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袁天罡提起慧彥,夏鴻升就啞然失笑了。

於是做出了一個邀請的手勢來,對袁天罡說道:“此事另有隱情,還請道長移步書房,容在下再與道長細說。”

袁天罡不明所以,隨夏鴻升一同進去了書房。

關上門後,二人坐了下來,夏鴻升這才對袁天罡說道:“此事陛下本交代過不得為他人所知,不過在下覺得道長也不是外人,且此事究竟也將道門卷入其中,而道長如今可稱道門之首也不為過,故而今日且告知道長,還望道長能以大局為重,莫要外傳。”

聽見夏鴻升的這麽說,袁天罡吃了一驚,看看夏鴻升,說道:“聽夏侯的口氣,此事是還涉及其他的秘辛了?那卻是貧道多嘴,問了不該問的東西。”

“無妨,此事也本該是先與道長商量的。”夏鴻升擺了擺手,說道:“其實這世間本無慧彥此人,隻是在下為了號召天下之人同朝廷一心對付突厥,而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而已。隻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教天下人都學他那為國為民的氣概。卻是當不得道長的謝了。”

“原來如此!”袁天罡稍微一想,便明白了事情的緣由,搖頭苦笑了起來:“這……這事情真是……貧道還聽李道友說陛下感念還其為大唐百姓拳拳之心,故而追封其人。想著全賴夏侯,慧彥道友的作為才被世人所知,故而前來道謝,卻沒曾想到……”

夏鴻升點點頭:“教道長誤會了。”

袁天罡卻搖了搖頭,又道:“不過,還是得謝謝夏侯。其實也無關慧彥此人真假與否,貧道都要代道門謝謝夏侯啊!”

“哦?卻是為何?”夏鴻升有些不解,問道。

“夏侯還不知道,如今我道門可是有些不太好過了。那群和尚蠱惑人心,還有些個胡人的歪門邪道,都要跟我道門搶奪信徒。夏侯此舉。倒是又令我道門廣得美名,勝出了一籌。”袁天罡笑著對夏鴻升說道:“故而,還是要謝謝夏侯了。”

聽見袁天罡的話,夏鴻升心中忽而一動。想起來曆史上初唐時候是有過一次佛道之爭,且還演化的十分激烈,似乎都已經到了互相動手的地步了。

夏鴻升雖然不相信鬼神之說,不信宗教,但是對於道教的好感卻要多餘佛教。

佛教令人逆來順受。說的不好聽一些,就是不思進取,安於現狀,把此生的希望都化為虛無,交給一個飄渺無存的來生。

相比之下,道教雖然也脫離實際,但是卻好歹叫人爭取現世的存在。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複、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隻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回。那麽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

而道教卻不同,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麵的態度的。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

夏鴻升喜歡道教多餘佛教的最大的一點,就是道教不追求來世,道教追求現世成仙——神仙是這樣一種存在,他們具有超人的能力。具有無盡的壽命,能享受最好的供養,能解決任何問題。

最開始神仙就是在世間的——也就是說道教的追求是在世為神!在沒有後來融合佛教,而把那些神仙放到天上之前。道教的精神裏,追求的還是世俗享樂的最大化,解決世俗問題能力的最大化。

也就是說,道教沒覺得這個世界有什麽問題,相反道教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還有更多更美好的東西需要你進行修煉才能獲得。而且是長久的獲得。

雖然道教的修行過程中充滿了恬淡無為、清靜無欲這類的看起來很出世的要求,但其終極的目標其實就和世俗凡人沒什麽兩樣,是入世的。

而佛教不同,一開始就認為這個世界苦,告訴你不管你現在如何享受,都不會久遠,都會最終變苦,並且用輪回說來告訴信徒你的未來也會變苦——如果你不跳出輪回的話,最終什麽都是苦的,隻有徹底的寂滅以後剩下的才是無為法——即所謂涅槃。

所以,佛教消極,道教積極,佛教厭世,而道教入世。

因為道教追求長生,追求一種超人的能力,追求現世的超脫,所以會去研究現實的東西。道教為了練就仙丹,煉金術為了練就賢者之石,二者有所相似,都對長生和超自然的力量有所追求,並在這種追求中進行各種實驗,開辟了化學的最初,為化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佛教呢,除了讓人成為喪失了血性成為逆來順受的順民之外,對於社會的貢獻卻並不大。

而教人向善,向來不是佛教所獨有的。

所以從夏鴻升的目的上來說,他更加傾向於支持道教,然後改造道教,讓道教在追求超自然的力量的過程中去研究自然現象,去研究自然規律,去觸碰物理和化學的領域。

一念之間,夏鴻升心中就迅速閃過了無數念頭,片刻之後,盯著袁天罡的眼神之中,已經是目光灼灼。

扶持道教,改造道教,是夏鴻升早前就一直有的念頭,有意去同袁天罡、李淳風、孫思邈這些道教之中深負影響力的人,除了對於他們個人的人格魅力的認可之外,其中也有一部分這個原因在裏麵,不能否認。

而眼下,不就正是一個絕妙的好機會?

佛道之爭,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曆史上是李世民頒布了詔書,確定了道教的地位。但是在民間,對於現實就算是想要積極,卻也沒有條件和機會去積極的廣大貧苦百姓們,心灰意冷之下更容易認同佛教今生受苦,追求來世的觀念,因此佛教卻進一步壓榨道教的空間,實際上道教在後麵過的並不太好。

借著佛道之爭的機會,豈不是可以改造道教,讓道教更受人歡迎,更受帝王看重的同時,也讓道教去多多研究自然現象,探求自然規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