅有1萬多人但裝備精良的領主軍隊麵前,竟顯得如此不堪一擊。1525年5月,閔采爾所領導的農民軍主力與封建領主的軍隊在弗蘭肯豪森(Frankenhausen)進行決戰。由於武器缺乏,閔采爾本人也缺少指揮經驗,在三小時的激戰後,農民軍被擊潰,3000多起義者慘遭殺害,閔采爾本人也受傷被俘。

敵人對閔采爾施用了各種酷刑,但閔采爾寧死不屈,義正辭嚴地說:如果我會投降,上帝也會向你們投降!閔采爾於”

5月27日英勇就義,時年35歲。

德國農民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對德國曆史的發展仍然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農民戰爭從根本上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國的統治地位,大量教產落入諸侯手中,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對德國的獨占統治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同時,農民戰爭也極大地震撼了德國封建貴族的統治。許多封建貴族在農民戰爭中被消滅,本已淪落的騎士也受到進一步打擊,他們隻有依附於諸侯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從農民戰爭中獲益最大的是諸侯。一部分諸侯不僅乘機奪得大量教產,加強了對農民的壓榨,而且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他們利用路德宗教改革的形式,在自己的領地內保持路德教派,建立新教教會,利用路德新教作為加強政權的工具。但由於德皇以及天主教諸侯力圖在德國全麵恢複天主教會的完全統治,因而同新教諸侯展開長期鬥爭。經過一段時間的新、舊教諸侯以及諸侯同皇帝之間的封建混戰後,1555年9月25日,德皇與諸侯簽訂並頒布《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約規定:諸侯在其領地內有權決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權利的“教隨國定”原則,新舊教同權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從此得到確認,路德新教最終確立。於是德國出現兩大諸侯集團,北部和東北部屬於路德教諸侯集團,南部和西南部屬於天主教諸侯集團,德國的封建分裂局麵加甚,新教與天主教長期爭鬥,並最終引發了歐洲曆史上的第一次洲際戰爭——三十年戰爭——

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

繼德國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後,瑞士、英國等國也相繼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然而,天主教會不甘心失敗,發動了反宗教改革運動。在1545年到1565年間,天主教會代表多次召開會議,著手革除天主教內部的弊端:如停止兜售贖罪券,不再增加教會神職薪俸,加強對神職人員的監督等等。但是在信仰問題上,天主教會對新教各派寸步不讓。它宣布所有的新教為異端,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條和儀式全部正確無誤,教皇是最高權威,唯有教會有權解釋《聖經》教徒隻有靠教會神甫施行“聖禮”才能得救。1534年還成立了耶穌會,它的宗旨是重振羅馬教會,重樹教皇的權威,並且擴大天主教的影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耶穌會會員展開積極的活動,特別是到東亞、非洲及美洲傳教。在德國境內,耶穌會會員致力於團結統一天主教各派勢力,以對付路德派勢力,因而在南德為天主教恢複了大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