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封建製的盛世——西周

周商易代,不僅正史有記載,而且還有專門描寫這一過程的民間小說,《封神演義》就是一個典型,隻不過由於那時的史事不詳,排鋪成小說,未免神話色彩過重,人間的征伐倒變成了天界神仙們的大戰。但它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較為詳盡的成文史是從武王伐紂開始的。周族起於關中,原是西岐的一個小國,後來逐漸壯大,征服了諸多周邊戎狄部落。周接受過商的封號,也跟商發生過衝突,後來成為可以自專征伐代商統治西方的方伯(西伯)。到了周武王的時代,經過多年精心準備的周,終於乘商紂王連年用兵於東夷、國力削弱之際,起兵伐紂,取而代之。

在中國的傳說中,商之代夏,與周之代商,敘事模式基本相同。末代夏王桀,迷戀女色,荒**無道,信用佞臣,放逐或者殺戮忠良;末代商王紂,也是同樣荒**無道,所差的隻是所迷戀的女人名字不同,一個叫妹喜,一個叫妲己。顯然,這是中國人對王朝興衰的一種模式化的解釋,並非曆史真實。

周朝的建立,在禮儀製度上多承襲商朝,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分封的諸侯,更多的是自己的宗親,而其他歸附者較商為少,宗法製度也更加嚴整,王朝的軍事力量更強大,擁有西六師、成周八師和殷八師三支直屬軍隊,意識形態方麵突出天神崇拜,教育在貴族中得到普及,巫的地位下降,王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在夏、商、周三代,西周的王室力量是最強的,跟王室有親緣關係的諸侯最多,開拓疆土的能力也最強,疆域最廣。

一、嚴整的宗法製度

1.合乎禮法的貴族配偶製度的確立

按照周朝的哲學,陰陽男女是人倫之始,因而宗法製度的起始,當然是配偶規則,也就是說,配偶須是嚴格的嫡庶配置,一嫡而數庶,庶妻的數量和等級,依照貴族的等級而定,貴族的配偶取得和數量,也是禮製的一部分。

2.繼承製度:以貴以長原則

要想建立嚴格的宗法體製,在貴族的繼承方麵,必須堅持以身份定位的原則,而不是以能力與品德定位。也就是說,在可能繼承的對象中,首先考慮的是嫡出,如果沒有嫡出之子,才能考慮庶出;在堅持“以貴”的原則的同時,還要堅持以年齒排序的原則,由長及幼,依次排序,不能有絲毫的錯亂,需要繼承的貴族如果無子,再考慮血緣最近的子侄,依次類推。這種繼承製度,使得人在社會上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時的位置決定的。這樣的好處是等級結構穩定,壞處是製度沒有選賢機製。

3.宗法體係

周朝是嚴格2依照宗法製度建構起來的,從周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構成了樹根狀的宗法網絡。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傳,相對於其他沒有繼承王位的兒子是為大宗,其他兒子為小宗;而這些沒有繼承王位的王子被分封為諸侯,在各自的領地開始傳承,他們的嫡傳相對於沒能繼承爵位者又是大宗,其他人則是小宗;而這些小宗又被分封為卿大夫,在各自的領地開始傳承,襲爵者為大宗,不襲爵者為小宗;如此傳遞下去,到士而止,士以後,別子成為平民,喪失貴族身份。

4.宗廟祭祀

宗廟祭祀是與宗法關係相對應的,在宗法階梯的每一層,都強調嫡長子的地位,嫡長所在,即是宗廟所在。周王在自己的都城設立姬姓主幹的宗廟,即王廟,隻有他才有權在祖廟裏祭祀姬姓的嫡係祖先。而諸侯隻能在自己的領地,設立低一層次的宗廟,依次而降,平民沒有資格設廟。如此宗廟祭祀製度,雖然突出了嫡長的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緣體係內的離散傾向。

一、分封

周朝與商朝一樣,對能控製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實行間接統治,而對臣服於它的方國,則采用結盟的方式,羈縻籠絡,兩者從形式上看都是分封。實際上,這兩種分封是有本質區別的,對於後者,周王朝的分封隻是給一個名義,受封國在所謂的公侯伯子男的名號下,按自己的方式進行統治。而對於前者而言,分封是與宗法製聯係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網絡層層結構,形成一個政治與血緣相互扭結的分層治理架構。

周朝建立之後,王族的文王、武王乃至成王譜係的姬姓子孫(包括周公的後代)先後都得到了分封,成為拱衛王畿的姬姓諸侯,周公被封在魯,召公被封在燕,成王之弟唐叔虞被封在唐等等。《荀子·儒效》說周公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國,而姬姓占五十三,這個說法可能不確切,但分封的諸侯中王族占多數是肯定的,而且,隨著周朝勢力的擴張,原來的一些羈縻性的方國,在被征服之後,也成了王族的封地。王族之外,周的功臣和親戚也得到了分封,比如薑尚被封在齊,成為周朝控製東夷的重鎮。商朝的王族成員微子被封在宋,以羈縻殷商遺民。在武王滅商之初,先以商紂王之子武庚作為商遺民的首領,封在商殷故地,周武王死後,周公佐政,本來負責監視殷遺民的管叔、蔡叔不服作亂,牽連到武庚,周公誅管蔡並武庚,另立商紂之兄、號稱商之“三賢”之一的微子,穩定了殷民之心。

周朝的封建製,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製有相似之處。所有封國與貴族的封地,一經分封就是固定的,諸侯自己對3外擴張的土地,也需經王朝的認可。所有的土地,名義上都是屬於王室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剝奪被封者的土地。嚴格來講,所有的土地,未經周王的允許,是不許轉讓的,更不許買賣。所以,在周朝,一個人的地位、身份、財產,都來源於他在宗法體係中的位置。同樣,與歐洲的封建製類似,分封和被封者之間,存在著責任和義務關係,不過西周的這種關係是通過分封時盛大而嚴肅的儀式(所謂包茅裂土,即在相應的禮樂中,周天子將用特殊的茅草包的一塊土,授予受封諸侯)確定下來的。受封者承認宗主的統治權,承擔定期交納貢賦、為王室服役(擔任官職)和提供軍事力量的義務,而王室則有責任維護諸侯及諸侯間的秩序,調解諸侯間的矛盾,以及保護諸侯不受外敵侵擾。

三、朝覲盟會製度

盟會製度是周王朝賴以控製和羈縻諸侯的一種製度安排,這種安排顯然是從早期的部落會議的形式轉化而來的。周人賦予了它非常繁複的儀式,並與諸侯的定期朝見聯係在一起,使之轉化成王室對諸侯的內在掌控。

《周禮》上記載的朝覲盟會分為六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日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周禮,大宗伯》)當時是否有這樣繁複而精致的稱謂,現在不得而知,但每個諸侯定期的朝見,以及全體諸侯(或者一個方麵的諸侯)集體朝會的事實都是見諸史冊的。定期朝覲無疑是諸侯表示對王室臣服的一種象征,也是王室監視諸侯的一種方式,而盟會製度除了上述意義之外,更深的含義則是通過煩瑣的儀式,內化為諸侯對天子的服從,同時借會議對諸侯行賞罰。所以,盟會的儀式是相當複雜而隆重的,首先要在城郊築壇,參加的諸侯依爵位、親疏和年齒排列,依次向周王獻圭、獻幣、述職,然後周王依次慰勞致答、賜酒,最後依情況還要舉行盟誓和宴享之禮。當然,在這彬彬有禮的景象背後,也有血淋淋的東西。曆史記載,西周時期,周懿王曾在盟會上,殺了齊哀公,而且用的是極其殘忍的“烹”:“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太平禦覽》卷84)齊哀公犯了什麽事,不得而知,但在“刑不上大夫”的時代,當著眾諸侯的麵,將一個大國諸侯扔進鼎裏煮了,明顯有殺雞給猴看的意思,無非是在王室已經衰落的情況下,靠這種殘忍行為防止諸侯生有二心。

四、官製

周朝雖然采用分層的間接統治,但依然存在大量的不屬於貴族管轄的平民,而且從王4畿到諸侯、大夫領地,都有許多公共事務需要處理,所以,必須設置一定規模的官吏從事管理事務。一般說來,周朝的官吏都是貴族化的,所謂世卿世祿,都必須有貴族身份,而且是什麽等級的貴族擔任什麽等級的官吏,天子之官由諸侯擔任,諸侯之官由大夫擔任,大夫之官由士(即所謂的家臣)承擔,隻有承辦具體事務的文吏,才可以由平民出任。

周朝的官員分為兩類,一類是輔弼重臣,為號稱“三公”的太師、太傅、太保,比如薑尚曾為太師,周公曾為太傅,召公曾為太保。嚴格來講,三公不應該算是官吏,他們是輔佐周王的重臣,雖然他們在宗法倫序上要低於天子,但卻因擔任的職位而得到天子的特別禮遇,得到類似於師長的地位。另一類官吏屬於政務和事務管理體係,主要是太史寮和卿事寮係統,前者負責宗教與禮儀事務,官職有太史、史、太祝、司卜。後者負責各種政治和行政事務(包括軍事),官職有司徒,又稱司土,主要負責管理王畿土地和農業生產,有時也參與軍隊的管理。司空又稱司工,主要負責王室的工程事務,如道路、橋梁和宮室建設等,有時也承擔一些刑罰事務。司馬,似為最高軍事官員,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軍事的謀劃。以上為三有司,是卿事寮的主體。在《周禮》中,三有司則被演繹為六官: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更加具有象征意義。三有司之外,卿事寮還有管刑罰、民事以及宮禁的官吏,還有直接率領軍隊的將領師與虎臣等。另外,諸侯在其封國內也設置官員,其主要官員為卿。上國三卿,由諸侯選擇,天子任命;次國三卿,二由天子任命,一由諸侯自專。事實上,諸侯的卿基本上都是諸侯報請天子批準的,按例沒有諸侯選擇而天子不批的,諸侯的卿都是諸侯最親近的親族成員。大夫階層嚴格地說也有官吏,他們是大夫的家臣,負責管理大夫直接轄地的事務。應該說明的是,這一時期的官僚基本上還不算是處理國家公共事務的人員,隻是負責各級宗主家事的助手。天子的官屬是天子的家臣,諸侯的卿是諸侯的家臣,本質上跟大夫的家臣具有相同的性質,隻是官僚的雛形,還遠沒有科層化,彼此的分工還非常含混,官員大多一身二任,既是封地的首領,又是政府官員,而且不領俸祿,隻有賞賜,所以,他們不是王朝政府的雇員。

五、意識形態、禮儀與教育

在周朝,天的地位比之商朝進一步提高,對抽象的“天”的尊崇,構成了西周意識形態的基本命題。天與天命還被用來對王朝的統治做合法性說明,5周之所以取商而代之,是因為商為天命所棄,而周則為天命所歸。與天命相對應,周人又提出了“敬德”的概念,周有天下,是因為自古公宣父以來,周的祖先敬天積德所至,而商之失天下,恰是因為商紂逆天失德。更進一步,周人還認為,天命不是永恒的,“天命靡常”,有德則居之,敗德則失之,這裏,德不僅意味著道德修養,還包含著遵禮守禮的意思。(參見王宇信、楊升南:《中國政治製度通史》,第2卷,3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因此,周朝的禮儀更加完備,形成了一整套煩瑣的日常禮儀和朝堂豐L儀。禮的儀式,伴隨著從天子到士的各種行為,從婚喪嫁娶到祭祀朝聘,再到交際、會盟與戰爭,均有專門的禮儀。利用頻繁的儀式演練,達到讓人們服從製度的等級安排的目的。此外,由於占卜形式的改變、陰陽概念的出現,人們對天地萬物的起源和變化有了新的認識框架。

另一方麵,周人雖然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對於一般的自然神卻持懷疑態度,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巫的地位較之商朝進一步下降,在政治事務中,周人往往采取一種更為世俗化的態度,看重行為的效果和作用。

在周朝,原來精神貴族對文字的壟斷被打破,所有的貴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禮儀的教育,即所謂的禮、樂、書、數、射、禦六個方麵的文化禮儀和軍事技術方麵的教育,從商代繼承下來的專門的軍事教育被賦予了文化的色彩,成為貴族的標誌。巫的地位下降,跟教育在貴族中間的普及,也有很大的關係。

需要掌握的概念

國家起源

地理環境

城市聯盟

王權

服內服外

國家象征

宗教貴族

夏人尚鬼

分封

嫡庶

兄終弟及

禮器

方國

宗法封建製

大宗小宗

宗廟

祭祀

卿事寮

天命

六藝

禮法秩序

思考題

1.關於國家起源的假說有哪些,各有什麽特點?

2.中國國家起源有什麽特色?

3.請思考魏特夫“東方專製主義”起源論述的合理性。

4.青銅禮器的政治意義是什麽?

5.如何理解封建製?

6.宗法製與分封的關係是什麽?

7.為什麽在周朝巫的地位進一步下降?

8.宗法製度的政治意義有哪些?

9.商朝的宗教貴族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麽?

閱讀書目

6 1.王國維.觀堂集林.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田昌五.古代社會形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4.許倬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2001

5.吳恩裕.中國國家起源的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6.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錢杭.周代宗法製度史研究.北京:學林出版社,1985

8.霍布斯.論國家.見: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9.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10.張秉楠.商周政體研究.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1.[美]喬納森,哈斯.史前國家的演進.羅林平等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

12.[德]羅曼·赫爾佐克.古代的國家——起源和統治形式.趙蓉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5章 封建製的盛世——西周 網址:html/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