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章 巧合的日食,大秦尉繚子(二合一 )

抬腳踏入了這扇大門之後,太乙山上無處不在的道韻幾乎在這裏被隔絕,能夠感受得到,這裏與外麵的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哪怕這裏平靜依舊,哪怕這就檀木生香,不見光明。

但正是因為這一份平靜,所以,才更加的讓人的心沉底了下去。

“碰。”大門無風自動的關上,本來從外界傳達進來的唯一的光源也已經消失,這藏道閣內,才算是真正陷入了黑暗之中。

易經環顧周圍,那細微之處的寂靜氛圍彌漫在四周,腳下踏出一步,感受到的更是沉悶的響動。

而源自心底裏莫名而來的感覺,更是在指引著易經的前進。

步光劍上突兀散發出一點白色的熒光,在這黑暗的閣樓之內,顯得無比的耀眼,隻是這一縷微光所能照見的地方,便足以看待眼前。

而當先所見,就是閣樓之內聳立著的書架,藏道閣不是一般的藏書之地,所以這裏的藏書並不會很多,但大多都很珍貴,竹簡所存之地,便是別具一格的古老時間的味道。

借助步光劍上的微光,易經來到書架前,這寬大的書架上,隻有存在於一種書,一種竹簡,但這竹簡所見之多,便足足有數十卷之多。

纂刻在書架上,應該是標識出這竹簡的名字,易經不認識這種古文字,但想來也應該是一′珍貴的手劄了吧。

老子親自撰寫的道德經,也就是經由老子的手寫出來的道德經的孤本,就藏在這裏。

老子是何等人物?那是道家的創始人,這百家學說裏絕對的聖人一般的存在,無論是在神話裏,還是在傳說裏,都並不會少了他的身影。

而若是這樣的一位聖人親手寫出來的道德經,究竟擁有何等的力量,這的確是一個謎團。

易經扭過頭,劍上細微的熒光好似受到了什麽牽引一樣,當易經麵對南方的時候,劍上的熒光比之之前更加強烈了一點兒,同時易經心中的感覺,也越加強烈了一分,他知道,劍上熒光所指,心中指引所在,就是三書藏地。

但他並不想這麽早就過去,不是不想,而是...他在害怕,他在懷疑。

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解釋,為什麽三書會庇佑自己的天命,也沒有任何能夠說明的機會,能夠表明出三書對於自己的召喚到底意味著什麽。

易經也不懂,但這並不代表他不能因此而懷疑,因此而思考。

三書,《連山》《歸藏》《周易》這三本書奪天地之造化,闡述過去未來之理,變通天地之秘,無所不知,無所不為,乃是最為玄幻莫測的代表,和這樣的三本書牽扯上關係,易經想不出來會有什麽好事。

“我來到這個時代,是因為這三本書的緣故嗎...”甚至在踏足這裏之後,易經不由自主的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要知道後世記載上的三書,可是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了,而現在還處於戰國末期,三書的確存在,但隻不過是三本書,就擁有這般巨大的力量嗎?

雖然這個世界更玄幻,很武俠,甚至天命命格什麽的都出來了,但是三本書,力量就有如此巨大?雖然這三本書代表的意義很非凡,但那也不過就是三本書而已啊。

腦中思考著,想著自身與三書的關係,但身體卻在冥冥之中的牽引之下緩緩走向了閣樓深處。

越是深入,就越是能夠感受到這藏道閣內與太乙山完全不同的道韻,尤其是在路過偏轉道口那兒的時候,路過書架上的那竹簡卷文的時候,易經甚至感覺到,好像有人在看著他一樣。

“嗯?”就在這個時候,易經突兀感受到一陣非同凡響的波動,伸出手探入空間倉庫裏,將那個產生了移動的來源取了出來,不是別的東西,正是自韓國得來的蒼龍七宿之四-房的盒子。

當易經將這房盒取出來以後,卻見這房盒那古舊明黃的盒身上,散發出淡淡的微光,其上好似有蒼龍在遊走著一樣。

但是當易經瞪大了眼睛想要仔細看清楚的時候,卻又完全看不到。

一手提著劍,一手托著房盒,劍與盒子都在發光,甚至在將這房盒取出來以後,更是能夠感覺到冥冥之中,一種莫名的韻味緩緩逸散開來。

就好像是兩個什麽不得了的東西相遇,甚至是再見了一樣。

轉角走過,推開閣樓內最後麵房間的大門,在這黑暗的環境中,當易經推開大門之後,燭火頓時而起,無火自燃,無風搖曳。

隨即,房盒之上驟然散發出無量量的光明,卻見明黃色的淡淡蒼龍虛影自盒子上浮現出來,在這房間之內盤旋著,遊動著,隨後...糾纏在易經的身上。

盤龍臨身,乃是天子之證。

雖然易經並沒有做皇帝的那份心思。

眼前所見,就是那放在黑漆漆的房間之內,兀自一閃一閃的三個書架,要知道大周時代還未曾有過紙張,所著之書大多都是竹簡而成,這房間之內的三個書架上,左右並二,當前有一。

自從蒼龍虛影盤旋在天之後,冥冥而來的偉力徹底降臨在這間小屋子之內,三書其上,灰色的黯淡光彩閃爍著,這灰色,代表了無色,也代表了混沌之色,三書本就無屬,又怎麽可能表現出別的韻味呢?

“我來了。”挺直了腰杆,易經站在這房間的最中心。

環顧周圍,三書左右前各自而立,就好像是,亙古之前就已經有過的場景一樣。

步光劍上,白光瑩瑩而展,溫和而不急躁,房盒之上已然沒有了光芒,但那盤在易經身上的蒼龍,卻足以說明了一切。

而三書則是灰色展露,一閃一閃著,好似想要告訴易經什麽,好似...想要讓他知道什麽。

而就在易經踏足房間之內與三書並立之後,卻見藏道閣之外,螺旋狀的雲層在波動之間,一層一層的卷動著,就好像是海浪一樣翻湧著,微風吹佛大地,帶來莫名的韻味。

天與地在這個時候,產生出來的特殊感覺,讓生活在這片天地之下的人,動物,植物,都有所感,抬起頭想要看到什麽,閉上眼想要感受什麽,卻隻能任由這一份韻味流淌在心中,然後...緩緩度散離開。

心頭一抹悵然,眼中,卻是一抹了然。

太陽之光,立於天地之間,但就在這個時候,一抹黑影突兀出現,逐漸將太陽的光芒掩蓋住,那不是別的,正是日食。

對於古人而言,一場日食無疑是巨大的恐慌,甚至因此而引發的問題數不勝數。借由此逼迫一位王下台也未嚐不可。

卻見這個時候,天空逐漸黑暗了下來,日食之下,太陽整體都是一抹黑色,但那外圍的透亮光彩,證明了太陽的霞光猶在的事實。

雲海波動,天地莫名的韻味席卷而至,風吹樹林,吹動草地,卷起灰葉於天空,一點星光突兀的出現在天空上,在雲海之上,更是,顯露在天下所有人的麵前。

七國之人,百家學說,乃至於草原民族,全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現在這個時辰,應該是白天。

但眼前黑天現世,星辰與星子懸掛在天空上,白天逆轉成為黑夜,太陽被吞噬,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天地大變的證明。

“日月同在,黑白同在,看來他與三書已經見麵了,非但如此...”站在懸崖之上,並不在鹹陽陰陽家之內,東皇感受著天地之間的莫名韻味,感慨的說道:“天人二分...看來以後,要出現第三種天人了,而且第三種天人,竟是如此的恐怖。”

是的,對於古代人而言,日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但是若用後代人來解釋的話,其實就是月球擋住了太陽投射在地球上的光芒罷了,而所謂的日食之後黑夜降世,也是因為陽光被遮蔽從而導致光明不在,顯露出本就是黑暗的天空而已。

天空本來就是黑暗的,星辰也從來都是高懸在天上的,隻不過區別在於。

白天,太陽光彩大盛,照耀萬千,所以在那等光輝之下,形同白天,是看不到那些星辰的,當太陽落下,在地球的另一邊升起之後,光輝不在,所以才會顯露出宇宙裏黑暗的真實,那就是黑夜。

但這,其實可以用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如同東皇太一所說的這樣,月球遮蔽住了太陽的光芒,但陽光其實還在,隻不過顯露的不多,所以這其實是另類的日月同在。

而現在是白天,卻因為日月同在導致陽光被遮蔽黯淡,黑夜顯露,也可以說是白天與黑夜同在。

三書之力嗎?不,不可能,三書就算再有什麽神奇玄幻的地方,也不可能做到這種地步。日食本就是百年千年難得一遇的場景,不可能這麽巧合的出現在這個時候。

“自此以後,天人三分。”

天地莫名變動持續,黑夜照耀大地,日月同在,黑白同在,這是百千年亦也不會照見的一幕場景,這是,真正的變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