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血宰相”

20年的休養生息使德國一天天強大,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篤信鐵與血、勇於軍事冒險的德意誌民族特性逐漸顯現。

在當時的軍校中,鼓吹戰爭是最令人振奮的話題。用路德維希的話來說:德國的中小學校和大學一直在慶祝色當的勝利,用以培育青年人獲取新的勝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緒。當德國工人在一起喝啤酒時,最喜歡的歌曲不是《國際歌》而是一曲曲戰歌。德國的發展已然偏離了俾斯麥這個總舵手的航向,終有一天,他被拋棄了。

(一)百日皇帝”腓特烈三世

1888年8月9日上午8時30分,享年91歲的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國皇帝威廉一世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他的離世令歐洲其他國家的德國統一的三大君王皆為之一顫,當天的《法蘭克福報》就提道:全世界高級政治風雲人物俾斯麥、活動都暫停片刻,哀悼威廉皇帝逝世。雖有言過其實之嫌,卻也足威廉一世與老毛奇見其地位之重要。繼承威廉一世帝位的,是他的兒子腓特烈三世。這位新皇帝是德意誌自由派的希望,因為崇尚英國的立憲政體,他娶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艾爾伯特親王的長女維多利亞公主,甚至希望德國能效仿英國實行立憲,實現自由憲政。但悲劇的人生不允許他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57歲的腓特烈三世在其登上帝位之前就已經被確診為喉癌,注定是個命不久矣的帝王。登基之後,已經不能說話的他,唯有靠寫字條來傳達自己·的旨意。在帝王的寶座上與癌症鬥爭了99天之後,腓特烈三世還是敗下陣來,於6月15日離開了人世。對於他的辭世,尼采曾說“腓特烈三世的逝世是德意誌遭遇的重大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不幸”

(二)新皇威廉二世

尼采所說的“不幸”除了指德意誌自由化和與英國交好的希望破滅外,也是指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II)威廉二世雖然沒有遺傳到外婆維多利亞女王的血友病,卻由於出生時難產而患上了麻痹症以至於左臂萎縮,所以他習慣用右手掩著左手,或將左手倚在劍與拐杖上。相對而言,威廉二世生理上的“不幸”倒是其次,性格上的“不幸”才是致命的。也許是因為先天殘疾,威廉二世心理產生了一種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但這也同時讓他產生了對受人尊敬、奉承的極度渴望。他的一舉一動都似乎在掩蓋自己內心的脆弱,由於擔心被人視為弱者,他始終保持昂首闊步、虛張聲勢的架勢,他參加嚴格的軍事訓練,以把自己的殘缺之軀造就成軍人的形象。他需要虛榮,需要人們把他放在心上,他的母親曾說:任何時候都不要以為我的兒子做任何事情除了虛榮還有什麽別的目的。據說威廉二世曾威廉二世費盡心思設計了一艘軍艦,然後得意地請權威造船家進行鑒定,結果對方的答複卻是:陛下,您設計的這艘軍艦是一艘威力無比、堅固異常和十分美麗的軍艦,稱得上空前絕後。它能開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它的武器將是世上最強的,它的桅杆將是世上最高的,它的大炮射程也將是世上最遠的。這艘輝煌的戰艦,看來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隻要它一下水,就會立刻沉入海底,如同一隻鉛鑄的鴨子一般。但就是這位“不幸”的帝王,成為了俾斯麥政治生涯的終結者。在還未登基之前,威廉二世就已經對宰相位上的俾斯麥頗為不滿,而且揚言說:等將來我能發號施令的時候,讓他(指俾斯麥)等著瞧吧!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不甘受製於俾斯麥的他,在很多問題上與俾斯麥出現嚴重分歧,兩人一直處於敵對狀態。此時執政長達26年之久的俾斯麥已是73歲高齡,本就心有餘而力不足,在與威廉二世的權力鬥爭中,俾斯麥逐漸心灰意冷。

1890年3月18日,75歲的俾斯麥向威廉二世提出辭呈,正式下野。此後,俾斯麥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並在閑居期間完成了回憶錄《思考與回憶》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俾斯麥的退隱,令德意誌帝國最高階層的爭鬥終於告一段落。

然而,正當朝野中人以為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真正的“不幸”才剛剛開始。三)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自1871年以來,德意誌帝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在歐洲經濟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當威廉二世即位時,外界稱他頭上戴的是“世界上最沉重的皇冠”與經濟崛起相對的,是威廉二世治下失敗的外交政策。自從帝國建立以來,俾斯麥一直奉行穩健的“均勢外交”其核心思想就是避免德意誌過早卷入海外與殖民地的爭奪,也避免同時與俄國和法國為敵。為此,他始終堅持:聯合奧匈帝國,拉攏俄國,抑製英國,孤立法國。由於他高明的外交手腕,德意誌就像個局外人般,駕馭著整個歐洲的局勢。但年輕氣盛且生性魯莽衝動的威廉二世,顯然沒有俾斯麥那麽精明的頭腦和過人的手段,所以俾斯麥退隱後不久,原本平衡的外交就被威廉二世弄得一團糟:德意誌不再與俄國續訂《德俄再保險條約》而且提起了對俄國的貿易戰;德意誌原本想與英國結盟,卻因海外殖民地的問題激發了英國多年來對德意誌的積怨;在對待法國的問題上,德意誌由原先的孤立變成了敵對,德法關係更加劍拔弩張——

俾斯麥與威廉二世的最後較量

俾斯麥去世時,威廉正泛舟夏天的大海上。得知消息的他立即從挪威海濱返航基爾,並電告赫伯特移靈柏林舉行國葬。

8月2日,威廉抵達弗裏德裏希斯魯,假模假樣地向鮮花和花環叢中的俾斯麥遺體誌哀。翌日,《帝國新聞》報道:皇帝陛下臨弗裏德裏希斯魯,對上帝為實現德國統一和這一不朽的偉大思想而養育的義工——俾斯麥深表哀悼。對威廉二世,俾斯麥是至死不買賬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馮·俾斯麥侯爵是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實的德國仆人。

1897年,威廉二世起用一批鼓吹對外擴張的重臣,他們無一例外地想要推動帝國擴張的步伐。新任海軍大臣阿爾弗雷德·馮·蒂爾皮茨(AlfredvonTirpitz)就堅持認為,德國的工業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則那樣不可抗拒”在這些激進分子的鼓動下,1895年1月,威廉二世宣布“德意”誌要成為世界帝國”也就是所謂的“世界政策”他說德國在“古老歐洲的狹窄邊界以外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獲取“陽光下的地盤”即爭奪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對外擴張的主張,不僅得到了統治階層中激進分子的支持,就連在普通德國民眾中也頗有市場。許多德國人在意識到本國所取得的偉大工業成就之後,開始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與希望。與此同時,他們開始對德國所處的政治地位和現狀感到不滿,正是這種情緒使威廉二世的主張獲得了認同,德國走上了實現其“世界政策”的擴張之路。威廉二世的海軍擴建政策麵對英國強大的海上力量,威廉二世認為長期忽視海軍的建設是一件愚蠢的行為,隻有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德國才能走向世界。威廉宣稱:海洋對德國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他的這一見解在全國引起共鳴,美國海軍將領馬漢一夜之間被德國人奉為神明,他論述海上強國影響的著作應威廉二世要求被譯為德文,在德國掀起一股“馬漢熱”1897年,馮·蒂爾皮茨海軍少校被任命為海軍大臣,他是擴充海軍力量的積極鼓吹者,威廉二世希望他能夠把德國“嬰兒艦隊”締造成為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強大艦隊。1898年帝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擴建海軍的法案,次年又通過了第二個海軍法案,費用從4.8億馬克猛增為18.6億,規定17年中把艦隊數量翻一番,即38艘主力艦、14艘重巡洋艦、38艘輕巡洋艦和約100艘魚雷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