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在農奴製改革之後,俄國的政治變革也在緩慢進行,內容主要是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在地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自治機構由選舉產生,但有嚴格的財產限製,工商業資產階級得以進入自治機構。自治機構在衛生、教育以及經濟領域發揮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裏。

在司法改革方麵,規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進行審判,還建立了陪審和律師製度,實行公開審判。但是在廣大農村,仍按舊製度審理案件,農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也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的傳播。但改革以後,俄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製殘餘,廣大農民遭受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一批平民知識分子反對農奴製度。但改革沒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專製統治,革命在所難免。

叮裏哐啷走向統一

德意誌的統一也屬於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完成了改革。德意誌統一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法發展;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在國際市場上跟外國競爭,也爭不過人家。這兩個因素,使得德意誌必須要完成統一。

完成德意誌統一的核心邦國是普魯士王國。當時在德意誌邦聯境內,能有資格完成統一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但普魯士更具優勢,首先是經濟發達,英國人後來說,與其說德意誌的統一是建立在鐵和血中,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鋼上。再有,全民族尚武,軍國主義色彩強烈,統治階級野心勃勃。普魯士人最早就是日耳曼蠻族,當年靠武力消滅了羅馬帝國。很多在萊茵河畔居住的軍事貴族們,到東部波蘭、立陶宛建立自己的領地,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跟東部民族打仗,包括跟西征的蒙古人打仗,使得他們的軍事素質十分過硬。德國的貴族,姓名裏麵都有VON三個字母,翻譯成“馮”,奧地利人也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些將軍元帥,沒一個不VON的。VON相當於英語當中的FROM,德國貴族的姓名一般就是我從哪個地方來到東部的,表示不忘世居。奧托?馮?俾斯麥,奧托從俾斯麥那個地方來到東普魯士。這些貴族被稱為容克,他們在常年的征戰過程中,建立起了普魯士王國。有人這麽形容,別的國家是擁有軍隊的國家,而普魯士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整個普魯士就是一個大兵營,平均28個成年男女裏麵,就有一名士兵,這個比例在歐洲國家中是最高的。法國是70多人裏有一個兵,英國是80多個,俄羅斯是130人裏有一個士兵。

普魯士的國王弗裏德裏希大帝,就是希特勒最崇拜的腓特烈一世,一年四季隻穿軍裝,從來沒見過他穿便裝;除非有國賓,他都睡在波茨坦王宮草坪上的帳篷裏麵,一年四季一條薄薄的軍毯,甭管是大雪紛飛,還是驕陽似火;晚上睡覺的時候枕著一根木頭,拔軍姿,睡覺姿勢一不正確,木頭就滾了,國王就醒了,把自己按照儀仗隊隊長的標準去練。整個普魯士全民尚武,跟中國的文弱之風大不相同!今天男士的製服,袖子邊有一排扣子,這排扣子什麽用也沒有,就起裝飾作用。而這排扣子原本是在袖子上麵的,腓特烈大帝閱兵,發現士兵的袖口很髒,他一琢磨,士兵肯定拿袖子擦汗,所以安上一排鋥亮的銅扣,你隻要再擦,鼻子下去一半。後來因為這排扣子影響摘槍,就挪到袖子底下了。但是今天所有歐洲國家軍隊的禮服,扣子仍然在袖子上麵,銅扣鋥亮,能照見人影,皮鞋也能照見人影,槍上的所有金屬件都擦得能照見人影。軍人必須要整潔,不能跟老百姓一樣自由散漫,褲腿肥得能擱一百斤米。一個國王細心到注意士兵的袖口,看來,除了軍隊,確實沒有什麽更能引起他的興趣了。

德意誌統一的核心人物是當時的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他執行鐵血政策,鐵和血意味著戰爭。二戰時在東線上殺死1個德國兵,要死10個蘇聯兵;在西線上,殺死1個德國兵,要死3個盟軍士兵。當時的英國記者問蒙哥馬利元帥,我們擁有這麽強大的物質力量,為什麽打德國這麽費勁呢?蒙哥馬利說,沒有辦法,我們打仗是國家讓我們打仗,他們打仗是他們天生愛打仗,他們就會幹這個。咱們中國人一般三代從軍就覺得了不起了,你問德國人,你們家多少代從軍?25代!從宋朝就開始當兵,850年的從軍史,很多德國軍官號稱含著寶劍出生,他們身體裏的每個細胞都為戰鬥而生。你跟這號人打仗你不找死嗎?所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挑起的。民族好戰,你沒有辦法,他能打,也會打,不像日本,老剖自個兒的肚子,那沒勁兒啊,你嚇唬誰呀?你問一個美國軍官,入伍之前幹嗎?郵差。對德國人就不能這麽問,全是職業軍官,所以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不行就打。

三次王朝戰爭,第一次是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打丹麥,占領了丹麥南部的兩個德意誌小邦,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普魯士跟奧地利說,咱哥倆一人一個,奧地利傻乎乎地去了。你也不想中間隔著普魯士,怎麽一人一個?普丹戰爭一結束,普魯士馬上就對奧地利動手了。普魯士在戰爭當中,能夠取得這麽大的勝利,有三大發明:鐵道、總參謀部和後膛槍。鐵路可以使它的軍隊在國土上東西南北迅速調動;普魯士軍隊在世界上最早建立總參謀部,所以作戰計劃非常周密;當時別國的軍隊用的都是前膛槍,子彈要從槍口裏裝,前膛槍沒法臥姿射擊,而普魯士軍隊采用了後膛槍,跟奧地利打仗,一個上午奧地利就陣亡了4600多人,奧地利軍隊沒法隱蔽,要裝子彈就要站起來,一站起來,普魯士人就來一槍。我們看拿破侖戰爭,打多長時間能死那麽多人啊?工業化戰爭的殘酷性,就看得非常明顯。最後一次是普法戰爭。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1871年初,德意誌帝國建立。不久,德意誌帝國憲法頒布,確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皇帝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以及決定對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內閣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由皇帝決定,隻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由各邦的代表組成。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選舉產生,作用很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

憲法還規定德意誌帝國是一個聯邦製國家,帝國政府掌握了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了一些自治權。普魯士在帝國中占有統治地位,它的國王和宰相,同時又是帝國的皇帝和宰相。

普魯士完成了德意誌統一,也把普魯士的專製傳統帶到了統一後的德意誌,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但是,國家統一和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推動德國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時期。此後,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很快躋身於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德意誌的統一,改變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原來一說歐洲的強國、大國,就是英法俄奧,現在誰也不能回避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它挑起的,所以它改變了歐洲的國家關係格局。另外像德國這樣的國家,作為一個後起之秀,更需要海外殖民地,而殖民地大多已經被歐洲老牌國家瓜分,所以德國被歐洲稱為問題兒童,經常砸人家玻璃,踹人家門,挑釁。另外,它有軍國主義傳統,驍勇善戰,會打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60多年過去了,德國的《和平憲法》頒布也那麽多年了,聯邦國防軍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德意誌這個民族挑起一戰,被打成那樣;20年後,挑起二戰,更慘,被劈成兩半了;現在又是歐洲第一。從軍事力量講,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跟英法相比,除了沒有核武器,坦克、飛機、軍艦銷往世界各國。

天皇很鬱悶

資本主義六強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明治維新為什麽能夠成功?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政治製度的確立,離不開它的曆史傳統。日本國646年大化改新之後,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的政權由蘇我氏和物部氏兩個大貴族家庭輪流執掌,後來蘇我氏幹掉了物部氏。大化改新時,天皇把蘇我氏幹掉,開始親自掌權。天皇掌權不到200年,政權就落到外戚藤原氏手中。藤原氏世世代代出任日本的攝政和關白,攝政是在天皇年幼時替天皇執政,跟多爾袞似的;關白就是天皇長大之後,由藤原氏擔任輔政大臣,還是替天皇處理朝政。所以這二三百年,在日本曆史上被稱為攝關政治。天皇大權旁落,完全由藤原氏說了算,藤原氏就是天皇的姥爺兼舅舅兼嶽父。200年當中的曆代天皇,都是藤原家的女孩生出來的。

所以那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姐姐嫁給了爹,妹妹嫁給了兒子,皇後跟太後原來是親姐倆,有的天皇娶藤原家女孩,能娶祖孫三代,從奶奶一直娶到孫女。整個二三百年,都由藤原氏執政,天皇大權旁落。

12世紀,日本的武士階層崛起。原來武士就是給莊園護院的一幫狗腿子,後來逐漸地發展起來。平氏和源氏兩大武士集團在日本國內展開激烈的混戰。平氏和源氏都是日本天皇的後代,天皇的孩子太多,養不起了,降為臣籍,賜給姓氏,就是源氏和平氏。混戰進行了30年,最後源氏的首領源賴朝得勝,建立了日本曆史上第一個幕府,這個幕府被稱為鐮倉幕府,因為設在今天東京不遠處的鐮倉而得名。日本開始了幕府統治時期,長達600多年。

鐮倉幕府的第一代將軍源賴朝,從天皇手中得到了征夷大將軍的封號。從這個時代開始,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變成了幕府將軍,鐮倉幕府統治的時間是從1192年到1333年,就是我國南宋到元朝的時候。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就是鐮倉幕府統治時期。鐮倉末年,幕府衰微,日本天皇想重新奪回政權,結果被室町幕府打敗,天皇出走吉野,日本分裂,進入南北朝時代。

我小時候流行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其主人公一休就是南朝後小鬆天皇的子嗣,一休的母親得寵後遭陷被趕出宮,一休無奈被迫出家,成為日本的一代高僧。在日本國誰都知道他,娶媳婦、納妾、喝酒、吃肉什麽都幹,也不知道他怎麽能成為高僧?可能日本高僧的標準跟中國不一樣。

日本南北朝的動亂持續了60多年,明初的倭亂就是戰亂中失意的武士勾結海盜幹的。60多年後,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統一了日本。

室町幕府統一日本之後150年,日本又亂了,本來就是彈丸小國,分成幾十個小彈丸。日本曆史進入到戰國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中後期,也是倭寇最猖獗那陣子。最後,德川家康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建立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從1192年到1868年這600多年間,天皇沒有任何權力。

大化改新之前,蘇我氏、物部氏執政,天皇沒權。改新之後,天皇有了200年的權力,然後開始了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外戚靠邊站之後,就進入到幕府時期,也就是說日本有虛君的傳統。為什麽它能夠搞君主立憲,因為天皇習慣了沒權力,有權他不適應了。小日本跟中國較勁的時候,老說我們大日本天皇萬世一係,從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平成天皇,125代,皇統沒有斷絕。你們中國皇上談不上神聖,你們的皇上老換,一會兒李唐,一會兒趙宋,一會兒朱明,所以你們不是奉天承運,我們天皇才奉天承運。

問題是,你換天皇幹嗎?外麵下大雨,天皇宮裏下小雨,睡一宿覺,挪幾個地方,拿盆接著雨,這就是天皇的皇宮。天皇賣字,宮女賣身,隻能這麽活了。外地諸侯來朝見天皇,天皇第一件事,是去當鋪把朝服贖出來。大臣一來,天皇就哭窮,沒錢啊,借我點錢吧。大臣一給錢,天皇特高興,你說你要幾品官,別不好意思,我給你升。有的天皇即位20年才有錢舉行登基大典,死後20年才能入土為安。這種日子誰要過?所以沒人想替代他,他就萬世一係了,一幫倒黴催的。而日本真正掌權的人換得很勤,100多年一換,這是日本曆史上的改朝換代。天皇相當於中國的孔子,哪朝哪代,不管王朝怎麽更替,孔子的後代都是衍聖公,到了中華民國,他還是衍聖公,一個道理。日本的天皇不掌權,有虛君的傳統,明治維新後就能夠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等級森嚴不自由

說到明治維新的背景,首先就是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這裏麵又涉及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的社會結構不同於中國,卻同於西方,表麵上看,日本跟中國一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但是跟中國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四民的身份不能轉化,中國農工商能成為士,相互可以轉化,通過科舉就能實現。

我們看山西的晉商,開藥鋪的,弄個四品道台,逢年過節,坐著大轎,出去顯擺,沒問題,直接捐個官就行,所以中國的統治階級基礎牢固。科舉製度一搞,把任何對統治階級不滿的力量都轉化成了擁護的力量。洪秀全要是能考上,他至於造反嗎?清朝可能會多了一個和珅第二,或者直接蓋過和珅了。在中國古代,搞革命推翻統治不容易,因為統治階級的基礎太牢固了。想成功,有捷徑,不用造反,讀書就行,再苦也比掉腦袋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