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係以及決策機製

元朝的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基本上因襲金朝製度,實行一省六部製,隻不過將金朝的尚書省換成了中書省。另外,負責軍政的依舊是樞密院,但不像宋朝製度,樞密使與丞相同為宰輔。元朝的樞密院一般不涉及行政事務,而是專管軍隊,屬於一個單獨的係統。在基本行政架構之外,除了前人所設的各種附屬性質的監、寺,元朝還設置有專門負責蒙古事務的機構,分管各部蒙古領地。除此以外,元朝的太後、皇後、諸皇子擁有各自的領地和事務。管理這些事務的機構,也都列為政府機關,與諸監、寺並列。元朝負責供應宮廷的器皿服飾的部門有好幾個,其中管理工匠的部門將作院特別龐大,下設各種分門別類的手工業部門,分工特細,如專管玉器的玉局提舉司、負責金絲工藝的金絲子局等等。負責文翰等事的專門機構也有好多,有翰林兼國史院,有蒙古翰林院,還有秘書監、集賢院、奎章閣學士院,這些機構主要用來安置各族(主要是漢人)的讀書人,讓他們起谘詢或者點綴的作用。元朝還設置了專門管理宗教事務的機構,即宣政院和大禧宗桎院,這顯然跟蒙古人對於宗教相對包容的態度,以及作為世界性大帝國、各種宗教大規模湧人的局麵有關。

盡管機構繁複,但元朝的製度化程度並不高。即使核心機構,也存在幾興幾廢的動**。為了強化稅收,尚書省凡三次“複辟”,每當“複辟”發生,中書省的職權就悉數歸到尚書省。這樣一來,往往引起整個體係的反彈,結果再撤掉尚書省恢複舊製。這說明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政府,其實並不太擔心其製度架構的不穩定,往往為了某項臨時任務,或者臨時動議,就能夠將核心機構輕易變更。

元朝的中書省等於是最高宰輔機構。中書令為首相,其下為左右丞相(元代右為上)、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以及參議中書省事。這個機構裏,首相和左右丞相一般為蒙古親貴壟斷,其餘的人員也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為主,漢人和南人(南方漢人)很少在其中出現。漢人即使進入中書省擔任要職,其地位也不高,甚至可以說,跟蒙古貴族比起來,他們隻是奴才。漢人楊居寬和郭佑位為參知政事,但是同列的蒙古大臣居然可以叫人打他們的耳光。如果政務出了問題,首先被懲罰的就是漢宮。

元朝的六部機構特別龐大,是所有行政事務的總匯機關,隻有兵部不負責軍隊事務,隻管理與軍事有關的工匠事,以及軍糧的運輸。其中戶部和工部最為龐大,各轄十數司,工部所管的官營手工業尤其繁雜。但所轄各司的名稱很有意思,往往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如中山劉元帥2局、深州趙良局等,反映了元人在製度設置上的隨意性。

盡管元朝的中央政府,機構龐大、官員眾多,但實際上它們隻是執行機關。真正的決策者,往往在這個官僚體係之外,它們一個是忽裏台會議,一個是怯薛集團。而以後者最為重要。忽裏台大會前麵已經提過,這是元朝皇帝作為蒙古大汗真正的決策機製。凡是重大事務,都要通過忽裏台的商議和通過,沒有一個皇帝敢於忽視忽裏台的意見。但是,忽裏台會議畢竟不常開,一般經常性決策,還是怯薛集團在起作用,或者是怯薛宰輔共同起作用。怯薛又叫怯薛歹,是蒙古大汗的親衛。在成吉思汗時代,作為大汗的他就組織了一支一萬人的衛隊。他規定,所有蒙古部落那顏(首領)必須將自己的兒子中的一個派到他的身邊做衛士。開始具有人質性質,後來由於怯薛地位高,待遇好,所以做怯薛的人都很忠實於大汗,變成了鐵衛隊。這種衛士,蒙語叫做“怯薛歹”。這些衛士對鐵木真極其忠誠,分成四隊晝夜護衛著他。打仗的關鍵時刻,鐵木真往往將怯薛派上去,幾乎百戰百勝。這些怯薛地位很高,一個一般的怯薛,地位甚至比千戶長還要高。怯薛既是衛士,也是侍從。自鐵木真開始,大汗自然要聽忽裏台會議上貴族的意見,但同時有事往往更樂意聽怯薛的看法。就算是怯薛不參與決策,由於他們負有傳遞諭令、出納王命的使命,所以,權力也大得很。各個要害部門,往往都設有怯薛監政,因為他們的地位有點類似於曆代的宦官,深受皇帝的信任,可他們卻比宦官地位尊貴,所以在政府中顯得尤其跋扈。不僅如此,怯薛出身的人,在元朝被稱為“大腳跟”,是最有來頭的人,往往從衛士的位置上退下來,就擔任最重要的職務。

忽必烈時代,在著名的奸相阿合馬因政治鬥爭死後,忽必烈任用善於理財的漢人盧世榮擔任中書省右丞,實際上負責中書省工作。幾個月後,又因事將他下獄,在關了盧幾個月後,忽必烈問近侍,對盧案處理的意見。近侍說,聽人反映,盧世榮的罪已經定了,卻還關在牢裏,白白浪費國家的囚糧。於是忽必烈就下令將盧世榮殺掉,將他的肉喂宮裏養的老鷹。由此可見元人為政的隨意殘忍和怯薛的分量。 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係以及決策機製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