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漢字文化圈

兩漢時期對外關係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東亞文化圈基本上以漢字為代表,所以又叫漢字文化圈。

先說與朝鮮的關係。

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意即數十萬中國人遷入朝鮮半島躲避戰亂。朝鮮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是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商紂王有三個有名的叔叔,比幹因為勸諫被挖掉七竅玲瓏心,後來成了文財神;微子投降了周朝,成為宋國的開國國君;箕子帶領族人出奔朝鮮,想保存殷商一脈。箕子朝鮮被周朝封為侯爵,成了朝鮮曆史上最早的國家,長達一千多年,傳了二十多代王。朝鮮民族至今還有箕子的遺風,商人尚白,今天朝鮮半島傳統的衣服還是白色的。商朝國王穿白,夏朝是紅,周人尚黑,秦漢也穿黑,皇帝穿黃是從唐朝開始的,此前都是黑紅兩色,比較酷。

戰國末期,燕國人衛滿領著族人到了朝鮮,幹掉箕子朝鮮的末代王,建立了朝鮮曆史上第二個王朝,衛氏朝鮮,存在了近百年,又被漢武帝消滅。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之後,在朝鮮北部設立了四個郡,其中有一個郡的治所叫平壤,沿用至今。漢城改名為首爾了,就是為了找點心理平衡,但是平壤沒有改,用的還是中國名。

北部朝鮮本都是中國人,後來興起了高句麗人,也是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高句麗立國700年,前400年都城在吉林,後300年遷到了平壤。韓國現在整天跟我們爭高句麗,說是他們的民族,中國把高句麗在吉林省集安的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把韓國氣得夠嗆,說咱是文化帝國主義。可這東西都在咱們中國境內,就是我們的地方政權。今天的韓國人就是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北邊中國的後代不斷混血才形成了韓國民族。

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其中辰韓衣冠文物有類中華,因此被稱為秦韓。韓本身是大的意思,大族大部落,三韓就是三個大部落,每個大部落裏麵也分N多個小部落。他們沒有文字,用中文來表音就挑中了“韓”字,戰國七雄的韓國跟它沒有關係。2006年夏天在北京工會大樓,我參加首屆中日韓和平教材交流會,一到韓國代表發言,我就把同聲傳譯摘下來,聽韓語,後來我發現了,韓語凡是高雅的詞,比如說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談判,全是漢語的發音;廁所、豬、狗是自己的語言。所以韓國在1970年廢除了漢字,現在要恢複,最起碼它的路牌上都是英、韓、漢三種文字了。要不恢複漢字的話,不說別的,韓國人同名同姓的就多了去,姓金的就占了一半。如果用漢字不會重,用漢語搞成拚音就不行了,我從小到大認識八個叫張穎的,但那個字可能有的不一樣,比如影或瑩,可拚音念起來全一樣。韓語是拚音文字,勢必要恢複使用漢字。在古代朝鮮不懂漢字就隻能種地,沒法做官。

再說與越南的關係,越南當時也是中國的領土。

東漢初年,越南的一對姐妹征側、征貳起兵叛亂,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擒殺二人,後來越南獨立之後,就把二征視為民族英雄,給她們建廟。越南人說曆史上我們侵略過他們,這其實就沒有曆史常識了,獨立是後來的事兒,當時越南是中國的一部分,屬於中國領土,那會兒不叫侵略,叫平叛。

接著說與日本的關係。

這個國家按它自己的皇國史觀有2600多年的曆史了,它的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陽女神的孫子,太陽女神派自己的孫子統治神國日本,也不知道她孫子犯了什麽錯給扔這兒了,多火山、多地震。孫子繼位於公元前660年,大概與齊桓公同時,公元前七世紀。可據考古發現,公元前三世紀,日本還處在石器時代。從神武天皇開始算,傳到今天平成天皇是第125代,這個明顯有點扯。而且算出來日本前多少代天皇,都是活150歲在位100多年,成仙了,這個太搞笑,見過造假的,沒見過這麽造假的,別人編都不敢編。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相當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過渡到了鐵器時代。中國的過渡用了上千年,世界主要民族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都是成千上萬年,日本不到100年就過渡完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學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在日本九州島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福岡縣境內有兩個小國,一個叫倭奴國,一個叫狗奴國,這兩國打仗。其中倭奴國王(其實那也不叫國王)遣使朝賀,這是東漢光武帝時。光武帝一高興,賞他一顆金印,印文:漢委奴國王。今天到福岡滿大街都賣金印複製品。真品是日本一號國寶,江戶幕府的時候挖掘出土的,刨出金印的農民得20兩銀子的賞金,古代日本20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好幾億日元。

這個蛇鈕金印是賜封諸侯王的,對這麽一個小部落,給他一個印玩兒去吧,說明你是我的臣子。漢朝也不會去那麽老遠,他們過來也不容易。他們給皇上進貢了十根竹棍子,十卷麻袋片,十名生口,光武帝龍心大悅,居然有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成年男子,好玩兒。

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時,日本沒有玉璽。天皇的國璽是明治維新以後才有的,天皇就憑三件神器即位:一把劍,一麵鏡子,一塊勾玉,可能也是複製品。草薙劍(供奉在熱田神宮),八尺瓊曲玉和八咫鏡。他為什麽把劍、鏡、玉作為天皇的象征,可見這些東西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非常珍貴。現在每個新天皇即位還要接受傳國神器三件,實際上據說已經不全了,早在宋朝時候他們打仗就丟了一個。有良心的日本人,都說中國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親。

最後說一下絲綢之路。

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玉門關、陽關、敦煌,往南可以到達身毒、大秦;最北的那條路線可以到達裏海,即今天俄羅斯、伊朗和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地方。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鐵器絲綢、養蠶繅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條漢武帝時開辟了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然後向西,經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達孟加拉灣沿岸,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

第6節秦漢時的文化人

個個有前途

秦漢時期的文化第一個特點,是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秦朝建立統一國家,漢朝獨尊儒術建立統一思想文化,同時秦漢又是多民族國家,所以統一與多樣化相結合。

第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第三,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屬於第一世界的發達國家。

第四,氣勢恢弘。中國文明,博大精深,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令人可喜的,特別是氣勢。你看韓國、英國和德國也有長城,但是他們的長城叫做LongDistWall(很長的牆),隻有中國的長城才能叫作TheGreatWall。英國的長城叫哈德良長牆,哈德良皇帝防止北方蠻族修的,德國是羅馬人防日耳曼人,韓國是防契丹人修的長城,那才幾百公裏,上千公裏了不起了,中國的萬裏長城,氣勢恢弘,鬧著玩呢!韓國人說韓國文化不追求宏大,追求的是精巧,你倒想追求宏大,別說你橫著修,豎著修也修不來啊,朝鮮號稱三千裏江山是豎著量的,隻能修十分之三,要不然就往海裏修。

秦漢時期雖然沒有什麽哈勃望遠鏡,但科學技術也很發達了。

首先是天文,漢武帝時頒布太初曆,正月為歲首。從前夏朝以正月為歲首,每年1月1日過新年,到了商朝改到了12月1日,周朝改成11月1日,秦朝改為10月1日。所以秦朝9月末是除夕,春節是10月1日,應該過國慶,它過元旦。陳勝吳廣起義9月爆發,來年的11月失敗,其實就倆月!因為9月是最後一個月,11月是來年的第二個月。要不懂秦朝的曆法,會說農民叔叔陳勝吳廣真了不起,堅持了十好幾個月,扯,那會兒農民起義哪有那麽長時間?兩個月就完蛋了。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又改回去了,還是以正月1日為歲首,一元複始,大家比較習慣。以後朝代不管怎麽更迭,這個1月1日過新年,沒人再琢磨去改它了,再說改它也不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