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②。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③。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④。
注釋
①出生入死:出世為生,入地為死,指人的一生。趙佶說,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天機自張,與出俱生;天機自止,與入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
②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徒,類;十有三,十分之三;生生,過分地奉養生命。
③生生之厚:求生過度。
④以其無死地:沒有進入死亡的範圍,此範圍不在心外,而在心內。王雱說,無死地者,由其無生。彼無生者,湛然常生,而不自生,故未嚐死未嚐生。據此可知,無死地,是沒有求生過度之意。
譯文
人的一生很簡單。長壽的人占了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了十分之三,本可以長壽卻成短命的人的也占了十分之三。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求生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到凶惡的兕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傷害。兕在其身上無處下角,老虎在其身上無處放爪,武器無法讓其受傷。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之域。
度陰山曰
《皮囊》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
1221年,成吉思汗邀請當時著名的道士丘處機喝茶。據當時江湖傳言,丘處機已經三百多歲,但精神矍鑠,健步如飛。二人見麵後,成吉思汗迫不及待地問:“您帶著長生之藥嗎?”
丘處機可不是一般道士,而是有思想的道士,他告訴成吉思汗:“您為何要長生不老之藥?世上根本就沒有這種藥,隻有延年益壽之方。”
成吉思汗有些失望,他問丘處機:“您真有三百歲嗎?”
丘處機回答:“我已經忘記了年齡,刻意記它,徒增煩惱。”
成吉思汗點頭,再問丘處機:“如何能一統天下?”
丘處機回答:“不濫殺一人。”
問:“如何治理天下?”
答:“敬天愛民為本。”
問:“如何長生?”
答:“清心寡欲為要。”
成吉思汗很是疑惑:“清心寡欲就能長生?怎麽個清心寡欲法?”
丘處機就把《道德經》五十章(也就是本章)背誦給成吉思汗聽。成吉思汗聽了半天,一半明白一半糊塗。丘處機用一句話總結給成吉思汗聽:要想長生,別過度養生。
丘處機的師傅王重陽收弟子馬鈺時,發現馬鈺總是沉迷於世俗的長生不老,對養生之道尤其關注。王重陽警告他,關注身體狀況,不是不可以,但應該更多關注心理狀態。
為了讓馬鈺不沉迷於無用的事情,王重陽常常畫各種各樣的骷髏圖來教化他說:“人生來就是一副白骨,活了那麽久,享受了那麽多,又有何用?最後不還是變成一副骷髏!需要看破生死修為才能精進。”
馬鈺就問:“怎麽看破啊?”
王重陽回答:“別看。”
無論是丘處機對成吉思汗的教誨還是王重陽對馬鈺的教訓,都指向了同一問題:過度。
中國養生文化博大精深,五花八門,道家厥功至偉。後來的道教將道家思想深度挖掘,創造了龐大的養生宇宙。從飲食到動作再到呼吸,都賦予了養生技術和思想。但很多養生專家不知道的是,老子的養生思想隻是清心寡欲,根本沒讓人過度養生。
什麽是過度養生?首先是在心態上,把養生當成了延續生命唯一的方法。可老子早就說過,十個人中,有三成的人會死於非命(無常),另有三成的人會注定長壽(血脈壓製),隻有剩下三成多的人才有可能通過養生而長壽。即是說,養生不是所有人長壽的必備條件。其次是在方法上,一旦有了養生萬能的心態,許多人就非常關注養生,身體力行,把本應該是屬於副業的養生變成了職業。從養生小白鼠升級為養生專家,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謹小慎微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從而適得其反。
老子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到凶惡的兕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傷害。兕在其身上無處下角,老虎在其身上無處放爪,武器無法讓其受傷。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之域。死亡之域有兩個區域,第一區域是作死,比如去和老虎打架,去做亡命之徒,根本不知愛惜自己,俗話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一區域的人恰好相反,哪裏有危險,他去哪裏。第二區域則是恐懼死亡,過度養生,每天擔心吃了這個不行,做了那個動作也不行,恐懼被樹葉砸死,恐懼喝水嗆死。這一區域的人,看似沒有進入有老虎和戰爭的地方,其實他們心裏有無數隻老虎,有無數個戰場。
不進入死亡之域的人才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他們清心寡欲,始終放鬆,他們沒有把長壽的方法用在生理上,而是用在了心理上。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沒有毫不在乎,但看得很淡。一旦他們保持這種心態時,就好像是穿上了合腳的鞋子,根本感覺不到鞋子的存在,卻能走路,還好像是合身的衣服,雖然感覺不到衣服的存在,卻能遮風擋雨。
而過度養生的人,永遠都感覺到了鞋子、衣服的存在,那就說明,你的鞋子和衣服不適合你了。
從前有個長壽老爺子,滿臉飄逸的白胡子,一直活得特別開心。後來有個無賴問他,你睡覺時把胡子放被子外還是被裏子呢?老爺子想不起來這樣的事,當晚,他就失眠了。因為他想知道胡子到底放在被子外還是被子裏,結果放來放去,都不舒服。
這就是過度關注事物,事物一定給你煩惱,而煩惱是短命的幫凶。
老子所說的死亡之域不在心外,而在每個人的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