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成電路的問世(1/3)

1955年,發明晶體管的肖克利博士回到了故鄉聖克拉拉。肖克利此舉,正中特曼教授為矽穀網羅天下英才之下懷:有了肖克利這棵“梧桐樹”,何愁引不到成群的“鳳凰”來?

全世界電子科學界都焦急地關注著肖克利的行蹤。果然,從矽穀的瞭望山傳來消息: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宣告成立,矽穀有了自己偉大的發明家。不久,因仰慕“晶體管之父”的大名,求職信像雪片般飛到肖克利的辦公桌上。

第二年,以諾依斯、莫爾為首的8位年輕的科學家,陸續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年齡全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正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其中,有獲得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教授。肖克利慧眼識英才,青年科學家也都由衷地感到,今後要與肖克利博士一起,去改寫人類電子世紀的曆史。

這種感覺不久就得到驗證:當年11月,斯德哥爾摩打來長途電話,肖克利博士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年輕人簇擁著科學巨匠來到帕洛阿爾托,在該市最莊重的“黛娜木屋”酒家舉行慶典,用香檳酒為他們的“領航員”慶賀。

29歲的諾依斯恭敬地向肖克利博士敬酒,他是8人之中的”長者”。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他曾選擇了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職,因為隻有在小公司裏,他才可能獨當一麵,既當科學家,又當企業家,從而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在“投奔”肖克利諸位中,諾依斯可算是最堅定的人,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回頭。飛抵舊金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囊為自己購下住所,斷然決定永久性

定居,然後才去晉見肖克利。

其他7位青年,來矽穀的經曆與諾依斯大抵相似。招齊員工後,肖克利下令實驗室大量生產晶體管,要把成本降到每隻5美分。然而,肖克利雖然雄心勃勃,但對管理卻一竅不通,把實驗室的生產指揮得一塌糊塗,全然聽不進別人的善意規勸。特曼教授後來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裏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

年輕人徹底地失望了: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產品問世。1957年,8位青年中的7人偷偷聚在一起,瞞著肖克利商量“叛逃”的辦法。想來想去,決定自己創辦一家公司。可他們也都不懂生產管理,大家一致同意“策反”諾依斯,他看起來是唯一有點兒領導才能的人。 沒料到諾依斯除了於心不忍外,也早就萌生了“外心”。當8位青年聯名遞上辭職書的時候,肖克利不由得火冒三丈。

“你們簡直是一群叛徒!”肖克利指著諾依斯的鼻子,怒不可遏。年輕人麵麵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 。這就是電腦史裏人所共知的有關“8大叛徒”的趣談,不過,肖克利本人後來也改口把他們稱為“8個天才的叛逆”。

諾依斯和另外7個“叛徒” 並沒有“亡命天涯”,他們鐵了心,一定要在矽穀幹出個名堂。遠在新澤西州的一家照相器材公司願意為他們在矽穀投資辦實業,從事半導體的研究與開發。由於公司的老板名叫費爾柴爾德,中文直譯為“仙童”,“8個叛逆”新開張的這家公司被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

1957年10月,仙

童公司也在瞭望山租下一間小屋,距離肖克利實驗室和惠普公司發跡的汽車庫差不多遠。“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矽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赫爾尼和莫爾負責搞“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帶著拉斯特專攻“平麵照相技術”,其他的人也都各司其職。

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公司業務迅速發展,員工增加到了100多人。同時,一整套製造矽晶體管的平麵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科學家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矽表麵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諾依斯等人首創的晶體管製造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先在透明材料上繪好晶體管結構,然後用拍照片的辦法,把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麵氧化層上,腐蝕去掉不需要的圖形後,再把那些具有半導體性質的微粒擴散到矽片上。氧化、照相、刻蝕、擴散,半導體平麵處理技術仿佛為“仙童”們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他們突然看到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晶體管,為什麽不能在矽片上集成幾十個, 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個呢?

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裏詳細地記錄了這一閃光的設想。幾乎同一時期,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青年研究員基比爾也想到類似的創意,並於1959年申請了專利。在此之後,諾依斯對其進行改進,他提出:用平麵處理技術實現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1959年7月30日,他采用先進的平麵處理技術研製出集成電路並申請了專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