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貿易繁榮、投資便利、人員流動和技術發展,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固有矛盾升級等負麵影響。即便全球化具有“雙刃劍”效應,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點要促進全球化轉型①,建設更好的全球化新體係,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一、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
從13世紀開始,中國、印度、中東和歐洲四個經濟圈開始連接,經濟全球化萌芽。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美間開辟了新航線,經濟全球化正式開啟。而後,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新型交通運輸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係,列強瓜分世界的狂潮加速了世界一體化進程,電信工具的發明加速了各地商業信息的交流,經濟全球化獲得重大發展。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經濟全球化持續向前邁進,在2010年後達到了頂峰。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貿易繁榮、投資便利、人員流動和技術發展,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在資本邏輯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背景下,資本的放任和過度逐利,導致了經濟全球化係列問題和“逆全球化”現象興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進一步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歐債危機,而後“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逆全球化”的標誌性事件有: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推動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戰略,歐洲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不斷湧現,並由此引發恐怖主義、極端宗教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各種問題。雖然這些現象背後有一些政客的推波助瀾,但總體來說,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逆全球化”思潮本質上是資本邏輯的一次深刻危機,是對資本邏輯橫行霸道的否定與抗議。①
經濟全球化有其曆史進步性,它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但也引發了社會分配不均、貧富懸殊擴大、社會固有矛盾升級等負麵影響。其一,國際發展極不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分配不均。在過去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在資本、管理、技術等方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優勢。一些發達國家往往在談判中采用雙重標準,以不公正的方式對待發展中國家。所以,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得以從全球化中受益,但受益最大的還是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和跨國公司。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全球化而發展起勞動密集型工業,並獲得了足夠的管理和技術知識,但其核心技術水平仍麵臨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因此發展中國家更容易處於產業鏈的底端和全球價值鏈的底端。其二,一國內部的利益分配不平等。研究表明,在1980—2016年,全世界範圍內不同收入群體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所獲得的份額分別為:收入最少的50%人群獲得12%,收入居中的40%人群獲得31%,收入最高的10%人群獲得57%。不論是發展中國家或是發達國家,中低階層勞動力的收入都普遍偏低。①總之,經濟全球化不僅構建了經濟高度交錯融合的全球價值鏈,也把世界經濟蛋糕做大了。所以,全球化贏家得到的全部利益要比全球化輸家所失去的全部利益多得多。給輸家充分的賠償,變革當前收益分配不均、服務於發達國家跨國資本利益的經濟模式,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兼顧公平,是解決全球化問題的明智之選。
二、以建設新型全球化體係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沒有人可以中止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沒有人可以逆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曆史大勢,倡導全球化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無法回避“世界經濟的大海”,阻擋經濟全球化發展,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終將被全球化的大潮衝得粉碎。①基於此,中國提出要促進全球化轉型,建設全球化新體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②。這言簡意賅地點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點內容——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體係。
(一)構建開放的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是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時代不同往日,任何國家如果想閉關自守,無異於閉門造車,必然會落後於時代和世界潮流。首先,經濟全球化在曆史長河中一直經曆著“擴張一收縮一調整—再擴張”的循環過程。在特定曆史階段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和調整,並不能改變全球化的趨勢。所謂的“逆全球化”現象,“逆全球化”的出現,僅僅是一波“回頭浪”,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曆史規律的象征,它不會停止,也不會改變。其次,“逆全球化”是全球化出現問題的表征,而非解決全球化問題的答案。經濟全球化的開放,就是要回到經濟全球化的基本需求,糾正被放任的資本邏輯。最後,全球價值鏈、生產鏈、基礎設施和消費市場已完成全球範圍內的分布,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完全掌握整個產業鏈,完全依靠國內市場。特別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國際分工和分工的專業化程度會不斷提高,分工的深度也會更加精細,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等多種分工形態將會形成新的國際分工格局。“逆全球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回歸到全球化的開放本身。①
習近平強調,“開放是國家進步的前提,封閉必然導致落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也早已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係深度融合。我們絕不會走曆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鉤’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①。中國要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分享機會;要不斷深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堅持主動開放的道路,積極投身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要以維護世貿規則為基礎,建立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包容和不歧視的多邊機構機製;同時,進一步拓寬開放的領域和範圍,提高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開放程度,推動全球貿易和投資發展。
(二)建設包容的全球化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包容是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矯正放任的資本邏輯的必然要求。要兼顧經濟發展效率與公平,就必須對各國的發展秉持包容的心態。
一是促進各國的發展。由於國情、曆史和區域差異,各國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速率和發展方式不盡相同。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經濟互動過程,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有機會參與到經濟全球化中來。與此同時,世界各國要跳出差異與分歧,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促進包容發展。任何一個國家在追求自己的發展時,都不應該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為代價,而把其他國家排除在經濟全球化的曆史進程之外。
二是包容各國的發展路徑。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趨勢,也是一種普惠性現象,因此,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選擇適當的發展路徑和方式來適應這一趨勢,並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模板。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資本主義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致力於打破資本主義全球化時期的霸權統治,提倡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體製上的差別一律平等,提出“一個國家走什麽樣的道路,隻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各國“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①。世界的命運應該由各國來決定,國際規則要由各國來製定,全球事務要由各國來管理,發展的結果要由各國所共享。②
(三)打造普惠的全球化
普惠是經濟全球化長久的關鍵,全球化的各種問題正是由於資本過度逐利、資本放任所導致的國際發展極不平衡、一國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衡。普惠發展是遏製放任資本邏輯的一個重要手段,普惠就是“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讓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分布得更加均勻,收益分配得更加公正。①
一是世界各國都能受益。應該認識到,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達國家。為了實現全球的普惠發展,需要廣泛動員所有參與全球化的國家,以協商和合作為基礎,調整有關製度和機製,以保護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利益受損的發展中國家,並采取集體合作的辦法,實現非零和遊戲,使全球人民分享利益的果實。
二是讓一國內不同階層的民眾都能受益。經濟全球化無疑是對資本所有者有利的,它將導致一個國家內各階層的利益失衡,從而導致社會分化和社會的矛盾與緊張。但必須認識到不管是資本所有者,還是廣大勞動者,都是全球化的參與者,一味地漠視勞動者的利益終究會導致市場購買力不足,投資收益下降,經濟衰退。因此,各國必須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妥善解決一國內部的利益分配問題。這就要求各國政府加強內部管理、加強頂層製度設計、健全分配體係,加強在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民生投入,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增強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遭受損失的人民提供更多的製度和經濟支持。
(四)建立平衡的全球化
習近平指出:“發展不平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①長期以來,由於資本的優勢,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占據著世界的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這就使得全球化呈現出兩種既矛盾又互相聯係的特點:一是在形式上聲稱所有主體都是平等的,二是在本質上造成了各主體之間的階級差異。②各國全球化收益差別很大,全球性的貿易(包括進出口)、投資和人口的流向都不均衡,各國的GDP增速差異也很大。為了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③因此,新型的經濟全球化應該強調均衡,遏製資本的無序膨脹,使更多的人受益,更好地平衡利益,從而遏製資本邏輯的消極影響,更好地發揮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促進經濟全球化的重新平衡。無論大小、強弱、貧富,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都應該平等地參與國際事務,共同履行自己的職責和責任。同時,新的經濟全球化也應該充分體現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作用,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全球化格局,以突出這些國家的重要性。
(五)創造共贏的全球化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和區域之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麵。不同的經濟體直接相互滲透、難以割裂,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會帶動其他國家的經濟走向繁榮;一個民族的經濟衰退,也會影響著另一個民族的經濟停滯。因此,樹立互利共贏的理念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必然選擇。全球經濟的強勁發展依賴於國家的共同發展,共贏的全球化就是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成果。習近平指出:“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別國發展。相互幫助不同國家解決麵臨的突出問題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讓每個國家發展都能同其他國家增長形成聯動效應。”①“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必須摒棄過時的零和思維,不能隻追求你少我多、損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輸我贏、一家通吃。隻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隻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②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各國應積極尋找與其他國家的利益交匯,發展各國的共同利益,增強與別國的經貿合作,實現互惠共贏。