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

清朝有一項跟所有的朝代都不同的製度安排,即以非宦官的內務府來管理內廷事務。在滿人建立後金政權的時候,也用過少量的閹人在宮內服務,但宮廷雜役主要是由包衣(皇帝家奴)來承擔。後來,皇帝的包衣組織逐漸演化成內務府,負責宮內的茶飯和打掃事宜。由於入關前滿人的宮廷相當簡單,皇帝隻有後妃數人,排場不大,所需有限,因此內務府的結構也相當簡單。

從現存的沈陽故宮可以看出,入關前的後金皇帝,隻有一後四妃。後妃的寢宮裏居然還吊著養孩子的悠車。寢宮後麵有碾房和磨房,還有儲藏糧食的糧倉和儲藏蔬菜的菜窖,很像是一個放大了的關東農家院。

入關之後,滿人政權接收了大批明朝太監,順治一度恢複了明代的太監衙門,設想使太監機構與內務府達成某種融合。顯然,鑒於明朝宦官專權的禍患,加上滿人使用奴才管理家務的舊習,這種企圖很快就遭到滿人內部的抵製。太監機構被廢除,改由內務府來管理一切,形成了滿人主持的內務府管理內廷事務,而太監隻負責伺候人的內廷機構格局。

入關後,皇帝的宮廷承襲了明朝的規模,內務府自然也就膨脹起來,事務日見繁雜,機構越加越多。下設廣儲(主管內廷的各種庫房)、會計(主管886處皇莊)、都虞(負責關外的貢品和府內八旗官兵的銓選)、營造(宮廷修繕)、掌儀(宮廷祭祀)、慶豐(掌管宮廷用的畜牧飼養)、慎刑(主管對內務府人員,主要是太監的刑罰)七司,以及上駟(皇帝及宮廷用的坐騎)、武備(皇家用的軍事裝備,包括弓箭、鎧甲等)、奉宸(管理皇家園林)等三院。此外,蘇杭的織造、廣州十三行的監督、海關監督也歸內務府管轄(織造負責皇宮的絲織品供應,而海關則負責皇家的海外珍奇物品的供應)。事實上,幾乎所有涉及皇家的事務內務府都管。內務府的機構南到廣州,北到黑龍江,遍及全國各地。據統計,內務府下屬機構共計50多個,僅職官就有3000餘人,比事務最繁忙的戶部還要多上十倍,是清朝最龐大的國家機關。(參見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19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

清朝內務府一向是皇帝親統的上三旗八旗子弟的專利,其總管大臣沒有定員,但例由親貴諸王貝勒貝子擔任。有時,皇帝還經常派王公以總管大臣的名義,分管其中的一個部門,統轄係統非常混亂。好在清朝的各種公務,都有可供操作的規定,隻要按規定走,就出不了大亂子。至於人浮於事,手續繁多,資金浪費那就顧不得了,因為內務府本身就有2為上三旗親貴子弟解決差事的職責,所以人多一點,效率低點,浪費大點,都是這個機關的題中應有之義。

道光年間,皇帝一日想吃片兒湯,令禦膳房備辦。第二天,內務府奏,請添置禦膳房一所,專門供應此物,尚需設專官管理,總計開辦費數萬,每年經費數千。皇帝說,用不著這樣,前門外某飯館,片兒湯做得非常好,去買一碗就是。又過了半天,內務府複奏,說是這個飯館已經關閉,要片兒湯,非另設禦膳房不可。(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見《清代野史》,1174頁,成都,巴蜀書社,1998。)

清代管理太監的機構是敬事房。敬事房屬內務府掌儀司管轄,是內務府唯一的一個由宦官管理的部門。敬事房設首領太監若幹,其中有總管太監、宮殿監督、領侍、正侍等,負責內廷所有太監的管理。太監不僅負責內廷的打掃清潔,茶飯供應,安排儀仗,皇帝、後妃的伺候,還要組成戲班,為皇帝和後妃演戲解悶。鑒於明代宦官為禍甚烈,清朝對太監限製甚多。太監的官品,最高不過四品,不得交接外官,非經差遣,無故不得出皇城。清朝的確沒有宦官專權的事情,晚清西太後執政,太監勢力雖然有所抬頭,但離專權還差得遠,外臣還敢於將違例出京的宦官安德海正法。

以內務府管理內廷事務,使得太監機構隻限製在“服務”的領域,最大可能地剝奪了以往宦官擁有的傳統權力,使得宦官即使得寵,也難以有借以擴張勢力的陣地。在難以根本解決宦官問題的君主體製下,有效地遏止了宦官勢力的發展,從這個方麵說,內務府體製是有積極作用的。 小說.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