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馬鐙的發明(1/3)

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在公元前亞曆山大率軍東征,橫掃中亞大地時,他的將士們的雙腿是在馬腹的兩邊空****地懸垂著,沒有任何支撐。他們靠著大腿的力量,用力夾住猛烈顛跛的馬以保持自身的穩定。這種艱辛可以料想。而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隻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中國最初的馬鐙隻有單獨的一個,垂係馬鞍的革帶也很短。騎士上馬之後,馬鐙就沒有實際用途了。古人在原始馬鐙的基礎上,通過改良,製作出真正的馬鐙,就是現在的雙馬鐙。馬鐙的產生和使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在軍事上,它使騎兵上下馬迅速,人騎在馬上不易墜地,控製戰馬更加自如,馬鐙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增加了戰鬥力。

馬鐙包括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由騎者踏腳的部分,即鐙環;二是將馬鐙懸掛在馬鞍兩側的鐙柄或鐙穿。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

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

歐洲最早的馬鐙,出土於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柔然人的重點活動地區是陰山以北的草原,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被打敗之後,柔然人於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所以,有些西方考古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甚至認為阿瓦爾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或者有中國工匠直接參與到為阿瓦爾人製做馬鐙上來。因此,馬鐙被稱為“中國靴子

”。

大約公元6世紀中葉,剽悍的阿瓦爾人(Avars)從東向西,穿過俄羅斯南部最終到達多瑙河與蒂薩河之問的地帶定居,到560年時對強大的拜占庭帝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其之所以銳不可擋,就是因為使用當時獨一無二的鑄鐵製的馬鐙。為了消除這種威脅,拜占庭國王提比略二世對騎兵進行了大改組,公元580年又親自訓練騎兵,特別強調必須使用鐵製馬鐙。這是歐洲文獻資料中第一次提到馬鐙。 歐洲普遍使用馬鐙要晚得多,幾乎到中世紀早期歐洲各國的常規軍隊才開始使用。其原因之一是當時歐洲各國還沒有中國那樣發達的金屬鑄造技術

中世紀時歐洲的軍隊,有了牢牢地聯結在馬鞍上的馬鐙,馬背上的騎士就坐得更穩了,可以舉起寶劍向下猛砍,可以抵擋刺來的長矛,也可以在馬鞍上移動躲閃,在中世紀步兵到騎兵的主要兵種的演變過程中,馬鐙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樣有助於封建騎士階級的形成對歐洲中世紀的曆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英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說:“隻有極少的發明象腳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曆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主義的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主義一樣,中國的腳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製度的建立。”

正是中國人發明的馬鐙,才使中世紀的歐洲進入了“騎士時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