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雅典海上同盟到伯羅奔尼撒聯盟——曆史上最早的同盟之戰(1/3)

在20世紀以前,由於交通不便,信息傳播效率很低,因為較為複雜的外交談判和文化交流都比較少。世界各國的對話往往靠民間貿易或戰爭達成。

(一)外交背景

雅典海上同盟

公元前6世紀雅典成為希臘聯軍中最有威力的強國。它的海軍是和波斯繼續作戰的最重要力量,遂使雅典逐漸淩駕各邦、尤其是愛琴海和小亞沿岸各邦之上。這種形勢導致了雅典霸權的建立。公元前478年底至477年初,雅典組織中希臘、愛琴諸島和小亞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以同盟金庫設於提洛島而名為提洛同盟。它的目的原是為繼續對付波斯聯合作戰,最初入盟之邦有35個,後來愈聚愈多,最後達到近250個邦,幾乎包括全部愛琴海和小亞的城邦。同盟的章程和伯羅奔尼撒同盟近似,以盟主雅典為一方,所有其他盟邦為一方,雙方立盟認共同之敵和共同之友,實際上軍事外交皆得聽從雅典指揮,所以這個同盟實即雅典霸權的工具,亦稱雅典海上同盟。

按協議,入盟各邦皆承擔義務共同組建海軍。最初同盟可能有300艘三列槳戰艦,其中雅典負責裝備150艘,餘由各邦提供。實際上直接提供艦隻的盟邦不多,一般都出錢委托雅典代辦,遂形成交納盟金,雅典用之組成艦隊的製度。盟金本來是為對波斯作戰而收集,但後來卻演變為雅典對入盟各邦的一種經濟勒索,帶有貢金的性質。隨著入盟城邦加多,盟金猛漲,最後達到年入600塔蘭特之數,在希臘當時可算空前龐大的巨款。同盟金庫後來也由提洛島遷到雅典,部分盟金被雅典挪用作國內城市建設之用,可見盟金已全歸雅典支配。

隨著希波戰爭接近尾聲,作戰任務退居次位,雅典對盟邦的控製卻與日俱增,同盟就逐漸變質,終於成為雅典控製盟邦的工具。希波戰爭結束後,提洛同盟便轉化為雅典帝國。自行退盟的城邦要遭到殘酷鎮壓,盟金份額和使用完全由雅典決定,各邦在軍事、外交以及政治經濟製度方麵都得按雅典意旨行事。入盟各邦按地域分為5個納稅區,實即雅典的監督控製區;除了軍事暴力統治而外,雅典還通過在各邦議會和政府中派人常駐甚或擔任要職、支持各邦傾向雅典的政派、幹涉各邦司法等等而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加強控製。

雅典海上霸權的建立為雅典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優厚條件,是使雅典在公元前5世紀經濟文化全麵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表麵上看,雅典這個古典文明的中心和民主政治的燈塔,卻要奴役統治它的盟邦,在海上同盟內稱王稱霸,似乎難以令人理解。但若揆之古代奴隸製國家的發展規律,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卻有其必然性,因為古代奴隸製國家強大以後都要奴役鄰邦,盡可能地尋求擴張,即使在國內實行民主共和製,在國外卻同樣橫蠻地推行帝國統治——甚至連雅典人自己也承認當時的對外統治是搞“雅典帝國”。與古代東方帝國和後來的羅馬帝國不同的是,所謂的“雅典帝國”是在希臘城邦體製之下建立的霸權,雅典並未吞並結盟各邦,變它們為自己治下的一個城市或行省。並且雅典的霸權不斷受到來自其他城邦、首先是斯巴達的嚴重挑戰,終於引起希臘世界內部相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失敗,提洛同盟終被解散。而雅典霸權的建立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戰亂卻也使希臘城邦體製陷於不能自拔的危機。

伯羅奔尼撒聯盟

伯羅奔尼撒聯盟為前6世紀和前5世紀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上諸城邦所組成的一個聯盟。

前6世紀末,斯巴達成為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最強大的城邦,並在政治和軍事上支配著第二強大的城邦阿爾戈斯。此外,斯巴達通由幫助科林斯擺脫暴政,及幫助厄利斯安全管製著奧林匹克運動會,而使得此兩城邦使之結盟。斯巴達經由采用這種策略來壯大其聯盟。然而,其後在邊境戰爭中其擊敗了忒格亞並向他們提供永久的防禦盟約,使其外交政策出現重大改變。

伯羅奔尼撒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其他國家陸續地加入了這個聯盟,最後聯盟包括了除阿爾戈斯和亞該亞以外的所有伯羅奔尼撒城邦。當斯巴達在前546年的戰役中擊敗了阿爾戈斯後,斯巴達的優越地位更加得

以保證。

伯羅奔尼撒聯盟是以斯巴達為霸主組織起來的,並由聯盟的委員會所控製,委員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斯巴達的公民大會,另一部分是聯盟大會,每一個結盟的城邦,不論城邦的大小和強大與否,在聯盟大會中都有一個投票權。除非戰爭時期,聯盟不向成員索取貢稅,但可能會要求成員城邦提供其三分之一的軍事力量。隻有斯巴達可以召集聯盟大會。所有加盟城邦僅是與斯巴達訂盟,所以諸城邦敞需要各自另簽盟約,以維持與他邦的友好關係。雖然每一個城邦皆有一投票權,但是斯巴達沒有被強迫遵守任何聯盟達成的決議。這樣,伯羅奔尼撒聯盟從嚴格的詞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個聯盟,伯羅奔尼撒半島也並不是在伯羅奔尼撒聯盟的範圍內。

伯羅奔尼撒聯盟為其成員,特別是為斯巴達提供保護和安全。這個聯盟是一個穩固的聯盟,支持寡頭政治而反對僭主政治。

希波戰爭後,聯盟擴張成希臘聯盟,包括了雅典和其他城邦。希臘聯盟陸軍由帕薩尼亞斯統帥, 但當雅典的客蒙罷免帕薩尼亞斯後,斯巴達撤出了聯盟並和原來的盟友重新成立了伯羅奔尼撒聯盟,而希臘聯盟則轉變為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這也許是因為斯巴達與他的盟友猜疑雅典人,而雅典人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兩個聯盟之間最終爆發了一場衝突,即伯羅奔尼撒戰爭。

(二)外交事件全記錄

伯羅奔尼撒戰爭起因

希波戰爭50年後,雅典海上同盟已經退化,成為雅典保持和加強其在愛琴海的霸權的權力和強製工具。此外,雅典建立了一垛“長牆”,城牆將雅典與其海港比雷埃夫斯連在一起,使得這條對雅典來說儼如“生命之路”的地區不受陸上敵人的威脅。

斯巴達領導下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權的幾乎唯一的對抗者。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衝突早在前460年就開始了。觸發的事件是米加臘退出伯羅奔尼撒聯盟,投靠雅典。這場衝突從前460年一直持續到前446年,被稱為是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一般被看作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前奏。前446年,雙方打了個平手,米加臘又回到了伯羅奔尼撒聯盟。在簽署和平條約時,雙方覺得彼此力量均衡,故決定互相尊重對方的聯盟,在衝突情況下由一個裁判來決定誰對誰錯。“中立”的城市國家被排除在這和平條約之外,這後來被證明是一個大錯。前430年代,在希臘世界的邊緣,一根導火線被點燃,其後發生的一係列事件最後引導了戰爭的爆發。

戰爭起因的關鍵在於與斯巴達聯盟的科林斯。科林斯與斯巴達聯盟,同時它也試圖在兩個聯盟之外保持它對科林斯海灣的霸權控製。約前436年在埃比達姆諾斯(今都拉斯)爆發了一場內戰。“民主”派向科林斯求救,而貴族派則向科林斯過去的殖民地克基拉求救。這樣這場內戰就擴展為科林斯和克基拉之間爭奪對愛奧尼亞海的統治權的外戰了。科林斯一開始戰敗後著手建立一支龐大的艦隊,雅典開始覺得這對它來說威脅了它的海上霸權的地位。因此雅典於前433年夏與克基拉簽署了一個防禦條約。克基拉本身擁有次於雅典後希臘的第二大艦隊。科林斯認為這個防禦條約違反了雅典與斯巴達間於前446年簽署的和約。

同年出於另一個衝突,雅典的公民大會決定對米加臘采取禁止貿易。米加臘是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因,那次戰爭結束後它與雅典之間就已經非常敵對了。米加臘也是伯羅奔尼撒聯盟的成員,因此它與科林斯一起要求斯巴達行動。一般認為這次禁止貿易的決定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因為斯巴達不得不行動。當時的人同樣這樣認為。當時的希臘劇作家阿裏斯托芬認為雅典的領導人伯裏克利想通過這場戰爭來分散雅典內部的政治困難。

第三個導火線是卡爾息底斯半島上的波提得亞城。這座城市是提洛同盟的一員,但它與它的母城科林斯的關係也很好。當雅典要求它驅逐科林斯的官員和拆除它的護港城牆時它拒絕了這些要求和退出了提洛同盟。但科林斯的幫助也未能防止提洛同盟很快又將它收回了。

就如修昔底德已經認識到和強調過的那樣,這些都隻不過是戰爭表麵

上的導火線,而戰爭的實際起因是另一個。修昔底德認為戰爭的實際原因是斯巴達對雅典強盛起來的恐懼。他認為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前432年夏對當時的形式不滿的伯羅奔尼撒的聯盟者要求斯巴達行動。在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二世呼籲大家應該理智行動,但他的意見未被采納。首先斯巴達確認雅典違背了前446年簽署的為時30年的和約,但是斯巴達與雅典的談判未能達到任何結果:在雅典尤其菲迪亞斯決定要與斯巴達作戰。

最後伯裏克利決定冒險,他想強迫斯巴達承認提洛同盟的霸權;而斯巴達則怕它假如不行動的話它的同盟者會退出伯羅奔尼撒聯盟,它不得不考慮它的同盟者的利益。這是戰爭的真正原因。

學術界對戰爭的罪魁的問題至今爭議不休,可以確認的是,當時各國政治上不穩定,對外施行強力政策,以及過高的追求榮譽的意念造成了一種最終導致戰爭爆發的氣氛。

戰爭結束,雅典戰敗

前407年有經驗的斯巴達將軍賴山德爾被派到小亞細亞,他與在小亞細亞的波斯長官通訊,波斯終於放棄了它的坐等政策,斯巴達獲得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同年雅典在小亞細亞的軍隊被賴山德爾戰敗。雖然阿爾西比亞德斯當時不在場,但他還是被撤職。雅典人顯然不信任他了。

賴山德爾的任期此後不久就到期了,因此他被撤回。他的繼承人與波斯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麽好。雖然如此斯巴達人在勒斯波思島將雅典的艦隊圍困住了,雅典聚集了所有力量派遣了一支增援艦隊,在阿吉紐西群島兩支艦隊進行決戰。這是希臘人之間進行的最大的一次海戰。隨後雅典軍隊獲得全勝。但由於一些雅典的水手沒有被營救因此在雅典對一些戰略家開庭審判,這些戰略家結果被處死,這樣雅典自己消滅了自己最有經驗的軍事家。

前405年雅典的艦隊中了賴山德爾的圈套,在伊哥斯波塔米戰役中戰敗。從此雅典沒有完整的艦隊了,而賴山德爾則控製了海洋。城內慌亂一片,雅典人怕他們將像過去他們對被他們戰勝的人那樣對待。隻有薩摩斯島還站在雅典一邊,其它的同盟者早就不是退出了同盟,就是被斯巴達征服了。賴山德爾派他的艦隊到薩摩斯島(薩摩斯島的居民此時終於獲得了雅典的公民權,這已經為時過晚了,雅典在此前對待它的同盟者就象對待被征服者那樣)。其它斯巴達艦隊開到比雷埃夫斯。在雅典城外兩支斯巴達軍隊匯合。城內擠滿了難民,城市被徹底包圍。最後雅典於前404年春投降。

(三)深遠影響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在戰爭期間內政與外交息息相聯。

戰爭使雅典喪失了其強國地位。但戰爭的結束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新的希望,尤其人們希望和平和自由。

雅典接受和平條約後賴山德爾進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們的家園,在笛子音樂的伴隨下大家欣樂地開始拆除城牆,因為大家相信,從這一天開始希臘的自由開始了。

“長牆”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艦隊除12條船外全部被交出。在雅典一個親斯巴達的寡頭政權上台(不過這個政權在前403年就又被取消了)。在愛琴海上到處都設立了親斯巴達的政府,斯巴達在各處駐兵。雖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毀雅典,但雅典沒有被摧毀,因為斯巴達不希望留下一個力量真空。斯巴達也有它自己的困難:它以自由和自主為口號介入戰場,但卻向波斯出賣了小亞細亞的城市。現在它又不想將這些城市讓給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與波斯作戰。波斯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與斯巴達的戰爭一直到前386年才結束。

這場戰火從西西裏島到小亞細亞、牽涉了該地區所有國家的“古代世界大戰”過後希臘的經典黃金時代也結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希臘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希臘的城市國家此前就已經不穩定的均衡關係徹底被打破了。前4世紀雅典雖然能夠重建提洛同盟,但這個同盟與第一個同盟相比就遜色多了。

但斯巴達的霸權也隻持續了數十年,但此後戰前的形勢也未能被恢複。在這個發展規程的最後出現了雄心勃勃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