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經過多番努力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懷著輕鬆喜悅的心情回到了英國。在倫敦的赫斯頓機場,他向前來歡迎的人們一麵揮舞著手中的“和約”一麵得意地宣稱: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張伯倫所謂的“一代人的和平”是用他的綏靖政策換來的,他手中的“和約”就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一)奧地利由國變邦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相比,納粹與希特勒同樣也屬於勁頭十足的擴張主義,但從目標與規模上看,希特勒的野心顯然要更大一些。希特勒的擴張沒有“獲取陽光下的地盤”的限定範圍,也沒有期望達到的明確目標,當下的要求隻是為下一步新的要求鋪平道路。

在衝破《凡爾賽和約》的冒險嚐試獲得成功之後,希特勒便在1937年的軍事會議上,製定了“先打西方”的戰略方針和相應的擴張方案:進攻西方尤其是法國的“紅色方案”入侵奧地利托”

方案”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此外,他還特別指出: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在任何一種卷入戰爭的情況下,必須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以便在可能對西方進行的戰爭中解除我們側翼的威脅。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自然會尋找“合適的機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機會”是可以創造的。在納粹德國的唆使和支持下,奧地利的納粹分子不斷在奧地利各地進行恐怖活動,以削弱政府的地位。1938年1月25日,對納粹分子的挑釁忍無可忍的奧地利政府,查抄了奧地利納粹組織機構。希特勒以此為借口,積極準備對奧地利的擴張計劃。2月12日,他把奧地利內閣總理庫特·馮·許士尼格(KurtvonSchuschnigg)召到德國,強迫其答應有利於奧地利納粹勢力壯大的諸多要求,還要求奧地利加入德國的“經濟體係”麵對希特勒明顯的擴張行徑,應該並且有實力阻止德國繼續對外侵略的英、法、美諸國,都不同程度地選擇了綏靖政策。

一戰後,英國雖然取得了戰勝國的地位,並通過《凡爾賽和約》分得了德國的大多數殖民地,但它在大戰中損失了近百萬青壯年勞力,戰後也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國內彌漫著孤立主義、和平主義的思潮,厭戰、反戰成為社會的主流。在此背景下,英國的主政者對於德國法西斯的擴張無比恐懼,對德國法西斯一廂情願地采取一套故意縱容、養虎為患的綏靖政策。長期以來一直主張最大程度地限製和削弱德國發展的法國,雖然明知如果奧地利被吞並,德國的實力必將大增,對自己無疑會構成極大的威脅,但當時的法國政府內部左右兩派鬥爭激烈,政局不穩,即使想對法國采取強硬措施,也實在有心無力,唯有追隨英國的腳步,對德國的擴張視而不見。美國此時也未提出異議。20世紀30年代,美國遭遇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了美國人的普遍恐懼感,人們將注意力普遍地集中在國內,他們隻關心經濟複興,關心就業,而對於美國以外的事務,特別是對歐洲問題基本不感興趣。此外,在地理位置上遠離戰場的美國,還希望交戰國在戰爭中相互削弱,兩敗俱傷,這樣美國將使自己穩獲世界霸主地位。1935年8月31日,美國通過了中立法案,宣布禁止將武器輸往一切交戰國,但對戰略物資的貿易未加限製,也未禁止把武器輸往其他不作戰的國家。對於德國吞並奧地利的野心,美國自然無意幹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德軍進入奧地利戰爆發後的1939年9月5日,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依舊對全國宣布:我國將繼續是個中立國家……我希望美國將置身於這場戰爭之外。

我相信它會這樣做的。我向你們保證,你們的政府將盡一切力量來達到這個目的。希特勒從一開始就知道英、法、美等國的綏靖態度,所以才會在奧地利的問題上表現得肆無忌憚:取消公民投票、逼退許士尼格、扶植奧地利法西斯頭目,最後於1938年3月12日出兵占領了整個奧地利,兩天後宣布奧地利並入德國,成為德國的一個省。

(二)和平”陰謀的借口

就在希特勒大聲向全世界保證“德國沒有幹涉奧地利內政的意圖和願望,更不用說並吞奧地利”之後不久,奧地利就成了德國的一部分。隨後,希特勒又在世人麵前宣稱,德國在歐洲沒有任何進一步的領土要求”結果自然不像他的謊言那般美好,因為他已經盯上了被德國和奧地利形成包圍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的中心,除了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外,發達的軍事工業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都令希特勒垂涎不已。在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多民族國家中,最方便也最易被接受的借口,就是民族問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500多萬少數民族中,日耳曼人約有350多萬,且主要集中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地區。所以,1938年4月,在吞並奧地利後,納粹德國以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為由,指使康拉德·漢萊因(KonradHenlein)在以他為首的蘇台德德意誌人黨代表大會上,提出蘇台德區“民族自治”的綱領。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一口回絕,早有心理準備的希特勒立即在德捷邊境集結兵力,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局部動員,也迅速做好了迎戰德軍的準備。德捷邊境局勢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史稱“五月危機”蘇聯對捷的支持和英法略顯強硬的態度,令希特勒的囂張氣焰暫時有所收斂,但他並未就此放棄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進攻計劃。

德國是抗戰初期中國的重要援助國。德國顧問團在中國國民政府中服務。從1936年起,德國和中國簽訂了2.82億馬克的軍火銷售協議。希特勒曾經希望將中華民國拉入反對蘇聯的聯盟當中,並積極調停中日戰爭。但日本步步緊逼,始終未能成功。1938年,在日本的抗議下,德國召回軍事顧問,並中止同中國的軍火合同。但德火在中國抗戰初期依然有重大影響。1938年納粹車隊耀武揚威地開進蘇台德地區見希特勒不死心,與捷克斯洛伐克訂有互助條約的法國總理達拉第,請英國首相張伯倫出麵調解。9月15日和9月22日,年近七旬的張伯倫前後兩次飛往德國,與希特勒進行會談,但納粹德國要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目標和英國“承認蘇台德區自治的原則”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9月26日,希特勒又發表演說,限定10月1日前解決問題,否則將借助武力。

為了避免戰爭,英法對捷克斯洛伐克共同施加壓力,迫使其同意割讓蘇台德地區。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第三次飛往德國,和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意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裏尼、德國總理希特勒一起,在慕尼黑舉行四國首腦會議,商討割讓蘇台德事宜。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到9月30日淩晨2點半時,四國達成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將蘇台德及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英法保障捷克斯洛伐克剩餘的領土不再受到侵犯。而作為當事國的捷克斯洛伐克,自始至終被排斥在會議之外,會後才被英法代表召喚進來,強迫在協定上簽字。在四國強大的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懷著滿腔的憤恨屈服了。英法期望通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利益,換取和平的環境。

為了保證遠離戰爭,英國和法國先後與德國簽署共同宣言,表明協商解決一切問題,永遠不再投入彼此間的戰爭。然而,這隻是英法的一廂情願,綏靖的美夢很快就破滅了,希特勒終於露出了他貪得無厭的本性。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在納粹的鐵蹄下被完全占領。這是綏靖政策的失敗,同時也是西方國家對德國的失敗,就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Churchill)所說:《慕尼黑協定》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是英國未經戰爭而遭到的一次可恥的失敗。很快地,希特勒就端起了手中的槍炮,首先向波蘭開火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為希特勒在獄中口述,由秘書魯道夫·赫斯筆錄,原名為《與謊言、愚蠢與懦弱鬥爭的四年半》在這本書中,希特勒闡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全書充滿了民族主義狂熱和對馬克思主義、猶太人的仇恨。後來,一個叫馬克思·阿曼的有著精明出版眼光的納粹黨徒,將書名改為《我的奮鬥》並為希特勒安排了書的出版及版稅事宜——版稅成為了希特勒主要的收入來源。在希特勒生前,這本書先後再版幾十次,相關監管工作也由阿曼負責。後來在納粹黨統一德國期間,隨著出版工作被納入德國納粹的一體化進程,魯道夫·赫斯成為了德國媒體協會和新聞部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