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製度(2)

第四也是最後一個台階是殿試。殿試又稱廷試,在會試錄取之後的三月舉行。這個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地點就在皇宮三大殿的最後一殿奉天殿(清朝改為保和殿)前。由於皇帝本人是主考,所以,其他人隻能擔任“讀卷官”,讀卷官由內閣大學士、除禮部以外的五部尚書、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翰林學士和詹事府詹事擔任,禮部尚書和侍郎擔任提調官。殿試當天,隻試策論一篇,要求當場完卷。考完後,將卷子糊名送交讀卷官處,由他們排出名次。殿試例不淘汰,隻定名次。殿試錄取稱為“甲榜”或“甲科”,名次分為三甲,一甲即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又稱“三鼎甲”。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以下排十幾到幾十名不等為二甲,再下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被稱作“連中三元”。據清人王之春統計,唐朝以來,連中三元者共有13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岩叟、馮京;金朝的孟宗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榮、楊繼昌。

最後錄取的排名,主要靠讀卷官的操作,看內閣大學士的意思。考完交卷後,讀卷官首先要定出前十名,尤其是前三名的名次。在給皇帝讀卷的時候,一般隻讀三個卷子,如果皇帝不想多事,一般就按讀的順序排出三鼎甲。首先讀的是狀元,其次為榜眼,再次為探花。定出前三名之後,讀卷官再回去排出第四名以下的名次。殿試的儀式意義遠大於考試,考題一般都空洞無物。所以,考官排名次,一般隻看考生的筆跡工整與否,書法的優劣,有無錯誤。一般來講,隻要字寫得漂亮,書寫沒有差錯,就可以得到高一些的名次。但名次高低,對於考生來說,卻有決定性意義。名次高的人,一般都被選進翰林院,日後出息甚好,升官的速度往往比其他同年要快許多。明代嘉靖以後,皇帝往往昏庸,殿試很少露麵,名次完全憑內閣一手安排。

從宋朝開始的殿試,開始隻是一種取信於人的複試,後來則演變為某種政治意味很強的儀式。通過這個儀式,全體被錄取的進士都成了“天子門生”。這些人與皇帝之間的關係,除了君臣之外,又加上了師生關係,彼此聯係的紐帶極大地增強了。正因為如此,殿試的儀式性質一直在加強,諸如升殿儀式、發卷儀式、讀卷儀式、傳臚(放榜)儀式、賜宴等等。通過這種過分鋪張的儀式,初入仕途的士大夫得到了極大的榮耀和滿足,與皇帝的道德聯係,得到了從心理到**兩方麵的強化。

明代的科2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一般以四書為主。考試形式,不再是過去的背誦記憶,而是從宋代王安石變法開始的對經義的闡發。這種對經義的闡發,到了明代,已經趨於程式化,發展成為八股文。無論是童試、鄉試和會試,都是考以闡發儒家經典為主旨的八股文。考試一般是考官從四書(有時也有五經)裏尋出一句話作為考題,考生根據這句話所在位置,前後的意思,進行闡發,即所謂的“代聖賢立言”。闡發時既要符合孔孟原義,又不能直接碰到孔孟的原話,同時必須遵照朱熹對經典的注釋,不許有任何一點越軌。文章類似駢體文,對仗而押韻,破題、承題之後,分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由分兩組對稱押韻的言語組成,好像是人的兩股(腿),合起來一共八股,有人又將起、承、轉、合稱為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

八股文對作文的技巧要求甚高,有點類似於文字遊戲,但根本不足以談思想,大都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考生一方麵揣摩聖賢意思,一方麵兜圈子,在無窮的典故中繞來繞去,說些言不及義的話。正是因為這一點,八股考試從一開始,就遭到不斷地批評。對於有意參加科考的人們來說,一方麵得將四書五經背得爛熟,一方麵還需要不斷地以四書章句為題作文,預先演練得純熟。市麵坊問充斥各種名目的“製藝書”,曆科得中的卷子,被加上評注,到處都有出售的。一個讀書人如果科場蹭蹬的話,很可能一輩子都要花在八股文上。事實上,無論在準備考試上下的工夫大小,八股文都起到了禁錮人們思想的作用,這也正是皇帝所樂意看到的。而且,對於長期演練八股的人來說,用不著進入官場,就已經學會了揣摩和逢迎,學會了安分守己,不亂發表自己的見解。

由於由明至清,各種考試頻繁,以至於幾乎所有《四書》章句都做過題目了,坊間也將所有的題目都編輯成冊,詳加評點,隻要將這些“考試輔導材料”背熟,就不愁考不好。結果考官為了難為考生,出題越來越刁。一方麵,出少字的題目,字數少到隻有一兩個字,比如“戰”、“妻”、“是也”,讓你沒辦法確定出自《四書》的哪個部分,自然就無從做文章。再就是出截搭題,用兩句的頭尾或者隨意什麽部分拚接起來,形成文理不通的一句話,作為題目,讓你答。比如“異邦人稱之亦日君夫人”是《論語,季氏》篇的末句,而“陽貨欲見孔子”是《論語·陽貨》篇的首句,有人將之截成“君夫人陽貨欲”。

不過,從考試的技術層麵來看,八股文的出現,也有它的道理。因為對於閱卷來說,跟墨義和貼經不3同,隻要考寫文章,就會有閱卷者的主觀感受問題。事實上,文章評價的優劣好壞不可避免地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同一份考卷,不同的人來評判,有時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八股文的好處在於,它將閱卷人對文章內容的感受,成功地轉移到文字技巧和作文範式上去了,使得閱卷的客觀性大大增強。人們隻需看卷子上文字遊戲做得是否嫻熟、文字功夫是否老道,就可以定出優劣。無疑,這對於保證考試公正性是有幫助的。同時,八股文雖然不足以言學問,但卻也訓練了士子的文字技能,保證人仕者都能寫出至少表麵上看起來比較漂亮的文字(可能未必有文采)。事實上,八股取士從明至清綿延500餘年,也不見得如批評者說的那樣,將真正的人才都擋在了門外,取中的盡為庸才,實際情況是,無論從哪個尺度來衡量,進士中的傑出者比例都是相當高的。在那個時代,隻有入仕才可以使自己人生價值實現最大化,社會上的優秀分子,當然會自動地向這種程序化很強的入仕渠道靠攏,無論它需要什麽樣的“敲門磚”。也就是說,科舉考什麽,士子們就會學什麽練什麽。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固然對八股不感興趣,但同樣會練習得相當精熟。當然,不可否認,八股取士也的確將一些什麽都不會做、隻會考試的人取了進來,也將一些確有真才實學、但不善於考試的人排除在外。甚至導致相當多的農村讀書人,將全部精力都搭在研習八股製藝上了,除此以外的任何學問概不涉獵,連起碼的常識都不懂。這也委實是八股取士不能解脫的罪過。

清人有嘲八股的道情(民間說唱的一種)雲:讀書人,最不濟,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的皇帝?案頭放著高頭講章,店裏買的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八股文舉例。題目《事君能致其身》,出自《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夠竭盡能力,服侍君上,能夠忘己忘家。

“盡其誠以事君,其能亦不易矣。(破題)蓋事君者多,而能致身者少也。如其能致者乎?其誠不又盡於事君哉。(承題)嚐謂出而筮仕,則事君之日長焉。(正拍事君)第慮循拜飆之虛文,而國弗忘家,公弗忘私,未可許為臣道之已至也,(起講)若夫其人而賢賢之誠也,願致仕者不外好德之士,修之家者獻之廷,豈徒負股4肱之寄。(起股前股)且其人而事父母之誠也,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順乎親者獲乎上,自不惜膂力之剛。(起股後股)吾蓋觀於事君,又能致其身焉。(出題點明題目)其為大臣歟,若啟沃,若調燮。凡夫身所可能者,不複留餘地以自處,推其心一若蹇蹇匪躬。古人之事君有然,而我豈讓未遑也。(中股前股)其為小臣歟,或疏附,或先後。凡夫人身所必能者,並不留餘地以處人,推其心一若鞠躬盡瘁。古人之事君如是,而我豈謝不敏也。(中股後股)是故內而事君,即使遍為爾德,百姓歌建極之天子,而其身必不有其功;蓋致之者久矣,夫豈僅《天保》之章,而能雲爾哉。(後股前股)且外而事君,即使一月三捷,萬方仰有道之聖人,而其身猶負其辜;蓋致之者至矣,夫豈僅《采薇》之什,為能如是哉。(後股後股)噫,事君若此,不學而能之乎?而況不止此也耶!(落下)” 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製度(2) 網址:html/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