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區,托馬斯·曼等名家為這裏增添了濃鬱的文學氣息,一年一度的歐洲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令這裏成為了音樂愛好者的聚集地,大劇院、博物館、電影節更是讓這裏變得猶如藝術的“萬花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應平靜的文化之地,在德意誌的統一進程中,卻變成了戰爭的“火藥桶”一)箭在弦上普丹戰爭的勝利,使許多原本站在對立麵的人開始接受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有人甚至公開說:對我們來說,目的是民族的統一,而達到這一目的走什麽道路是無關緊要的。即便如此,當俾斯麥將槍口對準奧地利時,還是引來了諸多反對的聲音。畢竟奧地利還是大多數德意誌人心中的正統,對丹麥的民族主義口號放在奧地利身上似乎站不住腳。於是,朝野上下甚至整個普魯士都激烈反對對奧作戰,自由派出於信念,工人為了團結一致,教士出於道德觀念,皇後出於害怕,王儲出於摯愛和平,而國王則因為他已經70歲了。他們都反對這場戰爭,抗議對奧作戰的請願書如雪花般呈送到俾斯麥麵前。但俾斯麥不為所動,他絕不允許一個國家裏有兩種聲音說話。俾斯麥心目中統一的德國是以普魯士為中心,而不是奧地利。因此頑固的俾斯麥對抗議置若罔聞,他始終胸有成竹,身著戎裝的俾斯麥並在禦前會議上堅定地表示,要竭盡自己的天職:我拿腦袋作賭注,哪怕我上斷頭台,也要賭到底。普魯士和德意誌都不能保持原狀,兩者都必須走(武力)這條路,別無他途!俾斯麥表現得比國王威廉一世更堅決,也正是他的絲毫不讓步,使民眾的反戰情緒達到了最高點。1866年5月的一天,獨自漫步在柏林菩提樹大街上的俾斯麥突然遭遇到襲擊。一個青年疾步來到他身邊,對他連開兩槍,老當益壯的俾斯麥在受傷的情況下,仍然在青年開第三槍之前,製服了刺客。這一突發的事故並未使俾斯麥退縮,當他以講故事的口吻對妻子說:親愛的,有個人開槍打我,感謝上帝,我沒有事!便知他的決絕。事後,俾斯麥仍堅決地說:德意誌命運的難解之結,不能用雙雄並立政策這種溫和的方式解開,而隻能用劍來斬開。他的堅持最終說服了舉棋不定的國王,壓倒了反對勢力,解決了國內的重重阻力。二)外交備戰為了保證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隻有奧地利一個敵人,俾斯麥開始遊走於歐洲各大國之間,著手孤立奧地利。麵對外交上的大難題,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俾斯麥撥開重重迷霧,把關鍵點鎖定在了能否爭取到俄、英、法的中立態度上。他堅持要“推行一種多麵政策,以為自己打開一切門路”隻要能達到孤立奧地利的目的,什麽“原則”他都可以“靈活處理”對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的英國,俾斯麥並不擔心,因為普魯士與英國在歐洲大陸權益上不僅沒有衝突,反而統一的德意誌對英國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是有利的。對國內財源枯竭且因波蘭問題局勢動**的俄國,俾斯麥深知其基於現狀不會也不可能參與普奧戰爭,再加上俄國與奧地利本身存在利益紛爭,自然不會出麵幫助奧地利。最棘手的莫過於法國,無論從歐洲霸權的角度還是法國的軍事實力上來講,對普魯士都是極為不利的,然而由於此時的法國同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俾斯麥瞅準這一點,竭力地拉攏法國。他先後三次拜謁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法國兼並比利時、盧森堡及萊茵河左岸地區,並含糊地默認法國在所有通行法語的地區進行擴張,換得了法國保持中立的態度。最後,俾斯麥又利用奧地利與意大利的矛盾,與意大利訂立軍事同盟,雙方保證在對奧戰爭中不得單獨締結和約,既轉移法國的注意力,又可使奧地利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俾斯麥用他“沒有原則”的外交策略,完成了預定的目標,為普魯士創造了短暫但有利的外交環境,打開了通往亞平寧半島之路。

(三)普奧戰爭

至此,俾斯麥已萬事俱備,隻等對奧開戰的時機。

1866年,奧地利因不滿《加斯坦因專約》把普奧關於對兩公國管轄權的爭執提交德意誌聯邦議會。俾斯麥抓住時機,以奧地利毀約為由下令普軍開進荷爾斯泰因,對奧宣戰。6月17日,普軍進入奧地利的捷克地區,普奧戰爭爆發。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地利宣戰。此次的對奧作戰,俾斯麥雖然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但始終未能獲得民眾的全力支持,軍隊的士氣不高使他並不能像對丹麥戰爭那樣勝券在握。他甚至隨身帶有毒藥,準備在必要的時刻體麵地死去。幸運的是,鐵血政策”的熱烈擁護者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vonMoltke)將軍和他管理下的總參謀部幫了俾斯麥大忙。

毛奇采用了“分散進軍,集中打擊”的作戰原則,在北線德意誌戰場、西南線意大利戰場和東南線波希米亞戰場上三線作戰。一路勢如破竹的普軍,在北線一舉攻入了支持奧地利的漢諾威和薩克森等邦國,控製了整個北德意誌,隨後便把主戰場轉移到了波希米亞。

自知難以取得全麵勝利的奧地利皇帝,在拒絕奧軍總司令貝奈德的議和建議後,寄望於一次主要的戰役,即薩多瓦(Sadowa)戰毛奇德國總參謀部最著名的參謀長,軍事戰略家。為與其侄兒小毛奇相區別,又稱老毛奇。1866年普奧戰爭中指揮普軍獲勝。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指揮3個軍團迎戰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為實現德意誌統一作出重大貢獻,受封伯爵並於次年晉升元帥。此後,主要研究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1888年退役後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卒於柏林。▲馬背上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役。7月3日,29.1萬普軍與23.8萬奧軍在薩多瓦會戰。俾斯麥身穿後備軍少校製服,陪同70歲的威廉一世親自督戰。副官喬特爾回憶普奧戰爭時寫道:他(俾斯麥)騎著一匹栗色大馬,穿著灰色外套,帶著鋼盔,兩隻大眼睛放射著光芒,神色非色怪異,令我想起了小時候聽說的北方來的怪巨人。

上午8時,決戰開始了,這是一場雙方都沒有把握的戰役。就在俾斯麥為自己發起的這場“好像”玩撲克牌”一樣的“政治賭博”憂慮時,總參謀長毛奇通過望遠鏡靜靜地欣賞著自己精心布置的軍事行動。到勝局已定時,他對威廉一世說:陛下不僅贏得了這場戰役,而且也贏得了整個戰爭……

維也納將俯伏在陛下的麵前。果然,到第三天傍晚時分,奧軍全線潰敗。無奈之下,奧地利皇帝以把威尼斯讓與法國為代價,請求法國拿破侖三世出麵調停。本可乘勝追擊的俾斯麥明白,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統一德國,而不是徹底摧毀奧地利,作為同一個民族,留下它比吞掉它更為有利,於是,他接受了法國的調停,與奧地利進行和談,心甘情願地把普魯士的勢力限定在北德意誌。但他此時的偃旗息鼓卻又引來了包括威廉一世在內的許多人的不滿,他們怒斥俾斯麥是在破壞“普”

魯士的利劍所贏得的”東西,堅決要求“打到維也納去”為了阻止普魯士進軍維也納,俾斯麥甚至不惜以辭去首相一職相威脅,迫使國王屈服。但威廉一世始終認為此時停戰,是“在維”

也納的大門前,痛心地在軍隊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之後逆來順受,接受一個恥辱的和平”雖然最終答應放棄進攻,但他要求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存放在國家檔案館中,以證明他當時是多麽的無奈和委曲求全。7月22日,普奧簽訂停戰協定,這場前後曆時49天的“七星”期戰爭”就此落下了帷幕。8月23日,雙方正式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退出德意誌聯邦,普魯士兼並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誌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誌的北部和中部。

從此,奧地利被完全排除出了德意誌。

1867年4月,在普魯士領導下,由美因河以北的24邦國(包括3個自由市)組成的北德意誌聯邦成立,並通過了北德意誌聯邦憲法,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分別兼任聯邦主席和總理。至此,德意誌的北部實現了統一,這也成為後來德意誌帝國的基礎——

俾斯麥放棄進攻維也納的原因

首先,繼續戰爭正中法國拿破侖三世的下懷。普軍再向前推進,可以很順利得手。但拿破侖三世可趁此出兵萊茵。俾斯麥在一次軍事辯論中責問將軍們:要是敵軍放棄維也納,向匈牙利撤退,我們是否還要去追擊?我們一旦越過多瑙河,就失去同後方的聯係;那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建立一個新的拜占庭王國,讓普魯士聽天由命。其次,在普魯士羽毛未豐之時,過分削弱奧地利而刺激歐洲大國,是很不明智的。俾斯麥7月7日在給他夫人的信中寫道:我有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要做:向沸騰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歐洲的不光是我們自己,而且還有三個憎恨妒忌我們的強國。再者奧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時候,此時進軍維也納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為尖銳的階級矛盾。反之,不使奧地利受辱,避免傷害其民族感情,於日後改善兩國關係是極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