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本想通過戰爭以執掌他人的命運,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被對手打得頭破血流,一敗塗地。於是,過去那些為德國人所頂禮膜拜、屈服順從的權威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威廉二世被趕出皇宮,流亡荷蘭,士兵和人民舉行起義,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的結果就是魏瑪共和國的成立。一)魏瑪憲法1919年2月6日,為保證不受外來的幹擾,德國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11日,國民會議選舉艾伯特為總統,謝德曼為總理,組成由社會民主黨和中央黨參加的魏瑪聯合政府。

7月31日,國民會議通過憲法,經總統簽署後正式生效,史稱《魏瑪憲法》共和國政府也得到了一個非正式的名稱“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成立於德意誌第二帝國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和十一月革命的特殊時期,從一開始就麵臨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壓力:

代表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的魏瑪政府在極右勢力的煽動下變成了德國人心中的“叛國者”甚至有人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也算到魏瑪政府頭上;國內的左派勢力指責它阻礙社會主義革命,出賣工人的利益;國內的右派勢力則反對它所建立的民主製,堅持要回到一戰前的帝國與帝製。如此一來,魏瑪政府不僅毫無新政府的精神與榮光,反而成為替德意誌第二帝國買單的眾矢之的。為了保證國家的統一不受破壞,魏瑪政府在許多問題上從一開始就做出了讓步。如憲法第一條明確規定廢除帝製,新生的國家是一個共和國,卻仍沿用“德意誌國家”的名稱;對於國旗顏色,魏瑪政府在統一前的黑紅金三色旗和第二帝國時期的黑白紅三色旗間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規定商船旗幟采用黑白紅三色,但必須在左上角增添新國旗的顏色。在中央與各邦的關係方麵,憲法最初強調中央集權,對各邦的自治權作了較大限製,但由於遭到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邦的堅決反對,憲法最終規定德國實行聯邦製,各邦有自己的議會、政府、憲法和警察,並保留相當的自主權利,特別是在教育和稅收方麵,當公共秩序和安全遭到嚴重危害時還有權動用軍隊;各邦必須采用共和政體,實行普選製和比例代表製,其外交、國防、殖民、貨幣、關稅、財政、郵電等權都歸聯邦政府;聯邦立法高於各邦立法,總統有權使用武力迫使各邦政府遵守聯邦憲法和法律,聯邦政府有權變更各邦疆域或設立新邦。魏瑪政府想要讓德國有一個新的開始,卻又與曆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因此先天不足便成了魏瑪政府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弱點。

(二)戰後的德國經濟

由於天生孱弱,魏瑪共和國注定隻會是德國處理戰爭傷痛的過渡期。在西方民主國家曆史上,魏瑪共和國所經曆的經濟問題最為嚴重。即使如此,對於德國經濟而言,這段時期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愈合期。這個愈合期經曆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8~1923年的通貨膨脹期,第二個階段是1923~1929年的黃金時代,第三個階段是1929~1932年的經濟危機期。共和國剛剛成立時,就爆發了惡性的通貨膨脹。德國馬克對美元的比值,從戰前的1美元換4.2馬克到戰後的1美元換8.9馬克,如此嚴重的貨幣貶值令德國的經濟瀕臨崩潰。魏瑪政府無力在短時▲魏瑪共和國成立·▲1923年,一個德國女孩正在用貶值的馬克生火間內解決這一問題,所以情況繼續惡化,馬克幣值開始以難以置信的速度下跌:

“1922年”11月2日,1美元兌換9000馬克……

1923年3月,由威廉·庫諾主持的政府試圖將馬克的外匯牌價穩定在2.2萬馬克兌換1美元,但該措施無效,第二天,1美元攀升到兌換2.95萬馬克,4月底達到4萬馬克,8月到了100萬,接著就是300萬、600萬、1000萬。1923年11月1日,1美元值10億馬克。整個社會陷入混亂與瘋狂,壟斷資本家大為得利,他們利用貸款搶購機器和原料,而以急劇上升的價格出售產品。同時,他們還利用自己強大的實力和中小企業的困境,廉價收購這些企業的股票或直接吞並他們。與此同時,城鄉民眾的銀行儲蓄日益貶值,依靠房租、養老金、保險金等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部分小資產階級淪為無產者,工人的實際工資減少,小農經濟受到沉重打擊。魏瑪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進一步下降。1923年8月13日,德國民眾黨創始人、主席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Stresemann)就任德國總理,3個月後擔任外長。此時,德國正處於巨大的困境之中。1923年1月11日由於賠款問題,法、比軍隊聯合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造成鋼鐵、煤炭工業停滯、關閉,工業產值迅速下降,失業大軍急劇壯大。為了解決危機,政府唯有通過印發鈔票來保全自己,如此一來,通貨膨脹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施特雷澤曼一上台,就推出地產抵押馬克、堅持控製貨幣發行量,用以減輕惡性通貨膨脹對德國社會與經濟的禍害。此外,為了振興經濟,他還減少政府開支、簡化官僚隊伍並加稅。施特雷澤曼的一係列措施,令德國瀕臨崩潰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製。

與此同時,美國向德國伸出了援手,它不僅建議協約國減少德國的戰爭賠款,而且還提出給予德國貸款。1924年,德國政府接受了由美國銀行家道威斯(C.G.Dawes)提出的“道威斯計劃”以此來減少巴黎和會中議定的德國戰爭賠款。有了美國資本的支持,德國政府以帝國銀行黃金儲備為保障,進行貨幣改革,穩定了馬克,控製了通貨膨脹。自此開始,德國經濟進入了短暫的黃金時代。隨著美國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德國的經濟秩序日漸穩定,企業也重新恢複了活力,而且開始采用一些新式的機器、較高的產品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德國經濟開始迅速恢複和繁榮,到1927年時德國工業已接近戰前水平。為進一步擺脫戰爭賠款的壓力,1928年,德國又與以美國為首的國聯賠款委員會簽訂了“楊格計劃”規定把德國就付的賠款總額由1320億馬克削減為1139億馬克,並且分59年償付。如此一來,德國逐漸擺脫了經濟上的賠款負擔,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重建。

在對外關係上,施特雷澤曼在位期間,德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25年,德國與協約國簽署《洛伽諾公約》恢複了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1926年,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並出任第六個常任會員國,同時,協約國也停止了對德國裁減軍備的製裁。

然而,所謂的黃金時代,其實隻是表麵的繁榮而已,依靠外國的貸款始終是治標不治本。隨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到來,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經濟因美國資金的收回頓時失去活力。危機再次出現,民眾再次沸騰、狂熱、絕望,社會上的不安因素隨之急速膨脹,遊行集會不斷。軟弱的魏瑪共和國隨著施特雷澤曼的去世,再次失去了緩解危機的“良方”隻能任由危機肆虐,眼看著德國墮入法西斯的深淵。德國國旗顏色的來曆德國國旗由黑、紅、金三種色彩組成,黑色代表鐵,紅色代表血,金色代表大地,其含義為“鐵血大地”德國三色旗的來曆眾說紛紜,有人說可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黑鷹旗幟上的黑紅金三基色,也有人認為其源自於16世紀農民戰爭中士瓦本地區“新教兄弟會”的黑紅金三色會旗。可以確定的是,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德意誌邦聯時期,黑紅金三色旗被正式確定為德國的國旗。德意誌統一後的第二帝國時期,采用北德意·誌聯邦的黑白紅三色旗為國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魏瑪共和國重新采用黑紅金三色旗為國旗。納粹上台後的第三帝國時期,納粹黨旗成為了德國國旗。二戰結束後的盟軍占領時期,缺角的藍、紅、白條紋旗為德國的標誌。西德與東德成立後至今,黑紅金三色旗幟一直為德國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