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紀,處於普魯士、奧匈帝國和俄國包圍中的波蘭,先後三次被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波蘭人民才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然而,由於它所處位置,決定了其必然是決心西擴的希特勒必須拿下的目標。一)波蘭,擴張的“走廊”一戰後,18世紀末被俄、普、奧瓜分滅國的波蘭,在英、法等戰勝國的支持下,獲得了複國的機會。依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波蘭不僅擁有獨立的自主權,而且還從德國手中獲得了從維斯瓦河(Vistula)通向波羅的海的通道,即所謂的“波蘭走廊”同時走廊盡頭的但澤成了國際聯盟保護下的一個非軍事化自由市。為了保衛本國的邊境,波蘭政府與東麵的蘇聯於1921年簽訂了《裏加條約》與西麵的納粹德國於1934年簽訂了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條約。然而,所謂的波德互不侵犯,其實隻是德國的緩兵之計,對波蘭的占領一直都是希特勒心中的既定方針。從地理位置上看,“波蘭走廊”隔開了德國和東普魯士,再加上但澤生活著100多萬日耳曼人,故而德國一直認為但澤是德國的領土。單是為了但澤,為了連通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德國也必然會對波蘭提出相應的領土要求。

更何況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國如果占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

所以,占領波蘭對德國而言勢在必行。

在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波蘭已經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了希特勒麵前。用希特勒自己的話來說,至此已經“奠定了征波蘭的基礎”

(二)閃襲波蘭

在經曆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後,希特勒認為英法是膽小鬼,不會進攻德國。於是著手準備武力解決波蘭問題。

4月3日,希特勒製定了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FallWeiss)4月28日,在國會演說中,希特勒廢除了波德兩國的互不侵犯條約,並且說:我們的決心是,一有合適的時機就進攻波蘭。

為避免德國在一戰中所犯的兩線作戰的錯誤,希特勒清楚地知道,孤立波蘭關鍵在於蘇聯。希特勒再次向蘇聯揮舞起了“橄欖枝”蘇聯因還未做好卷入戰爭的準備,不願“因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而充當一方的炮灰”於是蘇德雙方在8月23日簽訂了為期十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至此,一切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戰爭的炮火隨時可能引爆。8月31日晚,一批身著波蘭軍裝的黨衛隊隊員,襲擊了位於德國與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用波蘭語發表了反對德國的廣播。

希特勒以“德國遭到波蘭突然襲擊”為借口,於午夜時分正式下達了進攻波蘭的作戰指令。1939年9月1日淩晨4時45分,德軍聯合其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共57個師、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和6000門火炮,從西南、西北和北麵三個方向發動了對波蘭的“閃電戰”波蘭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等皆遭到猛烈轟炸,其空軍在48小時內被摧毀,陸軍也失去了抵抗能力,波蘭的城市和港口遭到德國戰機的轟炸,首都華沙也未能幸免。波蘭遭到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襲。美麗的波蘭瞬間變得百孔千瘡,一片狼藉,無數人被炸死,更多的平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黨衛軍原意為近衛軍,閃電標誌由瓦爾特·赫克設計,象征SS(在北歐神話中一道閃電代表勝利)黨衛軍是德國納粹黨的法西斯特務組織和軍事組織,成立於1925年4月。黨衛軍的嫡係部隊以“預備隊”和“百人留守隊”為核心擴建的武裝黨衛隊,人數最多時達50餘萬人,包括國家秘密警察在內的整個警察部門都由黨衛軍領導。黨衛軍直接歸希特勒指揮,黨衛軍幾乎參加了納粹黨的所有重要活動,尤其是在大屠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為犯罪組織。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波蘭和整個世界第一次領教到了“閃電戰”的厲害。

遇襲後,波蘭駐英國大使迅速致電英國政府,報告波蘭受到空襲。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保證,否則英國將向德國宣戰。正午時分,法國也向德國發出了類似的最後通牒,期限為下午5時。但希特勒把英法的警告完全視為“耳旁風”於是,英國首相張伯倫以極度痛苦而顫抖的聲音宣布對德作戰,在對議會下院發表的演講中,張伯倫像宣布個人悲劇般傷感地說:我在為公眾服務期間為之致力的一切、希望的一切和信賴的一切,今天已摧毀殆盡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三)西線無戰事正當波蘭軍民為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用戰馬對付坦克、長矛抗拒大炮的時候,英法兩國雖然向德宣戰,但卻宣而不戰。

英國派遣的4個師的兵力駐紮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法國的100多個師則躲在馬其諾防線後麵按兵不動。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就出現了東線炮火連天,西線卻寂靜無聲的奇怪景象。在整整半年時間裏,除了一些零星的戰鬥外,英法基本上沒有采取什麽大的軍事行動。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個月裏,德軍在西線總共才傷亡了500多名士兵,法軍傷亡600多人。英國人似乎更幸運,一直到戰火燃起三個多月以後,他們才有了第一次傷亡報告,一名班長在巡邏時被流彈擊中身亡。難怪丘吉爾事後譏諷道:巴黎和倫敦以為坐著就能把那筆債躲過去。由於沒有得到英法實質上的援助,波蘭節節敗退,9月6日,波蘭政府倉皇從華沙撤離至盧布林。9月17日,德軍合圍華沙,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同日,蘇聯出兵進攻波蘭,進駐波蘭東部地區。

此時波蘭政府已逃往羅馬尼亞,華沙軍民仍拒絕投降,自動奮起保衛首都。在城中斷水斷電,武器、彈藥、食品匱缺的情況下,華沙的男女老少紛紛拿起武器與衝進市內的德軍展開街巷戰、肉搏戰,使德軍受到沉重打擊。9月26日,惱羞成怒的德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電台停止播放波蘭國歌,堅守20天的華沙守軍停止抵抗。次日,華沙▲波蘭騎兵向德守軍司令正式簽署投降書。10月初,德國對波蘭的戰爭僅用了一國坦克衝鋒個月的時間便告結束了。在戰爭中,波軍傷亡20萬人,被俘40餘萬人;德軍則亡1.06萬人,傷3.3萬人,失蹤3400人。顯然,在這場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閃電戰”中,德國取得了全麵勝利。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出於“向東方擴展生存空間”的思想,毫不猶豫地做出了乘勝追擊的決定,要把對西方的戰鬥繼續進行下去。四)吞噬北歐納粹德國擴張的進程,正按著希特勒預期的計劃一步步前行。

1939年,德國先和丹麥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又向挪威保證:

“在任何情況下不損害挪威的不可侵犯性和完整性,並尊重挪威的領”土完整”然而,言猶在耳,同年10月,德國就開始了代號為“威塞”爾演習”的入侵準備。

1940年4月9日,德國以武力保衛丹麥、挪威中立為名,開始執行“威塞爾演習”計劃,分別向丹麥和挪威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要求對方接受德國的保護,並開始了軍事行動。國小兵微的丹麥政府和無盡抵抗的老邁國王懾於納粹德國的恐嚇和空襲,接受了德國的最後通牒,開戰僅4個小時,丹麥便宣布投降。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的空降突擊作戰,德軍以死2人、傷10人的代價輕而易舉地“和平占領”了丹麥。與丹麥的屈辱投降不同,挪威軍對德軍的入侵做出了最大努力的還擊。德國本來計劃在挪威的奧斯陸、斯塔瓦格爾、卑爾根、特隆赫姆和納爾維克五個港口各派遣一個師進行占領,但進攻奧斯陸的登陸部隊被挪威軍隊擊退,德軍轉而使用傘兵和空運部隊占領奧斯陸附近的福納布機場,進而進占了奧斯陸。挪威政府轉移到挪威繼續北方進行抵抗,並使德軍在納爾維克一帶遭受慘重失敗。在英法援軍的幫助下,聯軍一度收複了納爾維克。但與德軍的強大實力相比,挪威的抵禦顯得有些無力,再加上英法聯軍的援助也未有顯著的成效,納粹德國最終於6月10日占領了挪威全境。納粹德國幾乎沒費什麽大的力氣,便實現了占領北歐的目標——

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是法方為了防禦德國和意大利入侵,根據1930年法國國防部長安德烈·馬其諾(AndreMaginot)提交並通過的防禦計劃,耗資近50億法郎在法德和法意邊境建造的一係列防禦工事。它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700公裏,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號稱固若金湯。但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在二戰中並沒能阻擋住德國法西斯的部隊。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也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