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李綱之時日無多,感人生之彈指一揮。夏鴻升更加感到了一種緊迫感。要在有生的時間之內,盡可能多的為大唐帶來改變。

這種緊迫感,促使夏鴻升在涇陽進行的一係列舉措,都更加緊鑼密鼓起來。

涇陽縣想要進行新商法和新稅製的試行,必須要有一定的商業經濟基礎。起碼也要商業活動繁榮一些。發展商業,要靠商人,但是商人逐利,若是直接讓他們納稅,直觀上來看,就是要了他們的錢財,損了他們的利益。再加上隻有涇陽試行此法,那麽為了避免損失這些利益,這些商人就會出走,就會離開涇陽。商人都走了,還改革個屁。

所以要試行新商法和新稅製,就要留住商人,讓他們甘願繳納稅款。

商人當然永遠不會心甘情願的繳納稅款,即便是後世裏,偷稅漏稅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通過會計做賬增加成本減少利潤而減少應該納稅的數目的,幾乎是全部商家所必做的事情。

所以夏鴻升需要有一個辦法,讓那些商人即便是不願納稅,即便是感到肉痛,權衡利弊之後也還是會選擇交了稅款,留在涇陽。

伴隨著新的商法和稅製而開放的種種商限,其實就已經足夠了。開放商限甚至能夠將其他地方的商人吸引過來。不說別的,就算是隻開放商人子弟可以參加科考可以入仕這一條,就足以吸引無數商人了。

隻是,夏鴻升要拿出成效,要拿出成績來,要拿出白紙黑字的數據給李世民看,要用這些數據是到朝堂上麵打臉。

所以夏鴻升不僅要讓那些商戶在試行新商法和新稅製之後留下來,還要讓他們留下來之後賺更多的錢財,才能夠交上來更多的稅。

當改革的紅利足夠巨大,改革就會成為社會集體的呐喊。

老實說,涇陽並沒有多少發展商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它將不是交通樞紐,不能貫穿南北東西,二來他不是人口匯集之地,沒有巨大的市場。而作為原材料輸出基地,它又並沒有什麽那得出手的原材料。

唯一豐富的礦藏,就是石灰石。

而現在石灰石的應用途徑卻並不多。

夏鴻升想得起來的,能夠在大唐派上的用途,就隻有三個。燒玻璃,製水泥,還有一個,就是可以利用熟石灰來想酸性土壤中施用,來中和土壤的酸性、改善土壤的結構、供給植物所需的鈣素。

隻要形勢好,開礦是最能來錢的行業之一。

所以可以讓涇陽多出來許多開采石灰石的商人來,而夏鴻升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創造出來一片好形勢。

玻璃燒製擴大規模,水泥生產擴大規模。隨著東南海商的發展,大唐物美價廉的玻璃製品遠銷海外,供不應求。物美是真美,價廉卻隻是相對於西方所產的玻璃製品而言的。在大唐來說,玻璃製品已經不算太貴。一般算不上貧苦的家中,都能有些個玻璃器皿的存在了。所以玻璃坊的玻璃製品,最大的盈利來源開始逐漸轉向海外。

玻璃製品遠銷海外,海外市場的擴大,這是一個大量需要石灰石的機會。

水泥,如今大唐凡是新修官道,已經全部開始修築成水泥道主要幹道甚至開始使用瀝青石子兒鋪路。汽油如今作為一種戰略武器而被儲備,生產汽油而蒸餾石油的副產物也隨之增多,瀝青就是其中之一而已水泥在大唐內部還有大量銷路。朝廷已經看到水泥路的好處,水泥路正在逐漸替代泥沙路,未來將成為主要的道路形式。而且,以水泥作為粘合物的磚石結構的建築也在興起,大量帶動了水泥的銷量。鋼筋混凝土尚為朝廷修築城牆之法,未曾公開,也未做民用。但是即便如此,朝廷諸部以此結構更新主要城邑的城牆之舉,也帶動了水泥的消耗。

水泥的生產麵臨大規模的擴大,這也是一個機會。

改良酸性土壤……

江南道和嶺南道為酸性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區。而這片地區恰恰擁有大量的未開發的土地。

若是朝廷可以大舉開發江南道和嶺南道,那麽這些酸性土壤所在的地方就會被開發出來。一旦開發出來,熟石灰就可以派上用場了。雖說改良酸性土壤需要的熟石灰不多,每畝每年也就需要十到四十公斤而已,可耐不住江南道和嶺南道酸性土壤的麵積大啊!

這些地方若是開發出來,改良土壤,種上占城稻。這麽大的麵積,就算是產量不高,加起來也抵得上一個林邑國了吧!

若是如此一來三管齊下,那麽涇陽縣的石灰石礦就有了市場,就有了銷路。而開采石灰石礦的人,也必將賺個盆滿缽滿了。

隻要賺的夠多,那麽即便需要繳納稅款,這些商人權衡之後,也隻能選擇留下來了。

玻璃坊擴大規模,水泥廠擴大規模,這兩件事情都好說。

一來,這本就是夏鴻升的產業,夏鴻升說得算。

二來,擴大生產規模也是眼下必要的事情,誰也不嫌錢多,擴大生產規模會可以帶來更多的利潤,時機也是成熟的,也不是沒有市場依據而盲目擴大的。現階段擴大生產規模,隻會帶來更多的利潤,並可以預見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麵,都會保持著市場。所以就算是不為了石灰石打開市場,玻璃坊和水泥廠的生產規模也是要擴大的。既然如此,還能夠順便給石灰石開拓出市場來,何樂而不為呢?

問題在於第三點。因為它需要政策的支持。

開發江南道和嶺南道,需要朝廷下達政策,頒布政令,施行舉措,甚至於遷民而去。這些是夏鴻升所做不到的。

雖然,之前占領倭國,置東瀛道之後,夏鴻升提出了置換之法,就是倭國的平民百姓若是願意到大唐定居,大唐就將他們給予數倍之地,安置在嶺南道、江南道。此舉可以打散倭人,輔之以大唐教化,不出多少年,世人便不知倭國,世間便不存倭人了。同時也可以開發江南道和嶺南道。

這個辦法雖然帶來了嶺南道和江南道的開發,但是所開發的規模卻是遠遠不夠的。

還是得讓李世民知道開發江南道和嶺南道的好處,還是得讓朝廷下令開發這兩個道才行。(未完待續。)--(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無廣告、無錯誤、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請關注微信公眾號xuanhuan11(按住三秒複製)安裝手機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