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戰戰火的摧殘,德國的土地一片廢墟,百廢待興。在德國西部成立的聯邦德國麵臨著如何恢複經濟、如何結束占領狀態、如何在歐洲自處、如何麵對世界的諸多課題……聯邦德國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需要麵對與解決,巨大的考驗降臨在了首任總理阿登納的身上。但他經受住了考驗,並把聯邦德國拖出了戰敗的泥潭,重新躋身於歐洲大國的行列,就像美國總統尼克鬆評價他的那樣:他用自己鋼鐵一樣的肩膀支撐著危局,讓一個戰敗的、幾乎奄奄一息的民族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一)夾縫中生存戰敗的德國為自己的侵略罪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喪失了五分之一的領土,而且本國國土被四大國分區占領,喪失了主權獨立,雖然在德國西部地區1949年成立了聯邦德國政府,但聯邦德國自創建之日起,即麵臨重重困難。政治上,從國際法的角度,西德雖然擁有政府卻不是完整主權國,西方三國以《占領法規》確保了其在聯邦德國的最高權力。《占領法規》規定:聯邦德國的外交、國防、外匯及對外貿易須受盟國管製,立法、行政、司法亦須接受“盟國高級專員公署”監督。同時,戰爭使德國經濟遭到嚴重打擊。戰後初期30%~40%的工廠已不能生產,盟國嚴格管製德國工業經濟,執行旨在剝奪德國工業生產能力的設備拆遷計劃,經濟處於癱瘓狀態。在國際上,德意誌民族的形象已被破壞,德意誌民族主義因為納粹而聲名狼藉,鄰國對德國的立國和再起顧慮重重,時時警惕德國政府的種種動向。

戰敗國的屈辱,國家的分裂,加之困苦不堪的生活,使德國民眾的理想和信念徹底動搖。這些種種不堪的困境與難題擺在了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的麵前,在這位出生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經曆過魏瑪共和國與納粹德國的總理心中,恢複聯邦德國完全的主權、走出夾縫、重新為歐洲和世界所接納是其執政期間需要盡力實現的目標。二)阿登納其人其事康拉德·阿登納於1876年1月5日出生於萊因蘭的科隆市。阿登納出身貧寒,他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在一種小職員家庭的氛圍中長大。他信奉天主教,很早就養成諸如準時、有序、耐心、頑強和自律等品德品質。他先後在弗賴堡、慕尼黑和波恩的大學裏學習法律和政治。1906年選入科隆市議會,1917年到1929年期間任科隆市長,1921~1933年擔任普魯士樞密院院長。由於不願與納粹同流合汙,阿登納在1934年和1944年兩度被捕。出獄後,他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電話被監聽,郵件被檢查,隔壁還住進了監視人。戰後他創立了基督教民主聯盟,並被推舉為議會委員會主席。1949年9月,當選為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的舉止異於常人,他沉著、冷靜,有出奇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感覺,他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非常注重禮儀,且對下屬要求極嚴,是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式官員。三)重獲主權,重返歐洲阿登納上台後,把管理國內經濟的權力交給了經濟部長艾哈德教授,自己則騰出精力處理政治,尤其是外交事務。

1951年,美、法、英等占領國決定把外交事務權力移交給聯邦德國,同意其設立外交部,由阿登納親自兼外交部長。在1952年5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月26日,聯邦德國與西方的美、英、法三個占領國簽訂了《波恩條約》西方盟國第一次承認了聯邦德國的平等地位,並允許其加入適當的國際組織。要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與歐洲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聯邦德國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與宿敵法國的關係。1949年11月,阿登納在接見記者時多次呼籲德法和解,他說:和法國的友誼將成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因為它是我們政策中的薄弱環節。……如果兩國互不諒解,歐洲統一將是不可能的。對於阿登納和解的態度,本著向前看的態度,法國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1950年,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在第一次訪問聯邦德國之後,於5月宣布創建“一個強大的、各國可以自由參加的生”

產共同體”管理西歐的煤炭和鋼鐵資源的“舒曼計劃”這對於德法的和解又是一個重大的發展,阿登納自然表示讚同。

1950年6月20日,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歐洲六國在巴黎開始了關於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會談。在1951年4月18日,六國簽署了有效期為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自1952年7月25日起正式生效。1957年,在阿登納的積極促成下,聯邦德國和法、意、荷、比、盧等國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建立六國共同市場,邁出了歐洲統一的第一步。1954年10月,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加拿大在巴黎簽訂了《巴黎協定》決定終止對聯邦德國的占領,並吸收它加入北約組織,允許其建立一支50萬至52萬人的正規軍。《巴黎協定》於1955年5月5日正式生效,聯邦德國終於贏得了獨立主權。1967年4月19日,阿登納去世,享年91歲。阿登納逝世後,不少聯邦德國公民拍電報或寫文章,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一些曆史學家特別讚賞他“勤奮剛直”的品德和重視實踐的求實精神,反對黨領袖也承認他具備“真正領”導者的素質”西方評論家則稱讚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四)社會市場經濟的成功實踐

在經濟體製上,聯邦德國推行艾哈德提倡的“社會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核心是經濟自由、社會公正和社會安全,在堅持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的前提下,強調社會秩序與國家的宏觀調節,該理論一直是聯邦德國經濟建設的主要指導思想。

在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再加上“馬歇爾計劃”的幫助,聯邦德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到1950年時,聯邦德國的經濟已恢複並超過戰前水平,開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20世紀50年代,每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長7.5%,經濟增長呈現飛躍狀態,被國內外譽為“經濟奇跡”到1960年,德國一躍成為在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聯邦德國注意吸取曆史上惡性通貨膨脹的教訓,嚴格控製貨幣發行,把控製通貨膨脹作為曆屆政府首要的經濟政策目標,建國以來,通貨膨脹率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在70年代西方國家通脹率普遍超過10%的情況下,聯邦德國的通脹率隻有5%,到1987年僅為0.2%。此外,聯邦德國還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快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社會保障措施,援助在大戰中損失嚴重的普通居民;通過補助失業工人,給予工人及其家屬以免費醫療,以及多子女補助和養老金等,使人們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最偉大的德國人”2003年11月,德國德意誌電視二台曾進行過一項名為“最偉大的德國人”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二戰後聯邦德國的首任總理阿登納居於首位。短短幾年間,他令聯邦德國不但擺脫了戰敗國地位,獲得獨立主權,而且與美、英等國共同擔負起了歐洲防衛的重任。阿登納之後,位居第二至第十位的分別是:

1517年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馬丁·路德、科學學說的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反納粹的地下,反戰組織”白玫瑰”成員索菲·朔爾(SophieScholl)和她的兄弟漢斯·朔爾(HansScholl)推動兩德關係緩和的總理維利·勃蘭特、被納粹處決的抵抗運動人士約翰·塞巴斯蒂安、著名音樂家巴赫、印刷機的發明者約翰內斯·古滕貝格(JohannesGutenberg)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和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