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①。大盈若衝,其用不窮②。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③。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④。
注釋
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壞也。“成”與“缺”是辯證的一對,“大成”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特有的詞,我們常聽到的“集大成者”即源於此。所謂“大成”在老子看來是永不損壞。缺當然不好,但成也不好,按照辯證法,有成就有缺,就會缺。大成則不是,大成是看上去缺,其實永遠都不缺。
②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衝,虛。李霖說:“月盈則虧,誌滿則損,至人知盈虛之有數,雖盈而常若衝也。”
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訥,言語遲鈍。王弼說:“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蘇轍說:“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趙佶說:“不言之辯,是謂大辯。”
④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躁動生熱,熱勝寒冷。清靜勝熱,所謂“心靜自然涼”。達真子說:“春與夏則萬物動之時也,動之極則有寒之者至焉,故曰躁勝寒,是躁勝之時必有寒也;秋與冬則萬物靜之時也,靜之極則有熱之者至焉,故曰靜勝熱,是靜勝之時必有熱也,此理之必然矣,皆出於勝極之所致也。惟大成猶若缺,大盈猶若衝,大直猶若屈,大巧猶若拙,大辯猶若訥,皆無其勝極之心也。心無勝極,則清不為物所汙,靜不為動所誘,若是則心之所造其有不正哉。故曰清淨為天下正。”據此可知,所謂清靜,隻是個不爭之心,非勝心。
譯文
“大成”好似殘缺,永遠用不壞。“大盈”好似空虛,永遠用不窮。“大直”好似彎曲,“大巧”好似笨拙,“大辯”好似結巴。暴躁產生熱量而戰勝寒冷,安靜下來就不會感覺炎熱,無欲無為便可以成為天下的君長。
度陰山曰
在莊子的寓言宇宙中,周宣王喜歡鬥雞。後宮除了各宮嬪妃外就是各種雞,周宣王常常鬥雞取樂。不過他有個心結,就是沒有一隻鬥雞能永遠勝利。他把這個遺憾說給大臣們聽,大臣們鬧哄哄地推舉了馴雞高手紀渻子。
紀渻子來後,先從雞群中挑出一隻金爪彩羽的高冠雞,在把雞關進訓練場後,他要求任何人不得去幹擾他和那隻雞。
十天後,性急的周宣王派人來問紀渻子:“雞可以了嗎?”紀渻子搖頭:“不行,它還牛哄哄的。”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叫人來問。紀渻子仍然搖頭說:“不行,它聽到聲音或看到什麽東西,還會靈敏地做出反應。”
周宣王疑惑地說,這不就是鬥雞的素質之一嗎?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等得心急火燎,他讓人把紀渻子召來親自詢問。紀渻子告訴他:“不行,這雞居然還能怒視而盛氣。”周宣王叫起來說:“你到底懂不懂馴鬥雞,怒視而盛氣,不正說明它勇猛善鬥嗎?”
紀渻子微笑說:“您的那些勇猛善鬥的雞,有哪一隻贏到現在?”
周宣王不語。又過了十天,紀渻子主動跑來對周宣王說:“可以了。”
周宣王問,怎麽個可以法?
“它聽到其他雞的叫聲已經毫無反應,精神高度凝寂,看上去就像一隻木雞。其他雞見了,都不敢和它交鋒,扭頭就跑。這隻鬥雞已經天下無敵。”周宣王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後來實驗,果然未遇敵手。
這就是成語“呆若木雞”的來曆,本意是收斂精神後,心神篤定而此心不動,天下無敵。後來變為看上去遇到驚嚇,嚇得癡呆如木雕刻的雞一樣。
老子認為聖人應該達到的境界正是“呆若木雞”。呆若木雞的特征有三點:第一,藏,即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和紀渻子訓出的那隻雞一樣,呆呆的,但這是假象,老子提倡的典型的辯證法假象——表麵是A,真實是—A。《菜根譚》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意思是,做人寧可笨拙一點,不可顯得太聰明;寧可收斂一點,不可鋒芒畢露;寧可隨和一點,不可自命清高;寧可退縮一點,不可太積極冒進。這是藏,呈現出來的是辯證法假象。
呆若木雞的第二特征是“清靜”,也就是無欲無求,那隻呆呆如木雞的雞之所以能戰勝其他的雞,是因為它能自我清靜。自我清靜是無欲無求,如何做到無欲無求呢?看那隻木雞,它收斂精神,隻關注一處,這一處就是鬥其他的雞,除此而外,無論雞叫還是狗叫,無論是肥美的蟲子、蜈蚣,都和它無關。它就像個傻子一樣,定在那裏,此心不動。
第三,呆若木雞的那隻雞看上去毫無爭鬥心,沒有勝心,它從來不想必勝,它隻想不敗。不敗就是大勝,大勝若敗。
清靜真的是沒有任何欲望嗎?著名的相馬師伯樂退休前,嬴任好(秦穆公)讓他選擇繼任者,伯樂就指定了一個叫九方皋的人。嬴任好於是派九方皋去尋找良馬。三個月後,九方皋回來報告說,已經找到,正在來的路上。
嬴任好多問了句:“什麽馬?”
九方皋回答:“黃色母馬。”
不久,馬被送來,嬴任好看了,差點暈死過去,馬根本不是九方皋說的是黃色母馬,而是一匹黑色公馬。他找來伯樂委婉地說:“看看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雌雄都看不出來,怎麽可能知道良馬劣馬。”
伯樂大叫一聲:“嗚呼,高手啊!他所觀察的是天地間的奧妙:得其精微,棄其粗略,省察其內部而忘卻其表象。看見了他所應當看見的,而沒有看見他不必看見的,考察了他所應當考察的,拋棄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像九方皋這種相馬的人,我絕對不如他啊!”
嬴任好被伯樂這番話搞得一愣一愣,半信半疑地讓人去試那匹馬,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好馬。
後人說,九方皋相馬就是老子這段話的案例版,九方皋表麵看上去傻乎乎的,連馬毛的顏色和馬的公母都分不清,其實不是人家分不清,而是根本沒必要分。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平庸甚至失敗,在老子看來原因隻有一個:不清靜。那麽,什麽是老子所謂的清靜呢?
清靜是無欲無為,無欲不是沒有欲望,而是集中精神於某一個欲望。九方皋相馬就集中在馬是不是日行千裏的功能上,他絕對不會把精力放在馬的顏色和馬的公母上。集中精神於一物一事,充分釋放其欲望,這才是老子所說的“無欲”。人一旦“無欲”後,在外人看來肯定是“無為”的,類似於看上去好像啥都做不好。九方皋分不清公馬母馬的傻乎乎樣子不正是“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嗎?
在藏和無欲的聯合下,九方皋和那隻木雞一樣,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