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9月30日,一位在大學期間進行過27次決鬥的強硬男人,走進普魯士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演說:普魯士在德意誌中的地位將不取決於它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投票所能解決的……而是要通過一場鬥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鬥爭。他因這段話而被譽為“鐵血宰相”

(一)成長中的俾斯麥

1815年,拿破侖大軍兵敗滑鐵盧,曾經滌**歐洲大陸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從此走入了曆史,歐洲重又回到大國逐鹿的狀態。而在歐洲的中部,那個曾經輝煌的神聖羅馬帝國再難複活,在它的廢墟上站立起來的是由38個邦組成的鬆散的“德意誌邦聯”德意誌依舊四分五裂,它在等待著一個偉大靈魂的出現。就在這一年的4月,普魯士—勃蘭登堡一個容克貴族世家俾斯麥迎來了他們的第四個男孩。後來的曆史證明,這個名叫奧托·馮·俾斯麥的男孩的誕生,預示著德國統一的曆史不再遙遠。俾斯麥的父親曾經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的軍官,並在腓特烈70歲時有幸與其進行了一次隨意的交談,這成為整個俾斯麥家族的榮耀。而俾斯麥的母親出身於一個外交世家,也許正是這種巧合,成就了俾斯麥身上的軍人的果敢和外交家的善辯的特性。不過俾斯麥小時候的表現並不出色。8歲時,俾斯麥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大部分學生都來自新資產階級家,“俾斯麥的德意誌統一夢剛上大學不久,俾斯麥和同學們在一起喝酒歡慶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席間有人說德意誌至今還沒有統一,俾斯麥馬上和朋友賭25瓶香檳,他斷定德意誌各邦25年內必然統一。但最終他輸掉了賭注,德意誌並沒有如期統一,而是晚了10年,不過最終還是在俾斯麥手中完成。庭,對於一個大容克地主的兒子可謂罕見。因此小俾斯麥不斷被同學排擠,令他的童年生活充滿痛苦與壓力。12歲時,俾斯麥入讀了母親所選定的中學,但中學的生活並未為俾斯麥帶來一線希望的曙光,他仍然受到同學的排擠。於是備受冷落的俾斯麥開始到汪洋的書海中尋找快樂,他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等多種語言,這為他後來成為一名卓越的外交官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當俾斯麥不滿17歲時,他便入讀了當時比較有名的哥廷根大學,然而,大學時期對俾斯麥而言,就是一場漫長的“刑期”俾斯麥的好友馬特利曾這樣描述過俾斯麥的大學形象:他的襯衣上打領結,領子也是敞開的。他的頭發特別長,一直垂到肩頭,而且還留著八字胡。特立獨行的俾斯麥從來不介意周遭的眼光,自顧自佩戴一把西洋劍、手牽一條德國獵犬漫步於學校各個角落。由於同學們喜歡拿普魯士人開玩笑,所以他要為“普魯士人的名譽而戰”大學期間,他進行了27次決鬥,並留下了26勝1負的光輝戰績。俾斯麥的叛逆行為終於引起校方的不滿,並促使他轉學到柏林大學。

除此之外,俾斯麥的青年時代與其他人並沒有明顯的不同,大學畢業後他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過平凡的日子。直到1847年當選為普魯士聯邦議會議員,步入政壇,俾斯麥的人生才開始出現重大的轉折。由於此時的俾斯麥還是一個無條件忠於普魯士君主的容克,所以當1848年柏林革命爆發時,他公開宣稱:我是個容克,我一定要壓倒革命。甚至親自組織軍隊前往首都柏林勤王。也正是在這次勤王過程中,俾斯麥贏得了國王的青睞,先後於1851年、1859年和1861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駐法蘭克福邦聯議會公使、駐俄公使和駐法大使。漫長的外交官生涯,逐漸改變了俾斯麥的政治觀,他開始站在整個歐洲的立場上看問題,而不再局限於德意誌一國。對於德意誌分裂的狀態,他有清醒的認識,他在總結19世紀以來的德意誌時說:這個哥德式的巨型怪物,之所以成為一個軟如海綿的、無抵抗能力的聯合體,成為拿破侖手上的一件玩物,根源在於德意誌諸侯們對(國家)主權無法無天的侵犯。俾斯麥認為要實現統一,必須把“奧地利”從德意誌排擠出去”由普魯士完成統一。他在一封信中說:遲早要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至此,俾斯麥已經成了一名頗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已準備就緒,隻等合適時機的到來。二)鐵血宰相”俗話說“機會總是鍾情於有準備的人”俾斯麥的機會很快就到來了。1862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資產階級政黨人民進步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獲得了250個議席。新選出的眾議院否決了普魯士政府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僵局。新任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威廉四世的弟弟)一籌莫展,甚至已擬訂好退位詔書,準備由31歲的王子繼位。這時,陸軍大臣羅恩提議讓正出任駐法大使的俾斯麥出來收拾殘局。9月22日,威廉一世在豪華威嚴的巴貝爾斯貝格宮與俾斯麥有了一次戲劇性的見麵。被議會搞得焦頭爛額的威廉一世問俾斯麥:你是否願意做一名敢於駕馭議會的內閣大臣?俾斯麥毫不猶豫地”說:如果讓我組閣,一定能讓您滿意。威廉一世仍不放心,接著問:那你是否準備反對議會中的多數派,堅持軍事改革呢?俾斯麥堅定地回答:當然反對,必要的時候實行獨裁也無不可。在俾斯麥堅定的語氣中,威廉一世看到了希望,他激動地說:既然如此,我就不退位了,繼續進行這場鬥爭!第二天,俾斯麥便被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9月30日,初任首相的俾斯麥出席了議會預算委員會的一次會議。會上,俾斯麥直截了當地提出他對解決德意誌問題的基本見解,▲俾斯麥會見各國外交官▲威廉一世也就是著名的“鐵血演說”基於他統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是“一場鐵與血的鬥爭”因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稱號。俾斯麥的演說令整個內閣嘩然,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就連決定起用他的威廉一世也感覺到形勢好像在惡化。在一次會見俾斯麥的過程中,威廉一世沮喪地說:

“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他是將俾斯麥和自己比喻成了英國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對於麵露難色的威廉一世,俾斯麥堅定地回答說:既然遲早要死,為何不死得體麵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既然沒有別的路可走,隻好抗爭到底!”

俾斯麥的這番話,就像是一顆定心丸,消除了威廉一世的疑慮,他決心放膽讓俾斯麥去做。於是,俾斯麥開始揮動他的“鐵血”武器,籌劃德意誌的統一戰爭。俾斯麥的出色外交也許是受母親外交世家背景的影響,俾斯麥在外交上可謂如魚得水,他不僅通曉多國語言,且麵對強權不亢不卑,其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外交手段,讓人刮目相看。

1851年5月11日,年僅36歲的俾斯麥作為一名新代表進入法蘭克福聯邦議會。當時奧地利在各邦中勢力最為強大,而俾斯麥所代表的普魯士勢力相對較弱。在聯邦議會中,他對奧地利藐視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滿,想找機會對奧地利人提出挑戰。在議會中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就是隻有擔任主席的奧地利人才有權吸煙。俾斯麥看不慣這種做法,在一次會議中,當主席抽出一支雪茄煙時,他立即拿出一支煙,並向主席借火點燃,大模大樣地抽了起來,以此表明普魯士與奧地利是平起平坐的。當然,因為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很難爭取真正的平等,但俾斯麥這一舉動令主席和其他各邦代表刮目相看。正是憑借著這種自信與外交才幹,俾斯麥在德國統一進程中不斷與各國周旋,最終引領德國走向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