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相當多的是德國人,愛因斯坦也是德國人,希特勒不把他轟走,德國人就造出原子彈了。你可以把它的火車頭拿走,你可以把它工廠裏的機器拿走,但人大腦中的智慧,你是拿不走的。你不讓德國擁有空軍,德國國內遍地都是航空俱樂部,用輕型飛機培養飛行員,然後送到蘇聯去集訓,它的空軍都在那兒呢。蘇聯和德國是兩個國際棄兒,所以很快就聯合起來了。你不讓德國擁有潛艇,德國工程師到了西班牙,幫助造潛艇,造完之後,圖紙我留著,回到德國我也能造。所以,當希特勒下令重建空軍的時候,所有航空俱樂部的成員,把製服上的徽標一摘,貼上空軍的鷹徽,就是空軍的士兵了,連軍裝都不用換,航空俱樂部的衣服就是空軍軍裝,換上徽章就完了,×××市航空俱樂部,改成空軍第×軍司令部,一夜之間,擁有了一支裝備3000多架戰機的歐洲最強大的空軍。你讓德國陸軍隻能保留10萬人,可以,這10萬人全是士官,全是班長,沒有兵,隻要一打仗,每個人至少能指揮十二三個人。那麽這10萬人很快就擴充到了100多萬,然後老兵升排長、升連長了,新兵過去又是班長,部隊就滾雪球似的擴大。你看今天的日本,三軍自衛隊的隊員叫自衛官,日本三軍自衛隊25萬人,90%是軍官和士官,沒有兵。也就是說一打起仗來,馬上就可以擴軍,據說日本在100多個小時之內,部隊就可以擴充到600萬。所以國家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道理就在這兒,培養點骨幹就夠了。

德國的力量很強,你招了這樣的國家,下場會很慘的,更關鍵的是,戰勝國之間的意見還不統一。我們講,你要處置德國不是不可以,你就按照法國的招,徹底肢解,讓它回到統一前的狀態,回到普法戰爭前的狀態也行。但是英國不幹,英國不願意法國獨大,要維持大陸均勢,戰勝國之間的意見又不統一,對德國的限製能力就進一步削弱。二戰後,盟國吸取一戰的教訓,就把德國瓜分了,直到1990年才又重新統一。

今天統一後的德國,隻有35萬平方公裏,希特勒上台前還58萬呢,今天的德國比當年的德國小多了,相當一部分領土已經並入了波蘭和俄羅斯。今天的德國,就很善良了,當然它仍然是歐洲第一強國。

凡爾賽體係也沒能緩和帝國主義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比如我們中國,也是一戰的戰勝國,我們去了15萬勞工到歐洲,結果打完仗,我們作為戰勝國的權利被瓜分,你太拿我們不當人了。再有一個就是兩種社會製度之間的矛盾。在凡爾賽體係下隱含著這麽多的矛盾,這個體係注定不能長久。

在巴黎和會上,還建立了國際聯盟,是美國倡議的,實際上被英法控製了。這說明世界的政治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中心地位雖然動搖了,但沒有被打破。美國的實力上來了,尤其是經濟實力,但軍事和政治影響力還不行。實際上當時的美國有點像今天的歐盟和日本,而當時的歐洲就像今天的美國,風水輪流轉,轉回來了。國際聯盟確實沒有起到維護和平製裁侵略的作用,但是,像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扶貧之類的,還是起了作用的。你說今天聯合國能維護和平、製裁侵略嗎?恐怕也做不到,看製裁誰侵略了?製裁薩達姆可以,美國要打誰,聯合國管得了嗎?但是,今天聯合國對於救災、人類遺產保護、教育等方麵不是做得挺好的嗎?當年國聯其實也是起到這個作用。國聯為什麽沒法維護和平?最搞笑的一點在於,國聯的章程規定如果一個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要對這個國家進行製裁的話,必須國聯全體成員國一致通過。誰在國際上沒幾個朋友啊?製裁侵略,要各國一致通過,根本就是一句扯淡的話,所以沒有可操作性。

小兩口變成了小四口

凡爾賽體係調整的是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遠東太平洋地區的調整是靠召開華盛頓會議而形成的華盛頓體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大打出手,無暇東顧,放鬆了對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對中國的爭奪。而美國和日本因為不是一戰的主要參戰國,所以兩國在太平洋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特別是爭奪中國。當時日本占了上風,美日矛盾逐漸激化。

爭霸遠東太平洋就要依靠海軍,所以列強展開造艦競賽。海軍在三軍當中是最費錢的,坦克就幾百萬美元一輛,中國的坦克可能幾百萬人民幣,因為我們勞動力便宜。飛機幾千萬一架,軍艦怎麽著也得幾個億,一艘航母,四五十億美元吧,上邊的飛機差不多也四五十億美元,把護航艦艇配齊了,又得四五十億美元。美國航空母艦的飛機起飛一次,用彈射器彈一下就4000塊,航母一年在港裏待著什麽都不幹,也要8000萬美金,那就是一個吞金獸。一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元氣大傷,無力參與軍備競賽,所以1922年,美國召集英、法、意、比、荷、葡、中、日一共九國,在華盛頓開會。

在華盛頓會議上,英法美日簽訂了四國條約。1902年形成的英日同盟就被拆散了。當年英國跟日本結盟,是為了在遠東對付俄國。甲午戰爭以前,遠東老大是大清帝國。1900年,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上占百分之七點幾,日本才占百分之三點幾,中國是它的一倍,咱大清是遠東的老大。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是三十多年的蜜月期,後來被日本給強行拆了,英國移情別戀,跟日本訂立同盟,對付俄國。日本高興啊,我們跟英國結盟了,佃農的兒子過繼給財主這種感覺。同盟有效期是20年,到1922年失效。英國跟日本結盟之後5年,英俄就協約了,沒有必要對付俄國了,但是還可以對付德國。1914年,日本借口履行英日同盟義務,占領了山東的青島等地。“一戰”後德國被打敗,英日同盟對於英國來講,就真的一點必要都沒有了。美國更不樂意英日同盟。怎麽拆散人家呢?美國人說,咱們四國同盟吧,小兩口變成小四口了,這日子怎麽過?所以英日同盟實際上就被拆散了。當時日本外相有田跟英國外長克萊齊酸溜溜地講,謝謝你們為英日同盟,安排了一場體麵盛大的葬禮。這四國不可能真的同盟,日本處心積慮想跟英國同盟,但被拆散了。

老二特不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的那幫缺心眼海軍艦長,軍艦一沉,就把自個兒綁在駕駛台上,跟軍艦一塊兒沉。這還真不是武士道精神,這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後來英國明白過來了,我造一艘軍艦1年,培養一個上校艦長20年,不許跟軍艦一起沉。西方國家在軍艦沉沒的時候,艦長必須最後一個離艦,但是如果有逃生的機會而不逃生,不能算烈士,隻能算因公殉職,不能授勳。日本還是艦長跟軍艦一塊兒完蛋。新司機開車上馬路,可以貼個“新手上路,請多關照”,開軍艦能貼這個嗎?開飛機行嗎?人家打的就是你個新手。武器不值錢,人才最重要。

關於海軍軍備問題,英、美、日、意、法五國簽訂了海軍協定。五國海軍協定規定英、美、日、意、法五國航母和主力艦的比例是5:5:3:1.75:1.75,英美並駕齊驅,日本屈居第二。給意大利和法國1.75這個比例,意大利跟法國很高興,因為他們還沒達到呢。意大利和法國不但不用裁軍,還可以擴軍,可能現在才相當於1.42,我能到1.75,我可以接著造。而日本超標了,日本海軍總噸位幾乎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0%,現在你要讓它壓縮到60%,它的軍艦就得拆毀。兩艘戰列艦都在船塢裏,行將完工,但得拆毀。美國跟英國並駕齊驅了。原來英國海軍一直維持雙強標準,英國海軍世界第一,它的總噸位要達到第二、第三之和,這樣保障老二、老三聯合起來打不過它。現在大英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工業實力不行,一戰又使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六十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沒辦法,隻好承認美國跟它平等。今天美國海軍,在世界上是多少強標準,都沒法算了。軍艦的總噸位是330萬噸,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達到這個數字。光航母就11艘,一艘10萬噸,就是11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美國海軍往下排第二位的是中國海軍,80萬噸,然後俄羅斯海軍70萬噸,日本海軍大概也是六七十萬噸,像這加起來才相當於美國的多少?中國海軍軍艦數量比較多,但是噸位都比較小,一般是艇居多。

在華盛頓會議上,與會九國簽訂了《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使中國由原來的日本獨霸,恢複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狀態。

華盛頓會議,美國收獲了巨大的成功,日本遭到了巨大的失敗。小日本好不容易傍了個大款,英日同盟讓美國給拆散了;海軍爭了半天,還是個第二,美國跟英國並駕齊驅了;原本獨霸中國,讓美國給攪黃了。所以,為什麽是德國跟日本挑起“二戰”?德國咱們前麵講了,不是休戰,是停戰20年;日本也一樣。1922年華盛頓會議簽字,近20年後,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德日兩國在“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下,受到遏製,就要起來挑戰、衝破。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甭管有這樣還是那樣的問題,畢竟在戰後十年維持了世界的穩定。一戰後的十年,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特別是美國。美國當時在位的總統是柯立芝,史稱“柯立芝繁榮”。收音機、冰箱、洗衣機和轎車,開始走進普通美國人家庭,電視那會兒還沒發明。冰箱、洗衣機進入中國家庭,應該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兒,汽車進入中國家庭是本世紀的事兒,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水平,跟人家差了60~80年。當時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快,而且美國人認為這種繁榮將持續下去,但他們沒有看到其中隱含著的深刻危機。

第3節各自出招化危機

沒能吃上雞

經濟發展中產生的最大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加大,大多數人沒有從經濟發展中得到好處。有個最典型的例子,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被稱為“金磚四國”,這四國最被世界看好,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前幾年,印度經濟發展速度驚人,趕上中國的發展速度了,但選舉時,帶領印度獲得經濟奇跡的人民黨反而下台了,國大黨被選上來了。為什麽老百姓不投人民黨的票?因為他們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好處的是50萬IT精英,農村沒得到好處,所以我就用選票把你給拉下來。你就照顧富人,不管窮人的死活,所以貧富差距是一個國家最嚴重的問題。健康的社會結構應該是棗核型或者橄欖型,不健康的社會結構是金字塔型,越往下人越多。今天的歐美國家,為什麽社會結構穩定?因為都是棗核形的,有一個龐大穩定的中產階級隊伍,尤其在西歐、北歐,那些全民福利的國家。瑞典最窮的人,跟最富的人收入差距隻有6倍,富人以奉獻為樂,掙100萬交87萬稅,交得越多越光榮。當時的美國,就是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全國最富的1%的人,占了國民財富的20%;最窮的20%,隻擁有國民財富的2.5%。

貧富懸殊,窮人太多,買不起東西,就沒有購買力。沒有購買力不要緊,可以分期付款,跟現在一樣,賒銷。現在在中國年輕人當中,分期付款是非常流行的,出現了很多的“負翁”。分期付款是國家現在提倡的理念,房子可以分期付,車可以分期付,手表、鋼琴,什麽都可以分期付。分期付款的問題在於把未來的市場提前給占領了。

過去我在中學教書的時候,比我年輕的老師,都買了房,開著好車。但學校說咱們現在去歐洲考察,個人掏4000元,沒一個敢去的。我說這1.6萬我都拿得起,他們沒一個敢去的,為什麽?他一想房子、車加起來,一月得還6000元,4000元是一年的油錢,歐洲不能去。你說你這輩子活得冤不冤?不如騎自行車呢,環保還鍛煉身體。我就這麽多錢,如果以後要還那麽多債,別的地方我就消費不起。所以,賒銷就是把未來的市場給提前占領了。萬一還不起了怎麽辦?當時沒人考慮這個。

你想分期付款,一輛車1萬美元,你付了500美元就開回家去了,那9500美元是銀行給你墊的,銀行憑什麽給墊?你得有東西做抵押——固定資產,有價證券,黃金珠寶。你肯定沒房,有房子還至於貸款買房?你要有黃金珠寶賣了不就完了嘛,也不用貸款啊。有什麽呢?有價證券。什麽東西?股票。可以拿這個來做抵押。美國當時全民炒股,把美國股市上的股票都賣了的話,它的價值相當於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4倍。所以,大家就能明白它的危險性了。炒股沒有說小老百姓能發財的。

人人炒股出現的結果是,股市一崩,所有的玩意兒都完蛋,1929年10月24日,一個“黑色星期四”,紐約華爾街的股市崩盤了,引發了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也就是大蕭條。

這次經濟危機從美國影響到整個世界,時間特別長,範圍特別廣,破壞性特別大。美國的經濟倒退了20年,1933年相當於1913年。德國更慘,1933年相當於1896年,退回到威廉二世時代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生產,完全停止了。

從1919年到1939年這20年,對於資本主義製度最大的衝擊有兩個方麵,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經濟危機一爆發,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社會主義運動和法西斯主義發展起來,嚴重衝擊了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1929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共和黨人胡佛高票當選美國總統,因為他當時向老百姓許諾,你們投我的票,人人家裏有一輛汽車,勞累一天的人們回到家中掀開鍋蓋,裏麵就是一隻蒸熟的雞,老百姓一看能開車能吃雞,都投他的票了。沒想到,吃不上肯德基吃上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一爆發,胡佛總統頑固地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對危機置之不理,任由市場去調節。還拒絕進行救濟,美利堅合眾國不養懶漢,你窮是因為你懶,我怎麽沒失業?我的總統怎麽還幹著呢?很多原來的白領,這時候被迫住在大電器的包裝盒裏,用油氈、破塑料布搭成的棚屋裏,老百姓管這叫“胡佛屋”;拎一個破塑料袋,滿街撿嚼剩的雞骨頭、土豆皮、爛水果,管那塑料袋叫“胡佛袋”;穿著報紙禦寒,當然他不是整身都是報紙,而是西裝裏麵塞上報紙,皮大衣給賣了,管那西裝叫“胡佛裝”。洋人是不攢錢的,每個人都有債務,所以老百姓的不滿達到了頂點,對民主政治是一個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