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三國,貴族政治浮出水麵

東漢末年,在各地豪強日益強大的情況下,中央政權非但不能抑製地方的離散趨向,反而在外戚、宦官和朝官的三角爭鬥中,迅速走向衰落。黃巾起義使得各地豪強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進一步壯大,而且突破了地域界線,形成了若幹跨州郡、以軍事麵貌為標誌的大豪強與門閥性的豪強。漢靈帝死後,在突發的外戚與宦官的大衝突中,兩者同歸於盡,政權落入了毫無經學背景,而且有些胡羌化的涼州豪強董卓手裏,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在董卓殘暴統治下,連兩京都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王朝政府賴以存在的物質基本消亡。隨著董卓集團的分裂和覆滅,曆史進入了軍閥割據、群雄並起的大混戰時期。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關鍵的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了曹操與袁紹兩大集團對峙的格局。最終曹操利用把持中央政府的有利政治形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滅袁紹,統一了中原。但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使得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受阻,從此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分天下的局麵。

在東漢年間,已經出現了某些世襲為官的家族,在地方上表現為長期把持某一郡的政務,家族勢力龐大,擁有大量的依附農民,被稱為豪強;在京師,則表現為子孫累代為公卿,呈現出某種貴族化的傾向,人稱“門閥”。門閥和豪強事實上的分野並不是那麽清晰,也存在著互換的可能,但一個統一的特性就是權力地位的世襲性和家族勢力集團化。

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整個三國時期,是貴族與豪強政治的充分發育階段。

一、作為傳統意識形態的經學的衰落

以軍閥混戰為契機,作為維係君臣關係特別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經學開始式微,而那些練兵、打仗、籌糧等實用的學問變得吃香。漢靈帝時的鴻都門學,到了曹操手裏被繼續發揚光大,詩歌詞賦之學不再被人看不起,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親自操練文學,蔚為風氣。同時,東漢以來士大夫狂熱追求孝道的風氣稍殺,曹操甚至公開強調不忠不孝而有治國之術的人,他也可以起用。在這種傳統意識形態衰落的情況下,士人對皇權的效忠已經被極大地削弱,每個人的主公隻能是起用他的豪強性的官僚,其效忠基本上指向這些有力者。

二、地方豪強與官僚的高度結合

出於割據一方的需要,地方豪強與地方官僚進一步結合。地方官如果不是豪強,也必須使自己變成豪強,而且如果想要加強其所控製地方的統治,必須借助當地的豪強。從東漢中葉起就出現的官僚世襲化家族化傾向日益嚴重,實際上,到了三國時期,地方官已經從朝2廷雇員逐漸變成了半個世襲貴族。而在軍閥混戰時期不得不起用的一些寒族人才,很快地就融入到貴族門閥體係之中,沒有對貴族化傾向有任何的糾正。

三、農民變成了豪強的依附者

由於長期戰亂,為了求得庇護,農民迅速地佃戶門客化,轉變成為豪強的依附者。他們或者歸附於強勢諸侯,成為他們具有半奴隸性的士家製兵戶,或者投奔塢壁,成為塢壁主的依附者。獨立農戶變得非常稀少,中央政府的財政實力因而也十分虛弱。

四、三國政府對豪強貴族的依賴

魏、蜀、吳三國,實際上都是依賴貴族豪強的支持,才能維持下去。魏國在開始時,皇族就是具有最大勢力的豪強。他們聚攏了最多的人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族集團內部也因貴族化而受到削弱,因而不得不依靠地方大族的支持才能存活,以至於最後被司馬氏聯合其他豪族滅掉。吳國建國之初,就依賴江東豪族的支持,吳國掌權的主要官僚基本上由顧、張兩大姓壟斷。蜀國情況稍好,但也是外來豪強與當地豪強的結合。

五、豪強的軍事化與兵役製度的變化,加強了貴族政治

從東漢末年起,戰爭開始成為最大的政治。地方官、豪強或者身兼豪強和地方官二任的割據者,都變成了軍人。各個集團都演變成了軍事集團,而出於軍事需要,集團內部的聯係被強化,集團首領和下屬之間的依附性關係大大增強。與此同時,從曹魏開始實行的“士家製”兵役製度,使士兵和他們的家屬成為將領的私屬。爾後,由於三國分立,彼此間的競爭和戰爭狀態,使得各國內部的勢力集團依然要維持其軍事化的麵貌,他們的私屬必然家族化和世襲化。 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18章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