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俟命①,見危授命,言命者,總不外順受其正②;

木訥近仁③,巧令鮮仁④,求仁者,即可知從入之方。

注釋

① 語出《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指處於平易不危的境況時應當等待效命的時機。

② 語出《孟子·盡心上》:“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意思是,順天理正道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

③ 語出《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意思是,質樸不善言辭就接近“仁”了。

④ 語出《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以動聽之言和獻媚之態取悅人就算不上“仁”了。

譯文

君子處於順境、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等待效命時機,一旦國家有難便舍棄生命去拯救,講命運的人,總不外乎順應天理正道而行;為人質樸不善言辭就近於有仁德,而花言巧語討人喜歡的人卻往往沒有仁心,尋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如何進入仁道了。

度陰山曰

孔子對求得仁的方法抱以魔幻的樂觀態度:“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就好像是巫術,隻要我一念咒語,仁就上了我的身。當然這是幻想,至少是幻覺。若要得到仁,非經曆一番艱苦奮鬥不可,儒家給出的思路是修己安人。

修己是正己,讓自己具備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質;安人就特別吃力,必須有奉獻精神,知道天命,少言寡語,隻做不說。或者說是,做了好事不留名,隻求問心無愧。

這種難度和高度,世界上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儒家的觀點是,隻要你想做,就一定可以做到。其實對仁的追尋方法和路徑,我國古人要麽把它看得特別容易,要麽把它看得特別難。孔子總是讓人遵循中庸,可在追求仁這件事上很少有人能中庸。於是,仁的人很少,不仁的人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