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史,起源甚古。約距今五千多年前,即有新石器時代的藝人們,傳其畫跡於彩色陶器上麵,這些彩色陶器傳播的區域甚廣。藝人們以黑色線紋繪於赭紅色的陶罐、陶盤上麵,其條紋大都為幾何圖案,繁賾豐富,極人類想象力之所能至。亦有人物圖型的,像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出土的那個時代的彩陶,其上即有繪作人麵形的,魚類的相逐的,麋鹿的奔跳的。這些當是中國最早的繪畫。古史相傳,舜時(約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已有繪畫。

最早的實物遺留到今天的,則有長沙楚墓出土的一幅繒書,上麵有各種神話人物;和一幅帛畫,上繪一個細腰女子與一龍一鳳。這些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畫在絹上的圖畫,不僅在時間上是同類型的最古老的作品,而且在創作上也有很高超的成就。到了兩漢時代(公元前二○六——公元後二二○),繪畫的實際應用就更加廣泛了。它主要地成為壁畫,發展了很高的藝術與技巧。

今天我們在遼陽漢墓和望都漢墓所發現的壁畫上,都可以見到這個時代的壁畫的成就。它也被用在屏風上,作為飾圖。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四)雲:“曹不興,吳興人也。孫權(公元二二二——二五二)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此成蠅狀。權疑其真,以手彈之。”但在絹卷上的繪畫,在這些時候也並不寂寞。唐裴孝源撰的貞觀公私畫史(公元六三九年作)所列魏晉以來前賢遺跡所存,就有二百九十八卷和屋壁四十七所。那二百九十八卷的畫卷,所包括的題材十分繁賾、豐富,從名人的肖像畫,曆史的和傳說的故事畫(像“新豐放雞犬圖”、“卞莊刺二虎圖”),表現古代文學名著的繪圖(像“毛詩北風圖”、“毛詩黍離圖”),名山巨川和城市圖(像“黃河流勢圖”、“兩京圖”),外國人物圖(像“康居人馬圖”、“胡人獻獸圖”)以及描寫田家社會,帝王巡狩,文士詩會和禽鳥、獸畜、樓台界畫的圖畫。那時,也已有了山水畫,但不是重要的主題,大都隻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已,故有“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話。每卷的全幅有長到三丈的。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等,最為有名,但都是後代摹本,其真跡已不可得見。至其壁畫,則以存在於敦煌千佛洞者為最重要。唐代(公元六一八——九○七)的繪畫,現在尚有存在的,像韓斡的馬,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等,還有大量的出現於敦煌千佛洞的絹本和紙本的佛畫等(至於傳世的吳道子、王維的畫則不可靠,隻是後人的傳摹或附會為他們之所作而已)。新疆各地和敦煌千佛洞的許多唐代壁畫,則是顯赫異常,為這個時代的繪畫的重要遺留物。五代(公元九○七——九六○)是一個亂雜的時代,且為時不過五十多年,但在繪畫方麵,卻有了很好的成就,特別在江南、西蜀(四川)和中原三個地區,曾產生了不少最好的畫家,像江南的徐熙、趙斡、王齊翰、周文矩、衛賢、顧閎中、董源,西蜀的貫休、黃筌、黃居寶、黃居寀,中原的荊浩、關仝、李成諸人。宋太祖趙匡胤(公元九六○——九七五)統一了中國,江南、西蜀和中原的那些有名的畫家們,都集中到汴京(開封)來,為這個新的朝廷寫作。所以北宋初期的畫壇的光芒四射,主要地是因為擁有這末一大批優秀的來自各方的畫家們。他們的影響,在宋代和宋以後各時代,都是很巨大的。

宋代(公元九六○——一二七九)的繪畫存留於世的比較多。他們能夠使我們看出中國繪畫的最優秀的傳統來。宋代畫家們所繪寫的題材是多方麵的,差不多是無所不包,從大自然的瑰麗的景色到細小的野草閑花,蜻蜒、甲蟲,無不被捉入畫幅,而運以精心,出以妙筆,遂蔚然成為大觀。對於都市生活和農家社會的描寫,人物的肖像,以及諷刺的哲理的作品,尤能傑出於畫史,給予千百年後的人以模範和啟發。所以論述中國繪畫史的,必當以宋這個光榮的時代為中心。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辟裏克裏士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華、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裏,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宋代的繪畫,可以分為好幾個時期來講。第一個時期是北宋前期(公元九六○——一一○○),在那個時期裏,先是江南、西蜀和中原各地遺留下來的畫家們在活躍著,山水畫家的關仝、李成、董源,花鳥畫家的徐熙、黃筌的二派,人物畫的王齊翰、周文矩等,都是當時畫壇的主宰。當他們逐漸地老逝後,新起的畫家們更多的在長成著。山水畫有範寬、巨然、燕文貴、高克明、郭熙、許道寧等,花鳥畫有趙昌、崔白等,其他畫家有易元吉、武洞清、劉宗古等。在宣和畫譜裏,對於他們有很詳盡的記載,也有很高的評價。他們逐漸地擺脫了唐、五代的作風,而創立了自己的新的風格。山水畫是這時期的主流。北方的畫家們寫的是關中和北方的山水,浩莽闊大。南方的董源、巨然輩,則以渺茫綿遠之致勝之,所謂瀟湘的煙雨之景,充溢著潤濕和朦朧的,成為新的創作的特點。花鳥畫則徐熙、黃筌二家,各有其特色,都工益求工,以觀察動植的動態生意為主,一絲不苟地把它們的最惹人喜愛的特點表現出來。

第二個時期是趙佶(宋徽宗)時代(公元一一○一——一一二五),這是宋代繪畫史的黃金時期。趙佶是一個失敗的皇帝,在一一二七年四月,偕同他的兒子(欽宗)被北方的金人俘虜而去。但他卻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

且不講他在醫藥學、考古學上的成就,隻講他在繪畫上的推動創作的力量,就足夠說明他的功績。他不僅是一個很優秀的美術欣賞家、批評家,而且他自己也是一位很高明的畫家。鄧椿畫繼雲:“即位未幾,因公宰奉清閑之宴,顧謂之曰: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故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又取古今名人所畫,上自曹弗興,下至黃居寀,集為一百秩,列十四門,總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覽集。蓋前世圖籍未有如是之盛者也。

始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數百人,鹹使圖之,多不稱旨。自此之後,益興畫學,教育眾工,如進士科,下題取士。複立博士,考其藝能。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自第二人以下,多係空舟岸側,或拳鷺於舷間,或棲鴉於篷背。獨魁(即第一人)則不然,畫一舟人臥於舟尾,橫一孤笛,其意以謂,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耳,且以見舟子之甚閑也。又如亂山藏古寺,魁則畫荒山滿幅,上出幡竿,以見藏意。餘人乃露塔尖或鴟吻,往往有見殿堂者,則無複藏意矣。”俞成螢雪叢說雲:“又試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無以見得親切。一名畫者,克盡其妙,但掃數蝴蝶飛逐馬後而已,便表馬蹄香出也。”這個畫院,成就了不少人才。在那裏,他們可以見到許多古代的名畫真跡。畫繼雲:“亂離後,有畫院舊史流落於蜀者二三人,嚐謂臣言:某在院時,每旬日蒙恩出禦府圖軸兩匣,命中貴押送院,以示學人。仍責軍令狀,以防遺墜漬汙。故一時作者,鹹竭盡精力,以副上意。”他的體察物態是極為深刻的。畫繼又曾記載二事。其一:“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結實,喜動天顏。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畫院眾史,令圖之,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舉右腳。上曰:未也。眾史愕然莫測。後數日,再呼問之,不知何對。則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舉左。眾史駭伏。”

又一件事是:“徽宗建龍德宮成,命待詔圖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上來幸,一無所稱,獨顧壺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問畫者為誰。實少年新進。上喜賜緋,褒錫甚寵。皆莫測其故。近侍嚐請於上。上曰: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

有了這樣一位藝術的東道主和保護者,當時的畫院自然是會極一時之盛的了。在這個畫院裏,著名者有馬賁、黃宗道、劉宗古、李唐、蘇漢臣、朱銳、閻仲、李安忠、張擇端諸人。大畫家李公麟、王詵、趙令穰和米芾,雖亦時為皇家作畫,卻不是皇家畫院所能牢寵得了的。王希孟在其中是一位少年新進,但他所遺留下來的一卷“千裏江山圖卷”,卻是驚心動魄的一卷弘偉罕比的山水畫。就此可見當時畫院中人的造詣之高。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乃是古今來絕妙的一幅風俗畫,有勝於全部的東京夢華錄。李唐的“晉文公複國圖”和“伯夷叔齊采薇圖”,寓意既深刻,藝術亦高超,他若蘇漢臣、劉宗古、朱銳、閻仲、李安忠諸人,亦下起南宋的派係。他們隨著金人的南下,而從汴京逃亡到臨安來。趙佶他自己的所作,傳世者尚有不少。像“枇杷山鳥圖”的一個小幅,就足以看見他的很高的成就來。

第三期是南宋前期(公元一一二七——一一九四),遺老既多存,新人複猛進。作風雖未大變,而情緒大見沈鬱,益複深邃精雅;既未失前修的典型,更精進於亂離的摩練。南渡(公元一一二七)之初,於上麵幾位南來的畫家們之外,尚有米友仁、蕭照、吳炳、馬和之、趙伯駒、趙伯驌、馬興祖、賈師古及興祖子公顯、世榮等。趙構(宋高宗)也是一位藝術愛好者,他收拾名畫於劫火之餘,所得頗多。對於畫院中人,亦甚加禮遇。像馬和之及其他畫院待詔的所作,他往往為之題詩或題字。李唐的“長夏江寺圖”,他就題道:“李唐可比唐李思訓。”趙眘(孝宗)、趙惇(光宗)繼之,也都是很好的藝術家的保護者,故其畫院亦一時稱盛。毛益、林椿、閻次平、閻次於、劉鬆年、李嵩、張茂諸人,紛紛並起,各有所樹立。

第四期是南宋後期(公元一一九五——一二七九),偏安已久,湖山醉人,乃複沈酣於碧水丹林,輕歌妙舞之中。時有馬遠、夏珪二人,出而領袖群倫。馬遠於山水、人物、花卉均工,尤善於體狀大自然的景色。多寫湖山一角,故人稱之為“馬一角”。實則,其精意是貫注於整個畫麵的。夏珪則善以禿筆水墨寫長江大川,波濤洶湧,意境綿渺。他們開創了獨特的一個畫派,後人稱為“馬、夏派”,影響極大。同時有梁楷的,也以其減筆畫法,稱雄於時,並以其特有的風格,起了很大的並且長期的影響。他的諷喻式的禪宗派的畫風,在南宋末期的和元代的以及海外的日本的畫壇上,均有了眾多的跟從者。馬遠子馬麟和李迪、李嵩、魯宗貴、陳宗訓、陳清波、陳可久、朱紹宗諸人,均在這個時期寫著許多不朽的作品。他們也都是各有其專門的,像李迪善畫動物,陳可久善畫魚,陳宗訓善畫嬰兒之類。雖是一草一花,一鳥一魚,一隻小小的雞雛,一角的小巧玲瓏的園林,一灣流水,數叢秋草,一瓶雜色的花卉,不管其題材如何的鄙小,如何的習見不奇,卻都運以精心,出以工巧,決不肯有絲毫的輕忽,有一點一劃的敗筆。這些,就是南宋畫的特長之處,也就是所有的宋代畫的特長之處。兩宋的畫家們是有深入地體察物態,精刻地研究動植和人物的特點的好傳統的。因為這樣,所以他們才能工致而生動地描狀人情物態,成為中國繪畫史的一個偉大的時代。

以上四個時期,總括起來,也可以合並為兩個時期。北宋早期之作,其珍罕等於唐、五代畫,而徽宗一代,則可稱為承上啟下;南宋的高、孝、光三代,則尚繼宣和的故光餘韻。這可以說是第一期。從馬遠、夏珪、梁楷三大匠出來之後,則宋代畫風大為丕變。他們是一代大師,也是開山之祖;他們獨樹一幟於當時,也給予巨大的影響於後代。曆史上沒有幾個畫家像他們那樣地代有傳人的。這乃是第二期。這一部宋人畫冊,就依這個前後期,分為上下二卷,上卷起北宋到高、孝、光三朝,下卷起寧宗到宋末。

這一部宋人畫冊,所收兩宋畫人的作品,凡一百幅。諸大家之所作,雖未必畢集於斯,而各派的畫風,則大都可以有其代表的作品在這裏了。這裏所有的,全是小景的畫幅,其尺幅大小,全同原畫,故不再在“敘錄”裏一一注出原畫的尺寸來。像這樣的方型或圓型的小幅絹畫,當初是作為何用的呢?可以說,全都是當時的實際應用的畫幅。方型的畫幅,乃是一扇屏風上的飾圖。一具屏風可能有十二幅或十六幅乃至更多的像這樣的方型畫。同樣的屏風也可以嵌著十多幅的圓型畫。但圓型畫更經常地是用作紈扇的麵子的飾圖的。古人所謂“輕羅小扇撲流螢”,指的就是這種紈扇。當然,這一類的小畫,是比較容易地大量地被保存下來的。

這些宋人小畫,雖然畫幅不大,但當時的畫家們卻仍然用了很大的功力來製作。他們絕對地不肯出之以輕心率意。像製作大畫卷或軸相同,是使用了整個心靈,整副手眼,整套技巧的。雖說是小景,卻儼然是全境,宛然是大氣魄,所謂“麻雀雖小,肝膽俱全”者是。恰像一篇近代的短篇小說,恰像一位絕代佳人,增之一分則太長,削之一分則太短。恰到好處,無可移置。

在戔戔的畫麵裏,有的是縹渺頻莽之勢。小中見大,雖寸幅而有尋丈之景。

像楊威的“耕獲圖”,全圖人物七十多人,從在稻田裏割稻,到車水,到打穀,到舂米,到入倉,到積草堆,地主們悠閑地在督工,農民們則忙忙碌碌地在幹活。這邊剛收獲,那邊已經用牛來犁翻田土,放水入田,預備下一次的插秧了。又像陳居中的“柳塘牧馬圖”,人馬雖細小若豆,而姿態極為生動;馬匹的奔逐者,回顧者,在水中浮拍甚樂者,無不神情畢肖,連它們在水裏遊動,在水裏轉頸,使池塘的水生出怎麽樣的漣漪的波紋來的景色,也不曾為我們的畫家所放過。又像張訓禮的“春山漁艇圖”,硬是嫩綠的春山,緋紅的桃林,有無窮深遠的絕妙的江南山村之景色,多水,多潤澤之意,水上有一隻小舟,舟上一人,正在“捉河泥”;用作春耕的肥料(並非捕魚,題作“漁艇”,是錯的)。臨水有草屋數間,有一人在望著湖上。又像馬遠的“梅石溪鳧圖”,在水的一涯,山的一角,梅樹正在作花,似臨水自憐其影,水麵上漣漪動**,有十多隻野鳧在追逐遊戲,宛轉相親,情態可喜。一二鳧因趕不上群,正張拍雙翼,努力趁逐而前。那些情景是多末可愛、可喜。

正如宋代的整個繪壇的情況正似,畫家們在這些小畫上,也把所有的題材都捕捉到畫麵上來;從神話的故事,社會的生活,人物的動態,到折枝的花卉,棲林的小鳥,乃至待飼的雞雛,張網的蜘蛛,無不逼真地描狀出來。

以多種多樣的手法,來體現多種多樣的自然界的動靜和人類社會的活動。像這樣地嚐試著以精湛的繪畫藝術,繪寫所有的畫家們自己所熟悉的,所仔細觀察到的廣泛的題材,在任何時期是沒有比這個光輝的宋代更為突出地,而且出色地成了功的。

我們在這個宋人畫冊裏,所收的隻不過是一百幅,這一百幅的題材,卻可以包括了宋代繪畫所有的各部門。除了人物肖像較少外,其餘山水、花鳥、獸畜、草蟲以及社會風俗畫等,都有其很好的代表作在內。這樣的一百幅宋人小畫,雖不足以盡宋代繪畫的全貌,但嚐鼎一臠,窺豹一斑,也已可以看出光芒萬丈的宋代繪畫的發展的大略了。

什麽時候才把這種類型的小畫合裝成一冊或數冊的呢?說來話長。可能很早的時候就有收集屏風畫幅或紈扇畫麵的風氣了。但有文獻可征的,當始於趙佶所裝的集冊。畫繼卷一:“政和初,嚐寫仙禽之型凡二十,題曰筠莊縱鶴圖。或戲上林,或飲太液。翔鳳躍龍之形,警露舞風之態。引吭唳天以極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潔、並立而不爭,獨行而不倚,閑暇之格,清回之姿,寓於縑素之上,各極其妙,而莫有同者焉。已而又製奇峰散綺圖,意匠天成,工奪造化,妙處之趣,咫尺千裏。其晴巒疊秀,則閬風群玉也;明霞紓彩,則天漢銀潢也;飛觀倚空,則仙人棲居也。至於祥光瑞氣,浮動於縹渺空明之間,使覽之者欲跨汗漫,登蓬瀛,飄飄焉,嶢嶢焉,若投六合而隘九州也。”後乃圖寫奇異的禽鳥、花卉,至累千冊。今所見“祥龍石圖”、“瑞鶴圖”、“五色鸚鵡圖”等,皆是這些冊中的遺物。以其畫幅較巨,故未收入這部宋人畫冊裏。但可知集冊之舉,在趙佶這個時代已經流行了。天水冰山錄(知不足齋叢書本)所載嚴嵩被籍沒的古今名畫手卷冊頁裏,有宋賢神品一冊、宋元墨妙二十一冊、元人百鳥一冊、宋元神品畫二冊、古今名筆十二冊、真賞一冊、宋夏馬小橫披圖一冊、馬遠小冊一冊、宣和花鳥一冊、宋畫一冊等,當都是集冊。其後經過董其昌的鑒定並編集古今名畫,成為集冊的,為數不少。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卷十九)所載,就有唐宋元寶繪一冊、宋元名家畫冊一冊、董氏集古畫冊一冊、唐宋元人畫冊一冊等。汪砢玉自己所集的,也有霞上寶玩(集唐宋元名跡)一冊、韻齋真賞一冊、六法英華一冊、丹青三昧一冊等。卞文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的“畫”的部分,從卷三到卷五,載的都是“曆代集冊”,除載董、汪二家所集者外,尚有曆代名畫大觀高冊一冊、曆代名畫大觀大推篷冊一冊、曆代寶繪推篷冊一冊、畫苑大觀冊一冊、曆代名畫高冊一冊、宋元名圖冊一冊等。清代皇室所藏,見於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的為數尤多。今所知所見的,就有唐宋元名畫薈珍冊一冊、唐宋名繪冊一冊、宋人集繪冊一冊、宋人紈扇冊數冊、四朝選藻冊四冊,以及曆朝名繪冊、宋元集繪冊、宋元名繪冊等。清代及近代私人所藏,亦多集宋元零頁為冊的,像龐元濟虛齋名畫錄(卷十一)所載,就有唐宋元明名畫大觀一冊、曆代名筆集勝六冊、明人名筆集勝二冊。此種“集冊”,常常真贗糅雜,分合不常,旦易於失群,最難稽考其來源。

這部宋人畫冊所收的宋人小畫,其來源不一,唯取其真。有一冊而隻取其一二頁的,有本來是零星地一頁、二頁地收集來的。除零星收集的少數冊頁,無法稽考其來源外,餘皆注出其原來冊名。大抵以取之清宮舊藏的四朝選藻冊、宋人名流集藻冊、煙雲集繪冊、宋人集繪冊、紈扇畫冊、宋元寶繪冊和龐氏舊藏的曆代名筆集勝冊(六冊)者為最多。此未足以盡宋人小畫,隻是“集大成”的第一步耳。然已是曆代“集冊”裏最浩瀚的一部了。

選畫之功,以張珩,徐邦達二君為主;印刷之功,則始終由鹿文波君主持之。這部宋人畫冊的得以告成,是和他們幾位以及許多從事於此的工作人員們的努力分不開的,例應書之。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二日鄭振鐸序於北京

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序

文藝報的編者想辟一個名為“偉大的藝術傳統”的專欄,介紹中國曆代重要的雕刻、建築、繪畫及其他藝術品,以圖片為主,而輔以文字的說明,每期連續登載;要我組織若幹專家來寫。我仔細的考慮了一下,並和幾位專家商談過,覺得像這樣的專欄,如由許多人執筆,必會流於散漫而無係統;且文體也不一律,誰寫哪一類或哪一個題目也不容易分配妥貼。結果,決定由我一個人來執筆,而材料則由專家們共同供給。文藝報的編者同意了這個辦法。從第四卷第一期的文藝報開始,每期便都有由我署名的偉大的藝術傳統一篇。我為什麽會有那麽大的勇氣來擔任這個艱巨的工作呢?一則,大家

都以為我掌握的資料比較多——那些資料都是我編輯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和

中國曆史參考圖譜時所搜集起來的——對於藝術傳統的認識,比較的全麵些;再則,有了許多專家的通力合作,對於各個專門的題目或問題,總不難下筆;三則,“偉大的藝術傳統”是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隻是一種實事求是的介紹,並不是一部中國藝術史,自審力量還可以夠得上寫這種簡要的說明文字。所以,便毅然的動筆寫起來。

但寫了幾篇,連續的刊載了出來之後,困難發生了。原來是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結果都成了以“文”為主,以“圖”為輔了。我交給文藝報的稿子,每次都有很多的“圖片”,文字雖是一篇篇的敘述,但對“圖”

讀“文”,“文”實在隻是“圖”的說明。文藝報因為印刷技術上的困難和篇幅的限製,每期刊載出來的“圖片”,隻不過占我交去的總數中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比較精細些的,複雜些的,或占篇幅較多的“圖片”,便都無法印出來。這樣一來,“偉大的藝術傳統”便有些像中國藝術史略一類的東西了。我想:應該另編一套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與之相輔而行,才能解決這個困難。今年四月間,我到了上海,和劉哲民先生談起這個計劃。他極力讚成,並願意負責出版這部圖錄,一切關於印刷技術方麵的設計和事務,都可由他主持辦理。我受到這個有力的鼓勵,很是興奮,便下了決心要編成這部圖錄。過幾天,試印了幾幅精細的宋畫出來,覺得還可以滿意。六月間,我回到北京,和文藝報編者談到這個計劃,他們也表示同意。於是這部圖錄便正式決定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經過了三個多月的籌劃與試版,這部圖錄的第一輯在今天便開始和讀者相見了。我很高興見到這部圖錄的出版計劃能夠如期實現,更高興的是:原來的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計劃,也竟然因這部圖錄的出版而得以實現!讀者們執“圖”以證“文”,可以有“圖”“文”相輔相助之樂了。

劉哲民先生在出版這部圖錄上,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從選紙、照相、製版,直到印刷、校對等等工作,都是他親自負責處理的。有時,一幅圖的印出,他不憚三番四次的試版,認為不滿意時,往往製版數次。攝影者錢鶴齡先生,珂羅版的製版及印刷者戴聖保先生,彩色版製版者鹿文波先生,都傾其全部心力以從事於這個工作。如果這部圖錄有什麽成就的話,首先應該歸功於他們幾位。拿起已出版的這一輯圖錄來翻看,一遍又一遍,覺得確可令人滿意。較之我從前印出來的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和中國曆史參考圖譜,在印刷方麵不有了很大的進步的。這表示:新中國的出版工作者和印刷者是如何的忠誠而絲毫不苟的花心力於他們的工作和事業上。

這部圖錄的編輯由我負責,但並不是我獨力所能負擔得起的。從圖片的選擇到目錄的寫定,我不時的征求許多專家們的意見。他們供給我以許多資料,也提供了很多重要而寶貴的意見。特別在繪畫部分,許多專家和收藏家給我的幫助尤多。王世襄先生供給我以他在美國所辛苦搜集到的近四五十年來流落在美國公私收藏中的許多重要古畫的照片;徐邦達先生供給我以他十多年來所不斷編寫增訂的現存萬代名畫目錄;張伯駒先生毫無吝色的把他所寶藏的展子虔作的“遊春圖卷”借給我拍照;——我拍了好幾次,第一、第二次拍彩色的,都失敗了;後來,拍黑白的,還可以用——惠孝同先生借給我以他所藏的王詵作的“漁村小雪圖卷”,李嵩作的“貨郎圖卷”;文物局供給我以新近收購的唐人作的“紈扇仕女圖卷”;故宮博物院供給我以最近發現的盧楞伽作的“羅漢圖卷”和宋徽宗作的“聽琴圖軸”、錦雞芙蓉圖軸”等;東北博物館供給我以遼陽漢墓壁畫摹本;敦煌文物研究所供給我以千佛洞魏代壁畫摹本;我還借到某氏所藏的孫位作的“高逸圖卷”。像這些漢、六朝、隋、唐和宋代的名繪巨製,都是第一次公開於世的。這部圖錄因此平添了許多新鮮的第一手的材料。我應該向上麵的幾位先生和幾個機構表示最懇摯的謝意!還有,關於雕刻、陶瓷、刺繡等等部分,北京曆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文化部文物處,長沙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機構,也供給我許多寶貴的材料;在若幹專書,像鳥居龍藏的遼代文化圖,住友氏的泉屋清賞,梅原末治的洛陽金村古墓聚英,Hobson的猶氏所藏陶磁圖錄,蔣玄佁的楚民族的藝術等書裏,我也采用了一部分的材料,均應該在這裏一並誌謝!許多專家和朋友們,在種種方麵給我以助力,使這部圖錄能夠出版,我也應該向他們表示謝意。

這部圖錄在實際上是許多專家和許多機構的集體合作的業績,我隻是負編排之責而已。像這樣的集體合作的業績,是新中國學術界的新現象。我所以敢於有勇氣擔負這個艱巨的工作,就因為相信會有這種來自各方麵的有力的合作。假如這部圖錄能夠表現出偉大的藝術傳統裏的最光輝的成就的話,那光榮是應該屬於許多通力合作以成這部書的許多專家們和許多機構的。

這不是一部完備的包羅萬象的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許多比較習見,容易從別的書裏得到的圖片,這部書裏都沒有收入。有許多應該收入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像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王維的“伏生授經圖”等,都將作為將來單行出版的偉大的藝術傳統本書中的插圖;在這部圖錄裏都不再重複的將他們印出了。

敦煌千佛洞裏的許多壁畫和塑像,是保存著從北魏到元代的那十個世紀之間的最好的藝術傳統的,我們將另編專書出版,這裏隻選取魏代的壁畫一幅以為例,不再多取了。

有好些讀者來信,希望這部圖錄所收的材料,不要和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及中國曆史參考圖譜裏所收的材料重複。我相信他們讀到了這部圖錄之後,將知道我是怎樣的盡可能的收入重要的新的材料的。我可以說,其中絕大多數乃是第一手的新的材料。但有極少部分,像古代的銅器,要想絕對的避免重複是不可能的。在這部圖錄裏,他們將以嶄新的麵貌出現。讀者們將會滿意這些重行製版的圖片的。

較之預定的篇幅,已經增加了不少。但仍有許多重要的新的材料,陸續不斷的出現,而且有的已送到我這裏來,像考古研究所所有的鬥雞台、羅卜卓爾、輝縣出土的許多古器物、塑像、陶器,東北博物館所藏的唐、宋、元、明各代的重要的繪畫,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所藏的宋、元、明、清各代的重要的繪畫和藝術品,中南,西南,西北各大行政區所搜集到的許多重要的古器物,還有許多私人所藏的名畫和重器,編輯和收錄,那就有待於今後的努力了。

在中國的偉大的藝術傳統裏,重要的作品,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新中國的藝術家們在從事於“推陳出新”的工作時,必須取精用宏。把偉大的藝術作品,盡多盡快的供給他們,並且大量的流通出來,是有其必要,有其意義的。在創作民族形式的藝術上,便有其重要的作用。這將不是一種“願望”而是完全有實現的可能的。我願在這方麵做些編排的工作。我相信,許多專家,許多機構,出版家和印刷者,都一定會通力合作,樂於共同完成這個重要的工作。這部圖錄的出版,隻是一個開始。

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鄭振鐸序

西諦題跋(摘錄)

芥子園畫傳三集

清王概等輯存二卷二冊

清康熙芥子園刊本

餘於劫中先後得彩印本程氏墨苑、十竹齋箋譜、畫譜,今又收得此本,共是四種。二十餘年間,求其一而不能得,不意於此二三載中,乃並獲之,不可謂非奇緣也。收異書於兵荒馬亂之世,守文獻於秦火魯壁之際,其責至重,卻亦書生至樂之事也。彩印版畫尚有風流絕暢圖、殷氏箋譜、蘿軒變古箋譜諸書,均流落扶桑,何時能獲一睹歟?大地黑暗,圭月孤懸,蟄居鬥室,一燈如豆。披卷吟賞,鬥酒自勞,人間何世,斯處何地,均姑不聞問矣。幽芳居士書。案此跋作於抗日戰爭期間。

素園石譜

明林有麟撰四卷四冊

明萬曆刊本

素園石譜明刊本,殊罕見,初印者尤少。此本予於十五六年前得之北平,僅存第三及第四卷。不意頃複於忠厚書莊得第一、二卷,恰成全書。且恰是不遠複齋舊藏之一部,誠奇緣也。癸未冬十月十六日,紉秋居士書。

磨劍室藏革命文庫目錄

柳亞子藏阿英抄本

不分卷一冊

若英兄手抄見惠,殊感之。餘所藏書目,無一關於辛亥革命者,得此足彌一憾。民國三十年三月十七日,西諦。

寶禮堂宋元本書目

潘宗周藏一九四一年西諦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