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歐洲一體化——和平中孕育的全球最大貿易集團(1/3)

(一)外交背景

現代意義上的歐洲一體化開始於二戰以後。當時的歐洲剛剛經過戰火的洗禮,百廢待興,局麵微妙。一方麵,歐洲的主要戰勝國在勝利的喜悅尚未消退之際,就感受到了來自前蘇聯東歐集團的軍事威脅。另一方麵,德國雖然投降,但仍然具備東山再起的實力。戰爭雖然結束了,歐洲人卻仍然沒有安全感。

與此同時,美國已經逐漸開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爭演主角。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聲稱美國將竭盡全力幫助恢複世界經濟正常秩序,並提出了旨在重建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為歐洲的戰後恢複提供經濟援助。在經濟方麵,歐洲國家在美國的敦促下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其作用主要是協調歐洲各國經濟政策,以努力實現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在軍事方麵,歐洲10個主要國家和美國、加拿大於1949年共同締結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加強北大西洋地區的集體防務,同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抗衡。

歐洲人自己也在積極地推進歐洲一體化。1948年,一個非政府論壇性質的歐洲大會在海牙召開。會上以決議的形式提出了一係列倡議,例如建立歐洲議會、製定人權憲章、設立人權法院等等。在輿論上為歐洲一體的正式開始作了充分準備。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麥、意大利、愛爾蘭以及荷比盧三國共10個國家簽訂了《歐洲理事會章程》,設立歐洲理事會。嚴格地講,這次行動隻是一體化的前奏,但是歐洲理事會的工作仍然被認為是卓有成效的。一些重要的協定和《歐洲人權公約》、《歐洲社會安全公約》、《歐洲社會憲章》都是由歐洲理事會主持簽署的。

真正的歐洲一體化開始於1951年。當時,為了限製聯邦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總量,從而控製其軍事工業的發展基礎,法國提出了一個被稱之為舒曼計劃的方案,建議把法國和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置於一個共同機構管理之下。一些西歐國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也附和進來,他們同法國和聯邦德國一起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也被稱之為《巴黎條約》。這個條約是西歐主權國家之間在一體化進程中簽訂的第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立法文件。該條約中明確規定煤鋼共同體以共同市場、共同目標和共同機構為基礎,這三個共同實際上是今後的歐共體以及今天的歐盟所確立的長遠發展目標的雛形。

(二)過程

不少專家和學者將區域一體化分為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統一大市場、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五個層次。歐洲一體化從一開始就跨越了自由貿易區階段,於1968年7月1日實現了關稅同盟,於1993年基本建成歐洲統一大市場,於1999年1月1日歐元順利啟動,首先在11個成員國實現了貨幣聯盟,目前正在建設和完善經濟貨幣聯盟的階段,並在為實現政治聯盟積極創造條件。

1、歐盟的五次曆史擴張

(1)初始機構

《巴黎條約》規定歐洲煤鋼共同體設立4個機構,分別為:高級權力機構(執行機關)、共同大會(谘詢監督機關)、特別部長理事會(成員國代表機構)和歐洲法院(審查執行機關的決定並審理違反條約的訴訟)。

煤鋼共同體的工作是成功的,在它的統一協調下,煤炭和鋼鐵這兩種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在成員國之間的生產流轉實現了有計劃的優勢互補,協調合理的資源和生產力配置使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普遍受益。但是,煤鋼共同體由於受到管理領域上的局限,不可能在其他方麵有更大的作為,不過它的成功已經向世人表明主權國家的相互協作可以為共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對那些一心想實現歐洲政治經濟完全一體化的人們來說,這是個十分喜人的開始。有了煤鋼共同體的實踐經驗,歐洲一體化的行動將以更加成熟的方式進行,也將吸收更多的成員國參與進來。

(3)關稅同盟

歐盟是以關稅同盟為起點,著手建立共同市場,並向經濟與貨幣聯盟這種經濟一體化的最高形式發展的。因此,關稅同盟是歐洲聯盟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歐盟於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羅馬條約賦予的取消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限製和關稅以及統一各國對外關稅稅率的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半建成了關稅同盟。但是,歐盟成員國之間雖然取消了所有關稅並建立了統一的共同海關稅則,但在較長時間內成員國之間的海關手續和許多無形的壁壘仍阻礙著商品的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歐盟頒布了新的海關法,簡化了海關程序和手續,統一了海關規則。

(4)統一大市場

1985年6月米蘭首腦會議期間,歐委會正式提出了關於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其中列舉了300項具體措施(最後定為282項),提出要在歐共體內部建立“無國界”的統一大市場,真正實行人員、商品、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

1985年12月,統一大市場白皮書得到理事會批準。

為推進“白皮書”的實施,1986年2月17日和28日分別在盧森堡和海牙舉行的首腦會議簽署了《單一歐洲文件》,提出了實施白皮書282項措施的具體計劃和時間表,並提出最遲在1993年初正式建立統一大市場。另外,文件還對《羅馬條約》進行了第一次重要修改,以“有效多數”取代“一致同意”作為統一大市場有關事務的決策程序,有效地便利了理事會和委員會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努力。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宣布基本建成,並正式投入運作。經過不斷完善,現已取得如下成果。

通過一係列有關公共采購和建築市場的法規,加強了透明度和市場監督,開放了公共市場(尚不包括運輸、能源與電訊);

協調了各成員國在直接稅、增值稅與消費稅等方麵的法規,減少了各成員國在稅收上

的差別;

使資本市場與金融服務自由化;

在標準化方麵,一方麵通過歐盟統一的技術法規,另一方麵各成員國相互承認技術標準與認證,排除了技術標準方麵的貿易障礙;

通過相互承認學曆和技術證書,使自然人能夠自由去其他成員國從業。在申根協定成員國之間通過取消邊境檢查,使人員可以自由流動;

通過協調成員國的公司法和有關知識產權(商標與專利)的立法,為企業創造了一個便利工業合作的良好基礎;

(5)簽訂協議

為了進一步消除人員自由流動方麵的障礙,1985年6月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5國在盧森堡與法國和德國交界的小鎮申根簽署了關於人員自由流通的協議,簡稱《申根協議》,意大利(1990年11月2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1991年11月18日)、希臘(1992年11月6日)、奧地利(1995年4月21日)也先後加入。1995年3月26日,申根協議首先在法、德、荷、比、盧、葡、西7國生效,7國人員及其他歐盟國家的人員均可在7國間自由來往,第三國人員隻要取得一國的申根簽證,也可在簽證有效期內在7國之間自由通行。意大利和奧地利分別於1997年10月和12月開始執行申根協議,從1998年3月31日起,意大利和奧地利也都取消了與申根國家之間的所有邊境檢查,2000年-月-日希臘也開始執行申根協議。1996年12月,丹麥、芬蘭和瑞典簽署了同意加入申根協議的議定書。英國和愛爾蘭目前尚未加入申根協議。1997年10月簽署的《阿約》將申根協議所取得的成果納入一體化。1999年5月1日《阿約》生效,申根協議秘書處被正式並入歐盟理事會秘書處。

(6)經濟和貨幣聯盟

經濟和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簡稱經貨聯盟(EMU)。歐盟早在《羅馬條約》第2條中就提出要“建立經濟和貨幣聯盟”。1969年12月,在法國總統蓬皮杜的倡議下,歐盟六個創始國舉行首腦會議,作出了建立歐洲經貨聯盟的原則性決定,並於1970年提出了“維爾納報告”(Werner Report),提出了在10年間分三階段建立經貨聯盟的設想。但由於受70年代初美元危機和石油危機的衝擊,這一努力沒有成功,各國不得不謀求其它的貨幣合作途徑以減少美元危機的衝擊。

1989年以歐委會主席德洛爾為首的 專門委員會再次提出了分三階段建立經貨聯盟的報告,史稱“德洛爾報告”。19**月馬德裏首腦會議通過了該報告,歐洲經貨聯盟開始進入實質性建設時期。經貨聯盟第一階段從1990年7月1日開始,其目標是要求成員國在歐洲貨幣體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協調,取消國家外匯管製,促進資本流通,同時各成員國加入歐洲貨幣體係的匯率機製,縮小匯率浮動.第二階段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在法蘭克福成立歐洲貨幣局,進一步協調各成員國的貨幣政策並加強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統一的加入經貨聯盟的標準和時間表;第三階段最晚於1999年1月1日開始,逐步取消歐元區成員國的貨幣,逐步推廣歐洲單一貨幣,直至完全建立經貨聯盟。

1999年1月1日,歐洲經貨聯盟第三階段正式開始,歐元開始在銀行、外匯交易和公共債券等方麵正式使用。

《裏斯本條約》通過 歐洲一體化迎契機2009年10月2日,愛爾蘭再次就旨在改革歐盟的《裏斯本條約》舉行全民公投,北京時間3日淩晨,計票結果顯示,《裏斯本條約》獲得通過,使歐洲一體化進程躲過了一次分裂的可能。

《裏斯本條約》由歐盟各國領導人於2007年12月在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簽署。該條約旨在替代2005年被法國和荷蘭否決的《歐盟憲法條約》,但仍然保留了原條約中的核心內容,主要目的是簡化歐盟決策程序、精簡機構和深化歐盟改革。按規定,《裏斯本條約》隻有在獲得歐盟所有成員國批準後才能生效。為確保條約順利通過,歐盟確定各成員國可以通過議會審批方式批準條約,而無需舉行可能導致條約遭否決的全民公投。歐盟27個成員國中僅有愛爾蘭一國采用全民公投方式來批約,因此愛爾蘭成為《裏斯本條約》能否通過的關鍵。

2009年11月3日15時,捷克總統克勞斯簽署了《裏斯本條約》,成為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最後一個簽署該條約的國家。在捷克批準《裏斯本條約》後,該條約有望從12月1號開始生效,歐洲一體化進程由此將得到進一步推進。《裏斯本條約》走完了批準程序,意味著歐盟將翻開新的一頁。

《裏斯本條約》生效後,歐盟的組織機構和運營機製的變化主要體現有3個方麵。一是取消原來由輪值主席國首腦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的做法,設立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就是“歐盟總統”,由他來代表歐盟在國際舞台上拋頭露麵。這個職位任期2年半,可以連任一屆;二是把歐盟理事會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代表,與歐盟委員會負責對外關係事務的委員這兩個職務合並,設立新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類似外長,並擴大這個職務的權限,特別是給予這個職位對外援助的財權;三是把一些原本必須采用一致通過原則的政策領域劃歸到多數表決製的領域,以避免某項政策因一國反對而不能通過的尷尬局麵,提高運營機製的效率。

2、歐洲聯盟條約

(1)《歐洲聯盟條約》的簽訂

《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於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屆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Maastricht)舉行。經過兩天辯論,通過並草簽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即《馬斯特裏赫特條約》。這一條約是對《羅馬條約》的

修訂,它為歐共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確立了目標與步驟,是歐洲聯盟成立的基礎。

1992年2月7日歐共體12國外長和財政部長正式簽訂了該條約。

該條約規定,在歐盟內部要求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實現統一市場,並使經濟政策完美地協調起來。條約規定:最遲於1999年1月18日在歐共體內發行統一貨幣,實行共同的對外與防務政策,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

根據歐元區穩定和增長協議,區內各國都必須將財政赤字控製在GDP的3%以下,並且把降低財政赤字作為目標。同時,各成員國必須將國債/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上述兩條也是其他歐盟國家加入歐元區必須達到的重要標準。

1999年1月1日,11個成員國采納了歐元。它們是: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芬蘭和奧地利。希臘在2000年12月加入歐元區。斯洛伐克在2009年1月1日歐元區建立十周年之際加入歐元區。瑞典、丹麥和英國目前為止都決定暫時不加入歐元區。歐元的硬幣和紙幣已經於2002年1月1日開始流通。歐元區國家各自的硬幣和紙幣已經於2002年的前兩個月退出流通。

(2)《政治聯盟條約》

《政治聯盟條約》由1990年4月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與德國總理科爾共同提出。目標是:實行共同的外交、防務。大會政策,進一步擴大歐共體超國家機構的權力,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使其由原來的谘詢和監督機構變成部分的權力機構。

建立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在歐盟最重要的領域內采取的“共同行動”仍需一致通過,但也采用特定多數投票(實施共同行動)的原則。歐洲聯盟的武裝機構——西歐聯盟“將執行歐洲聯盟在防務方麵作出的議定”。條約最終規定製定共同防務政策。

歐洲公民身份:歐洲公民身份的主要內容是,聯盟僑民無論居住在歐共體的哪個成員國,在歐洲選舉和市政選舉中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承認任何公民有在歐洲議會請願的權利。

補充性:采取補充性是為了解決歐共體與其成員國分權的微妙問題。歐共體僅在專屬自己的領域內,“在成員國無法令人滿意地實現考慮采取的行動的目標時”進行幹預。

歐洲議會:在製度方麵,歐洲議會通過投票任命歐共體執委會,任命接受公民訴狀的調停者,並可能成立調查委員會。在立法方麵,擴大合作程序。在歐洲議會與歐洲理事會發生分歧時,通過調解程序共同決策。

執委員:歐共體執委會職能不變,但是由於任命方式改變,它的合法地位增強 。

司法與內政:需要一致通過的政府問合作今後將涉及與“共同利益”有關的問題(避難:移民,簽證、警察)。

協調基金:設立該基金是為了在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麵援助最貧困的地區。

新領域:歐共體在恪守補充性原則的同時,可以在一些新領域(教育、公共衛生:職業培訓等)進行幹預:歐洲理事會可以建議成員國通過一些公約。

社會政策:由於英國反對,條約附件中有兩項特別議案涉及此事,簽字國保證推動社會歐洲發展,促進就業,1992年以來,丹麥對《馬約》否決;法國以微弱多數勉強通過,英國推遲全民公決。

(三)深遠影響

經濟上:

強化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增強了歐盟對外的經濟競爭力,提高國際經濟合作水平,使國際經濟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

增強了歐盟各國在世界中的影響了,強化了世界多樣化趨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於抑製美國搞單極世界圖謀。

文化上: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經濟聯係的密切使得歐盟各國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於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社會環境上:

人從出生就受其生活的環境影響。在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各種各樣的群體行為方式影響其自身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並使之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的行為盡量與社會趨同。家庭和國家的觀念,是人類社會普遍的、基本的觀念,也是人最早建立起來的觀念。然而一旦這些基本觀念被打破,人將手足無措,失去某種精神支柱,因為這些基本觀念是人維持其社會關係的基礎,是人參與社交、政治的靈魂。所以歐洲一體化無論在觀念,還是行為方式上對其中國家人民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這也是很多民眾始終不願承認歐洲一體化的原因。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依然保持著人類永久的原始的國家觀念,在麵對歐洲一體化時,他們找不到寄托,找不到歸宿,早不到認同感。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相信在打破原有國家觀念的同時,歐洲會建立新的“國家”觀念,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種觀念,而逐漸在文化上走向統一。

同時歐洲一體化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即是關於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在人類發展初期,受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分居各地,文化交流較少——其實這些都是物種多樣性形成的基本條件——使各地區、各國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各文化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少數群體很難再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交通工具的發展,網絡的發達,使得各地區交流溝通增加,人類開始趨同。人類在相互理解包容異族文化的同時,也逐漸失去了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歐洲一體化提出了“在文化多樣性中發展”的口號,為保護各國的語言以及維護各國語言的平等,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翻譯中心。歐洲統一的觀念以歐洲的同一性和多樣性為基礎,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文化思想淵源和文化認同,同時保持了自己原有文化的延續。

安全上:

強化了歐洲各國經濟聯係,使歐洲各國經濟相互融合和滲透,總體看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但可能同時也可能增加了各國經濟的風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